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AI走进课堂,这所高中的教与学如何被重新定义?

 名师说 2025-05-08 发布于广东

创办于2020年的深圳市德琳学校高中部是教育信息化的先锋。所有师生人手一部平板电脑,所有教师都会使用希沃教学系统,所有课堂都实施OMO任务驱动式学习——大投入及大变革为学校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而今,随着人工智能的到来,从信息化到数智化,从基于课堂的探索到全方位的革新,2.0版本的德琳高中正呼啸而来。

4月23日下午,在德琳高中A栋二楼智慧互动教室里,历史教师王启越为大家带来一堂精彩的公开课。她首先在希沃白板上播放1492年到1914年西方国家殖民世界的进程动图,让学生对四百多年的殖民历史有一个宏观了解。

在对相关概念进行讲解的过程中,王启越老师又引入一个有趣的游戏——所有学生拿起平板参加“喜洋洋运动会”,以一对一的方式抢答历史题,看谁先到达终点。

随后,课堂向纵深推进,教师通过系统向每位学生的平板推送材料和题目:

综合材料,思考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西方国家不同阶段殖民扩张的方式有何变化?原因何在?

结合所学和教材,分析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建立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学生们或娴熟地在平板上作答,或拍摄纸质答案上传,或根据系统的随机推送进行互评,线上线下切换非常流畅、高效。而每道题的答题时间、正确率、易错点等等,也第一时间在教师端呈现。

“学校对我们的课堂有一个原则性要求,那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老师只是引导者,要少讲,让学生多说,多互动。”

王启越老师说,信息平台的使用,一方面提高了课堂效率和趣味,另一方面也使教师更加及时准确地掌握学情,从而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

“我是来到德琳后,才发现希沃还可以这样用!”张榕蓉老师是德琳新生代优秀教师的代表。在去年一场“同课异构”课堂教学交流活动中,她与深圳市高级中学高中园的教师同台献技,其独到的课前设计、任务驱动设置以及娴熟的多技术应用,得到评课教师的一致赞赏。

在张榕蓉老师看来,信息技术乃至人工智能的运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公平。

“在传统课堂里,经常会有这样一种情况,那些对答案有信心的同学回答更响亮,往往他们的答案也是对的。这样就很容易掩盖选错同学的声音。如果教师过于信赖这种声音,就会导致错判,然后略过了那些本应重点关注与支持的学生。”

有了信息技术的加持,类似课堂上的“虚假繁荣”得以杜绝。一道选择题布置下去,答案立刻收上来,谁正确、谁错误一目了然,老师可以随时抽选答对或答错的同学上来解析,针对性非常强。

4月14日,语文老师王达作为2.0德琳课堂的首批尝鲜者,在配备“AI课堂智能反馈系统”的教室里上了一节体验课。下课后,王达很快就收到一份1万多字的报告。

这份报告从课程总览、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其中有学生抬头率、学生举手发言情况、师生互动形式,乃至教师提问类型及其有效性的统计、分析,最终给出多方面的建议。

在给数学老师邵樱花提交的报告中,系统甚至对教师的授课语速都进行了点评。认为这个速度既不会让学生感觉压力过大,也不会让他们觉得无聊。“适中的语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聆听和理解教师传达的信息。”

此外,报告还提出诸多互动优化建议,比如将齐读改为“情境推理+分组涂鸦板”,将同桌间对角讨论改为“拼图式合作+实验记录单”,建议设计“虚拟超市+角色扮演”环节等。

两位老师认为,这套系统就如同给课堂安装上了导航仪,有助于教师打造更加科学、精准、高效的课堂。“当然,有些情感的东西是系统无法感知的。AI课堂智能反馈应该和教师听课、评课相互配合,才能取得最佳效果。”王达老师说。

诚然,人是万物的尺度。不管是电脑、白板,还是智能体、大模型,技术是为人所掌握并为人服务的。正如德琳高中张校长所说,人工智能越发达,学校、教师的重要性越凸显。“没有教师的正确引领,人工智能对学生来说很可能弊大于利。”

对德琳高中而言,数年来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方面的深耕细作,确实极大提升了学校的教育教学与管理水平,但更为关键的是,学校借此打造出一支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善于拥抱新技术、探索新方法,以学习者的姿态在育人工作中不断突破自我的优秀队伍。他们不仅是数智时代的“技术达人”,更是对好教育、好课堂有更深刻认知与笃定追求的“教育行者”。

