![]() 朱元璋心里头一直有个大疙瘩——得保证皇位永远在自己子孙手里。 为了这,他盯上了一群人,像刘伯温、胡惟庸、李善长、蓝玉啥的,这名单老长了。 二十多年里,胡、蓝案搞得朝廷那是血雨腥风,不过朱元璋觉得问题基本解决了。 可这事儿能就这么完了? 还有几个老朋友得“了断”。 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把四十年前给他算命的周德兴给杀了。 这周德兴当年都封江夏候了,可算卦结果真准,“卜逃卜守则不吉”,他逃也没处逃,守也没法守,最后落得个身首异处。 洪武二十七年,颖国公傅友德也完了,一代名将就这么没了。 和他一起被杀的还有蓝玉的副将定远候王弼,人家在捕鱼儿海战役里可是立过大功的。 洪武二十八年,宋国公冯胜也没躲过去,这位开国六公爵里最后的幸存者,到底还是挨了朱元璋这一刀。 这时候就剩汤和了。 汤和这人可比胡惟庸、蓝玉懂事多了,他对朱元璋一直尊重得很。 他早看出朱元璋这人厉害又可怕,所以早早放弃了兵权,就想着安享荣华。 但汤和跟朱元璋是一起起兵的伙伴,影响力大,威胁也大。 朱元璋去看汤和,这一去,汤和的生死可就定了。 等朱元璋见到汤和,惊得不行,当年英勇无畏的将军,只能躺在椅子上,嘴角流着口水,挣扎着给他行礼。 汤和那眼神,朱元璋一看就懂,仿佛在问:“陛下,难道你真的一个都不留吗?” 朱元璋想起四十年前,一群出身贫贱却有大志的年轻人,一起推翻暴元,建立大明。 可如今,就剩他和汤和一个站着、一个躺着。 朱元璋心里明白,这几十年的刀光剑影,朋友死的死、杀的杀,自己成了孤家寡人。 其实朱元璋也没赶尽杀绝,曹国公李景隆、武定候郭英、长兴侯耿炳文都活下来了。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崩,享年七十一。 1、朱元璋的悲哀。 在大臣们眼里,朱元璋或许算不上是个好君主,他手段狠辣,对臣子毫不留情。 但在他子孙们心中,朱元璋却是个无可挑剔的好父亲、好祖父。 为啥会有这么大的反差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就像现在那些独生子女的家长,尤其是当年挨过饿的,哪舍得让孩子再受自己吃过的苦,恨不得把孩子未来的苦难都扛在自己肩上。 朱元璋就是这样的家长。 他拼了一辈子命,打下这大明江山,就盼着子孙们能团结一心,好好辅佐他选定的继承人朱允炆。 他满心都是对子孙的疼爱,把能想到的、能做到的都给子孙安排好了,就想着他们能顺顺利利地过上好日子。 可现实却狠狠打了朱元璋的脸。 就像现在所谓的“代沟”一样,他的子孙们有自己的小算盘。 皇族的子孙们,根本体会不到朱元璋这份深沉的父爱。 在他们眼里,那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早该退位享清福了,他们眼里只有老人屁股底下那把象征着至高权力的椅子。 朱元璋奋斗了一辈子,给子孙们攒下了数不清的财富,金银珠宝、良田美宅,啥都不缺。 可当他走到人生尽头的时候,子孙们却只盯着他手里那点权力,看向他的眼神,冷冰冰的,没有一丝温情。 他为了子孙,为了这个家,为了这个江山,付出了所有,可到头来,却换来子孙这样的对待。 这或许就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悲哀吧。 他以为自己为子孙铺好了路,子孙们就能顺着这条路好好走下去,却没想到,在权力和欲望面前,亲情变得如此不堪一击。 2、理想与现实。 经常有人跟李舟留言,说这社会可美好啦,人和人之间也没那么多勾心斗角。 他们想法单纯得很,觉得要是大家都只为了利益交往,那和动物有啥区别,这社会不得乱套嘛。 我们得承认,人性里确实有善良的一面,但也得看清现实,趋利避害才是大多数人的天性。 那些觉得利益争斗不存在的人,其实就一种情况,他们生活里压根就没碰到过利益分配的事儿。 就像公司里的基层员工,每天按部就班,干多少活就拿多少工资,日子过得简单又纯粹,自然感觉不到啥利益争斗。 可要是你想往上爬,坐到管理岗位,那可就不一样了。 这时候,你就得懂处理人际关系,学会拉拢人心。 要是还天真地想着靠嘴上的感情去拼,那基本没戏。 就算运气好暂时坐上去了,在这个位置上也待不长久。 这世上其实有两套处事法则。 一套是表面规则,这是给别人看的,就像给事情披了件漂亮的外衣。另一套是桌底下的潜规则,这才是大家实际在做的。 这两套规则,缺了哪个都不行。 要是没了表面的客套,直接把赤裸裸的利益摆到桌面上谈,那场面得多难看,很多人根本接受不了。 但要是光在嘴上谈感情,一点实际的好处都不给,那不就是把别人当傻子嘛,肯定也不会有啥好结果。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我们不能只看到社会美好的一面,就忽视了背后的利益争斗;也不能因为利益争斗的存在,就否定了人性的善良。 只有认清这两套规则,才能在现实社会里游刃有余,既不迷失在虚假的客套里,也不被利益冲昏头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