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省为什么“行” “行省”概念释义 “行省”被称为“行中书省”。元朝行省的最高长官是由中央的宰相机构中书省委派的官员代表中书省掌管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这一名称反映了行省在地方的权力和职责是由中央的中书省直接赋予和管理的。行省是中央机关“中书省”的地方化结果。除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全国共设10个行省。行省制是我国历史上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上的一次重大变革。此后,行省(简称“省”)作为我国地方行政区划的最高一级沿用至今。 ![]() 为了实现对元朝这片广袤土地的有效治理,加强中央集权,行省制应运而生。行中书省最初是中央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后来逐渐演变为地方最高官府。全国共设10个行省。而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则由中书省直辖。 为什么中书只有“一省” ?元朝中央虽仅有中书省一省,但地位高于行省。中央中书省与地方行省相比有着绝对的实力优势。首先,元朝的中书省拥有绝对的实力和地缘优势,直接管理着庞大的腹里地区,包括今山东、山西、河北、河南、内蒙古大部等地区,共辖路二十九,县三百四十六,掌握土地、人口、财富远非任何一行省可比拟。其次,元朝的中书省的地理位置极具战略意义。往南,对黄河以南地区呈压制姿态,一旦有变,中央可迅速做出反应;往西,控制太行要道,将关中地区“死死锁住”,孤立于一边,如此的布局,形成对全国进行有效控制。正可谓“都省(中书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十个主要行省)分天下之治”。 行省的划分在地理区间上按照犬牙交错的方式进行了新的设计,打破了此前长期实行的山川河流自然走向的划分方法( “山川形便”传统),以“犬牙交错”的原则划分行省边界。这种在地理区间上呈现出的“犬牙交错”特点,割裂了各地,难以形成割据政权。行省的划分在元朝之前,历朝地方行政区划分多依据山川形便的原则,即根据山脉、河流作为地区之间的天然疆界。依据山川形便的原则的好处是疆界明确,区域内文化风俗相似,易于管理。但弊端也显而易见,这就是容易形成地方割据政权,如蜀地、长江以南等地区就曾多次出现反抗中央的地方势力。元朝在进行行省划分时,故意打破这种常规,割裂各地自然地理与行政区划的联系。例如划分湖广行省时,将岭南广西的部分土地纳入;设河南江北行省时将淮河纳入;设陕西行省时将秦岭及以南的汉中地区纳入。这种划分方式,使得地方行省在地理上相互牵制,缺乏割据叛乱的条件。即使某个地区发生叛乱,中央也可快速出兵镇压,叛乱地区因没有地形依靠,难以形成有效的抵抗。 参阅资料: 《元史》《元史第十·地理志》明朝宋濂、王袆主编 《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韩茂莉著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著 《中国古代史常识·历史地理部分》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