有了这样的认知底座,当AI席卷而来,德琳的老师们没有本领恐慌,也没有盲目跟风,而是循着教育的规律与节奏稳步前行。

01

张榕蓉老师

政治教师张榕蓉老师这两年在上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这门课。“这是一门比较新的课,相关的教辅材料比较少,好不容易找到一些,时效性又不强。”

于是向DeepSeek求助。她找了一个介绍中美关税的视频,要求DeepSeek列举几种不同的错误解读,比如概念性错误、逻辑漏洞等,并详细分析错误的根源。“最后它给我的东西确实非常好用。”

02

彭敏燕老师

德琳高中高三生物科组长、学科带头人彭敏燕老师提到,新高考有一种常见的题型,就是通过科研文献来考察相关知识点。“对于高中生物教师来说,如何将文献和考点结合起来,创设类似习题非常重要。但有时候教师由于自身知识面不够,难以把一些前沿文献与知识点做很好的结合。”

彭老师的做法,是让AI提供一些文献资料,然后将课本相关知识点“喂”给它,让AI提出相应的问题和答案,“这样设计出来的导学案非常适用。”

有时候,彭敏燕老师还会把AI数字人请到教室里,让它回答学生们各种各样的专业问题。“这也能够很好填补教师在某些领域专业知识不足的缺陷。”

03

江嘉欣老师

日语江嘉欣老师面临类似的难题。日语作为一门小语种学科,在新高考背景下,可供使用的学习材料不足,特别是精准匹配不同层次学生的资料良莠不齐。“以前的做法是大量的搜题、找题,然后改题,要花大半天时间。现在我们只需要把需求发给AI,它就会即时输出非常适用的内容。”

江嘉欣老师向我们展示当天上课用的一个材料。“我把文本贴上去,让它参照高考日语试题的题型、难度出5道选择题,基本一分钟之内就出来了,有解析、有干扰项,还列出了出题意图。整体上非常契合高考的要求。”

德琳的老师们不断提及这样一个观点:虽然人工智能很强大,但它提供的东西不能“照单全收”。德琳高一英语钟星老师就提到,平时他们用DeepSeek根据学情出题、编故事、创作短视频和单词游戏等,但有些AI一键生成的课件并不匹配班级实际情况,不宜生搬硬套。“人工智能确实能让教育教学更精准、有效,但,它只终究只是工具,教师的工作更多是创造性的,不能完全依赖AI。”老师们总结道。

打造一个好课型和一支好队伍,足以让一所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这远非德琳学校的终极追求。

今年4月8日,德琳学校与国内教育数字化头部品牌希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启动“希沃智慧教育应用示范校”建设项目。双方将重点落地“AI课堂智能反馈系统实验班”,探索“AI+备课、教学、教研、数据管理”一体化新模式,进一步优化OMO任务驱动学习模式,实现师生互动、数据可视化的智慧课堂新生态。

签约仪式上,希沃代表盛赞德琳学校是希沃“全场景覆盖”的标杆校,并表示将共同把德琳学校打造为全国智慧教育创新的“样板间”。

德琳学校总校长马新礼表示,AI时代已来,信息化与教育的融合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此次合作是希沃与德琳学校强强联合、优势共融的产物,对于学校的智慧化建设以及日常持续深度运维平板、革新教学模式意义重大。

德琳高中张校长进一步介绍,目前学校正着力打造“德琳AI School”,利用信息技术和AI,将硬件、资源、课程、课堂、教师和学生紧密连接,构建智慧教学系统,实施线上线下融合学习。具体的应用场景包括:智能备课、智能评课、学生自主学习支持以及智能批阅等。

但在全面拥抱AI的同时,张校长也不忘提醒:“我们引进所有资源和模式,核心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老师更好地发展。”

他告诫道,AI不能成为替代思考的工具。

“AI赋能的课堂,可以让学生学得更高效、更生动、更精准,但不能让AI代替思考。一定要让学生学得更深入,更接近知识的内核,形成思维模型,才能适应新高考的要求,也才能培养出面向未来的人才。”

另一方面,AI时代的学校教育,容易陷入“重效率而轻温度,重智能而轻共情”的泥淖之中。张校长强调,在人工智能无可避免席卷一切的背景下,学校与教师的作用不是削弱了,而是增强了,因为立德树人的工作、培根铸魂的工作,永远只有人才能胜任。不管在任何时代背景下,“做丰富而幸福的教育”都是德琳的坚守。

作者:名师说

编辑:花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