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释疑】魏明:行省为什么“行”

 穆小 2025-05-08

行省为什么“行”

“行省”概念释义

“行省”被称为“行中书省”。元朝行省的最高长官是由中央的宰相机构中书省委派的官员代表中书省掌管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这一名称反映了行省在地方的权力和职责是由中央的中书省直接赋予和管理的。行省是中央机关“中书省”的地方化结果。除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全国共设10个行省。行省制是我国历史上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上的一次重大变革。此后,行省(简称“省”)作为我国地方行政区划的最高一级沿用至今。


图片

图片

为了实现对元朝这片广袤土地的有效治理,加强中央集权,行省制应运而生。行中书省最初是中央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后来逐渐演变为地方最高官府。全国共设10个行省。而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则由中书省直辖。

图片

为什么中书只有“一省” ?元朝中央虽仅有中书省一省,但地位高于行省。中央中书省与地方行省相比有着绝对的实力优势。首先,元朝的中书省拥有绝对的实力和地缘优势,直接管理着庞大的腹里地区,包括今山东、山西、河北、河南、内蒙古大部等地区,共辖路二十九,县三百四十六,掌握土地、人口、财富远非任何一行省可比拟。其次,元朝的中书省的地理位置极具战略意义。往南,对黄河以南地区呈压制姿态,一旦有变,中央可迅速做出反应;往西,控制太行要道,将关中地区“死死锁住”,孤立于一边,如此的布局,形成对全国进行有效控制。正可谓“都省(中书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十个主要行省)分天下之治”。

图片

图片

《元史》中记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行省不仅拥有地方行政权,还兼有军政权与财政权,地方财税可自留三成于本行省。元朝中央为防止行省长官权重难制,采取了分权制衡的策略,实行群官会议制度。行省内部存在着巧妙分权制衡的计谋。行省的高级官员如左丞相、平章及左、右丞及参知政事等,他们分别掌握行政、财政、军事及司法等权力。部分行省官员甚至由朝廷直接任命,他们在处理政务时有时根本不给行省左丞相等人汇报,史载“出入不复关闻”。当行省内有重要政务处理时,高级官员们需集体参与,共同讨论决定样行省分权制衡制度的设计,使得行省的高级官员们各有其职、各掌其权,容易互相掣肘,从而做到大而不专。行省的重大行政和军政事务必须上报给中书省和枢密院,并由皇帝最终裁决。哪怕是行省左丞相提出的想法,也常有官员提出不同意见,甚至暗中向朝廷汇报与弹劾,最终行省政务的处理不得不“事从公议”。另外,元朝普遍实行省官互迁,即任职回避,以防止出现地方割据势力。这种制度的设计安排,有效地避免了行省长官权力过度集中,减少了地方叛乱的可能性。

图片

图片

行省的划分在地理区间上按照犬牙交错的方式进行了新的设计,打破了此前长期实行的山川河流自然走向的划分方法( “山川形便”传统),以“犬牙交错”的原则划分行省边界。这种在地理区间上呈现出的“犬牙交错”特点,割裂了各地,难以形成割据政权。行省的划分在元朝之前,历朝地方行政区划分多依据山川形便的原则,即根据山脉、河流作为地区之间的天然疆界。依据山川形便的原则的好处是疆界明确,区域内文化风俗相似,易于管理。但弊端也显而易见,这就是容易形成地方割据政权,如蜀地、长江以南等地区就曾多次出现反抗中央的地方势力。元朝在进行行省划分时,故意打破这种常规,割裂各地自然地理与行政区划的联系。例如划分湖广行省时,将岭南广西的部分土地纳入;设河南江北行省时将淮河纳入;设陕西行省时将秦岭及以南的汉中地区纳入。这种划分方式,使得地方行省在地理上相互牵制,缺乏割据叛乱的条件。即使某个地区发生叛乱,中央也可快速出兵镇压,叛乱地区因没有地形依靠,难以形成有效的抵抗

图片


元朝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权,行省制的实行兼顾了强化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与保障地方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同时,也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与边疆与内陆管理的一体化,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元朝自始至终,都保持着对辽阔疆域的有效管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这就是元朝行省为什么“行”的秘诀所在。

参阅资料:

《元史》《元史第十·地理志明朝宋濂王袆主编

《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韩茂莉著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著

《中国古代史常识·历史地理部分》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