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0年代高清老照片:未饮先醉的旧时光

 灯塔小居 2025-05-08

偶然翻开另一组八十年代的老照片,那些被像素定格的旧时光,像一坛陈酿的米酒,未饮先醉。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依然在记忆里流转,而照片里的每个场景,都在轻轻诉说着那个年代特有的温热与明亮。

  

  

“不到长城非好汉” 的石碑下,总攒着各地赶来的游客。

照片里,几个年轻人正倚着长城的青砖歇脚,汗水浸透的衬衫贴着后背,却从帆布包里掏出了书,有人捧着是否《平凡的世界》?


  

  

书页被山风吹得掀起一角;或者,有人拿着是否袖珍版的《唐诗三百首》?指尖在 “会当凌绝顶” 的诗句上摩挲。

那个年代没有手机刷屏,攀登长城的中途,书本就是最好的风景。一位戴眼镜的中年人坐在石阶上,膝盖上摊着速写本,铅笔在纸上沙沙游走,把远处的烽火台和近处的游人,都收进了画里。


  

  

他脚边的网兜里装着馒头和水壶,阳光落在他微驼的背上,像镀了一层金边,那是属于八十年代的精神剪影:山河可攀,书不可负。

八十年代的火车站,是网兜的天下。


  

  

照片里,穿的确良衬衫的男人倚着绿皮火车,网兜里装着给家人带的橘子,橙黄的果子在网眼间若隐若现;扎麻花辫的姑娘提着网兜挤上站台,里面的搪瓷缸和铝制饭盒碰出清脆的响。

最难忘那位戴瓜皮帽的老人,坐在候车室的木椅上,面前摆着两个网兜:一个装着油纸包的酱牛肉,另一个装着某本杂志和老花镜。


  

  

他手里的钢笔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不知是记着旅途见闻,还是给孙辈的家书。

网兜之外,还有棕红色的人造革行李箱,锁扣处总挂着旅游纪念章,箱子缝隙里露出的的确良衬衫角,都带着出门的郑重。


  

  

老照片里的客厅总摆着一张皮面沙发,暗红的颜色被岁月磨得发亮,靠背上搭着钩花的白布巾。沙发前的茶几上,必定有个玻璃罩子扣着的大茶盘,里面盛着待客的水果糖。

邻居来串门时,总要先赞叹一句:“这沙发擦得真亮堂!” 转头又看见院子里的光屁股小孩追着蜻蜓跑,屁股蛋子晒得黝黑,手里举着从树上摘的桑葚,汁水染紫了指尖。


  

  

屋里的缝纫机 “嗒嗒” 响着,妈妈们坐在沙发上裁布料,脚边堆着给孩子做新衣服的花布 —— 那是物质虽简,却充满烟火温度的家。

农村的木匠铺总是飘着木香。照片里,老木匠戴着圆框眼镜,在八仙桌上刨一块松木,木屑像金黄的蝴蝶落在他脚边。


旁边的学徒握着墨斗,正给即将打制的衣柜弹线,墙上挂着的 “精工细作” 匾额,被煤油灯熏得发暗。

当我们在快节奏的今天偶尔回望,这些老照片里的光影,便成了心灵的锚点。

风起时,仿佛又听见八十年代的蝉鸣,在老照片的褶皱里,轻轻哼着那首《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