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官员到了一定年纪以后,就会告老还乡。那么,为什么古代官僚到了退休的年龄,不是选择在京城养老,而是选择回乡? ![]() 其实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视角来解读。 1、长安不易居 相信喜欢#中国文学史 的朋友都知道这段佳话:那就是#唐朝 白居易少年时代打算去长安发展,当时长安有文坛大佬听了#白居易 的名字以后,表示:长安米贵,想要居住还真不容易。 其实不光是唐朝人觉得长安生活成本高,就算是后世的#宋朝,对于开封的生活成本,也感到太高。 因此对于告老还乡的官员来说,留在京城养老,单就是生活成本方面,就相对不合适。 当然这也只是原因之一,因为很多官员倒也并不在意生活成本,毕竟有的官僚还有其他的经济来源。 ![]() 但是,在京城居住,少不得还得和一些在职官僚产生交集。而官场上的事情,本来就是无风三尺浪的情况。有时候,退休官僚长期在京城逗留,很可能被动卷入在职官僚的斗争中,甚至成为斗争牺牲品。毕竟官场上有些事情,属于浑身是嘴都说不清的情况。 因此本着远离是非之地的想法,退休了也得赶快回家。 其实古人说过,伴君如伴虎。 所以,对于退休官员来说,如今既然退休了,不赶快往家跑等什么? 那种心情,有种离开虎穴的感觉。 2、传统理念 在华夏传统理念,客死他乡是一种悲哀。并且华夏先民对身后事的重视,有时候比对在世的事情要高一些——因为古代华夏人的观念认为,人生在世也就是几十年,但是故去后的岁月却是千秋万代的。 而退休官员既然退休了,那肯定年纪不小了。所以对于退休官员来说,为了避免自己将来有一天会客死他乡,他也会选择告老还乡。 此外,在华夏传统,还讲究一个宗族现象——那就是家乡就是自己的宗族聚集地。而宗族对于古代华夏先民来说,算是根基所在。 ![]() 因此当退休官僚年迈的时候,会选择返回宗族所在的家乡——因为熟人社会,更适合这种退休官员养老。 更主要的是:宛如现在的人喜欢存钱一样,其实古代官员对于存款并不积极,倒是热衷购买生产资料——这个生产资料,在古代当然就是土地了。古代官员喜欢在自己的家乡购置土地,把家乡的土地视为自己的根本以及可以传承的财富——古代所谓的耕读传家,指的是掌握土地的地主家庭,依靠土地租金维持生活,并且附带上学学习。 因此,当官员年迈的时候,自然而然也会倾向于返回自己苦心经营大半生的老家了。 3、性价比问题 当然,古代华夏长期以来都是农业社会。所谓农业社会,也意味着城乡差异不是太大。对于官僚来说,京城也就是占地面积大,人口多,大官多,本质上并不比县城有根本上的差异——毕竟,#秦始皇 没吹过空调,#汉武帝 没坐过飞机。因此京城的诱惑性,并不比家乡强。 都市的灯红酒绿,其实是近代以来的事情,并不是古代。事实上在古代,很多朝代的夜间还存在宵禁情况。 所以基于这一点,古代官僚也找不到滞留在京城的理由。 4、非必要问题 此外,古代法度对于退休官僚和地方诸侯,也不欢迎其在京城逗留。 比如西#汉文帝 时期,就曾以“诸侯应该返回封地”的名义,把长期逗留在京城的诸侯疏散。毕竟,皇帝不喜欢有能量的人,在无故情况下,长期逗留京城。 因此官僚从规矩来看,也不能退休后居住在京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