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8日,是叶剑英同志诞辰128周年纪念日。叶剑英是新中国德高望重的开国元勋之一,在各种严峻考验面前,他总是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坚决同一切危害党和人民利益的行为作斗争,表现出伟大的革命气魄和高超的斗争艺术。毛泽东对他的评价是“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赞扬他长征路上“救了党,救了红军,救了我们这些人”。 叶剑英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在他五岁那年,便被父母送去了私塾学习,叶剑英学习认真,每天完成学业后还会帮助父母做家务。后来,他上了中学,他喜爱文史,文史成绩也十分突出,而他又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军事体育,他的剑棍耍得尤其好。中学毕业后,他便雄心壮志地前往马来西亚准备谋求一份事业,去不曾想在这里遭受到歧视和欺压。他回国后发愤图强,考入了云南讲武堂。两年后,他以全校最优异的成绩毕业,返乡入粤军任参谋、炮兵教官 1、他的第一次站队是在1923年助力孙中山脱离险境。1923年,孙中山和陈炯明,因对革命形势的判断发生了难以挽回的分歧,一个支持北伐,一个支持联县自治,谁两者你也不让我、我也不让你,都坚持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最终达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分道扬镳。最终两人形同陌路,导致公开决裂,最终手握重兵的陈炯明发动了叛变,此时的叶帅具有远见卓识,果断的站在了孙中山先生的一边,在陈炯明开火之际,他站到了孙中山这边,他亲自向叛军开火,叶剑英亲自掩护孙中山脱离虎口。 2、通电反蒋、秘密入党 赋诗“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 1897年4月28日,叶剑英出生于广东省梅县雁洋堡,少年时受辛亥革命影响,立志报效国家。1919年从云南讲武堂毕业后,投身于民主革命。1924年1月,叶剑英接受廖仲恺邀请,参加创建黄埔陆军军官学校,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到共产党人,逐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救国救民主张是正确的,于是第一次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请求。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叶剑英冒着生命危险,通电反蒋。7月,在周恩来的赞同下,叶剑英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中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真正救国救民的革命征途。是什么力量推动着他几十年如一日地为祖国、为人民竭忠尽智?他的诗说得好:“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详细】 3、揭露张国焘分裂主义阴谋 毛泽东赞扬叶剑英是“吕端大事不糊涂” 1935年长征中,野心家张国焘依仗人多枪多,搞分裂主义,并企图危害党中央。当时担任右路军参谋长的叶剑英,及时发现了张国焘的罪恶阴谋。他立即带着张国焘发出的“密电”,冒着极大危险,跑到党中央驻地报告了毛泽东,使党中央能够率领中央机关和红一方面军(一、三军团)迅速脱离险境。中央红军能够胜利到达陕北,开辟革命的新局面,这与叶剑英的卓越贡献是分不开的。对此,毛泽东同志一直念念不忘,赞扬叶剑英“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有一次,他摸着自己的脑袋,风趣地对人说:“叶剑英同志在关键的时候是立了大功的。如果没有他,就没有这个了。他救了党,救了红军,救了我们这些人。”周恩来也称赞说:“没有叶剑英同志立这个功,那个局势就很坏了。……古人说'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嘛!”【详细】 4、他的第四次站队是在1976年,周恩来、朱德和毛泽东同志相继去世,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权。在这危及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严重关头,叶剑英元帅又一次挺身而出,同中央政治局的同志一起,采取断然措施,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再次为中国革命事业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叶帅不负众望,挺身而出。他去找华国锋提议请“四人帮”前来召开会议,当场捕获后再对他们“隔离审查”。而不知道这是个陷阱的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江青一一赶来开会,却被当场制服。 表现在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中。1967年初,“文化大革命”已达到白热化阶段,林彪、江青、陈伯达等人把内乱的邪火点向军队。他们的罪恶行径,遭到了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等老帅们的坚决抵制。在1967年1月中旬的京西宾馆会议和同年2月中旬的怀仁堂会议上,叶帅和谭震林、陈毅、李富春、李先念、徐向前、聂荣臻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痛斥“中央文革”一伙人打击迫害老干部、乱党乱军的罪行,70高龄的叶帅拍案而起,当面斥责江青。林彪、江青这伙野心家、阴谋家,反诬老帅们“大闹京西宾馆”,“大闹怀仁堂”,并被扣上“二月逆流”的帽子。随着林彪、江青反党集团的覆灭,强加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头上的种种诬蔑不实之词,也就统统烟消云散了。 5、他的第五次站队也是在1976年。叶帅协助华国锋粉碎了“四人帮”后,第二天他便提出让邓小平出来工作。在叶帅的努力下,最终在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上以全票通过了恢复邓小平职务的决议。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与邓小平等一起推动中央做出重大战略决策。 1978年下半年,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路线方面的转变,使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成为历史发展的迫切要求。当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的闭幕会上,叶剑英同志作了重要讲话,着重强调了领导班子建设,发扬民主、加强法制和勤奋学习、解放思想三个问题。他对这些问题的阐述,与邓小平同志在这次会上的著名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精神完全一致,受到了与会同志的热烈拥护。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等一系列战略决策,从而结束了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详细】 6、主持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并提出九条方针 产生深远影响 1979年1月,叶剑英主持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指出实现中国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强调在解决统一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台湾的现实情况,尊重台湾的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1981年9月30日,叶剑英对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进一步提出了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政策。1982年1月,邓小平明确指出,九条方针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此后,邓小平等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又多次对这一构想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使这一构想日益完善,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这一基本方针首先被成功地运用于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是祖国统一的坚固基石,也是中华民族对国际社会的重大贡献。【详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