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连夜两次道歉!小米正在被流量反噬

 电驹 2025-05-08 发布于河南
图片


昨晚(5月7日),小米汽车就近期小米SU7 Ultra车型引发的两项争议——“排位模式”解锁条件变更以及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功能表述不清问题,发布官方回应并两次致歉。

image.png

第一次道歉,是针对“排位模式圈速考核”功能引发的争议。

前不久,小米SU7 Ultra更新车机版本限制马力,车辆的 1548 马力被限制在 900 马力左右,只有你在特定赛道(比如浙赛)跑进 1 分 46 秒,才能解锁全部的动力。

结果,这个操作惹得很多用户不高兴,认为小米这是侵犯了他们的权益,尤其是那些所在城市没有认证赛道的车主。

对此,小米汽车对此致歉称,“已暂停推送,未充分征询大家意见确有不妥。”并且,小米汽车表示,已经暂停了此次 OTA 更新推送。而已升级的少量用户,小米汽车将会在下个版本更新中解决。

第二次道歉,是针对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被指“虚假宣传”。

如果说,解锁“马力封印”是功能层面上的争议,那么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的虚假宣传,就是小米的一次“信任危机”。

图片

1 月 1 日,小米汽车宣布为 SU7 Ultra 量产版本增加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选装配置,售价为 42000 元。该配置的交付时间预计为 2025 年 4-5 月,相比未选装该配置的车型延迟了两个月。

在前期宣传中,小米汽车声称该配置采用了与SU7 Ultra 原型车相同的空气动力学设计,通过 2 个贯穿风道来实现前部空气的高效导流。然而,在该配置车型正式交付后,很多用户发现机盖内部结构与普通车型并无差异,并未配备原型车中的导流风道

博主用鼓风机实测发现,宣称“高效导流”的挖孔设计竟连一张纸巾都吹不动。对此,有网友戏称:“花4.2万等几个月,结果买了个装饰品?”

小米汽车在最新的回应中表示,对此前信息表达不够清晰深表歉意,表示该设计本为复刻原型车造型,满足用户对外观的追求,散热和导流仅是“附加功能”。而为了平息争议,官方推出限时改配服务(可换回铝制盖)并赠送2万积分补偿,同时强调其1.3kg减重优势及赛道实测表现。

不过,两万积分也仅仅等于2000块钱,对于这样的弥补措施,很多车主并不认账。2000块钱就能能换回被'阉割’的性能体验?2000块钱就能填补信任裂缝?

小米究竟该不该“封印马力”?

小米连夜的这两次道歉,从舆论热度来看,大家对于小米究竟该不该“封印马力”这个事情显然讨论度更高,争议更激烈。

一方面,从车主的角度来说,大多数都是不接受小米限制马力。

这也很好理解,很多车主买车的时候,本身就是奔着小米SU7 Ultra那1500匹马力动力去的,但现在你告诉我实际到手,性能直接打折一半,这肯定是让车主不爽的。

而且,虽然能够解锁限制,但是条件很高,车主只有去专业赛道才能解锁,加上换轮胎、请教练什么的,想要体验SU7 Ultra的满血性能,至少得花费上万元,这也是车主不满的地方。

据悉,小米官方是在未和车主沟通,经过车主同意的情况下,擅自进行“马力封印”的做法,既侵犯了车主的选择权,也削弱了产品价值。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小米汽车连夜致歉,承认“沟通不足”,并暂停更新推送,承诺在后期OTA推出修复版本的原因。

然而,小米限制马力,虽然引起车主不满,但是大多数“路人”却表示赞同。不少人认为小米给动力上锁的做法就是为了安全,初衷是好的。

图片

不得不承认,很多购买小米SU7 Ultra汽车的车主都是年轻人,其中更是不乏喜欢飙车的主,不仅缺乏交通安全意识,而且完全没有驾驶如此高性能赛车的经验。所以,如果放任这样的人在大马路飙车,不知有多少安全隐患。

回顾小米SU7Ultra从上市开始,就接连不断出现因为车主飙车,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甚至有人员死亡。

至于有些人认为明明自己花了钱还要接受车企考核,是对车主不尊重,认为车企没有遵循用户意见的说法,电驹小编只能说,在生命和安全面前,其他任何考虑都应该为之让步。

而且,类似问题在行业早有先例。沃尔沃在2019年宣布,全球新车限速180km/h,目的就是为了安全至上;日本过去在政府牵头下,几大日系车企巨头达成共识,规定量产车的马力不得超过280匹,通过限制性能来阻止飙车。

不过,最终小米还是站在了用户的一面,选择解锁马力,毕竟车主才是自己的“金主爸爸”,听用户的话本身就是无可厚非。

但是,一面是频频有小米车主危险驾驶,公共道路飙车,引发群众怒怼;一边是车主反对“封印”动力。如何解决这个矛盾,这也是雷军面临的课考题!

小米模式正在被流量反噬

车主都在骂,路人都叫好,小米究竟该不该限制“马力”,相信大家心里都有一把尺,答案就不明说了。

那么,为什么小米最终选择向车主妥协呢?因为小米正在遭受流量的反噬。

毫无疑问,小米是目前流量最大的新势力车企,没有之一,光环甚至盖过了同样顶流的特斯拉和华为。

2021年宣布造车以来,小米汽车的每一个关键节点,其品牌声量与热度,都是其他造车新势力无法比拟的。而除了流量大,小米的光环还体现在另外两点。

第一是粉丝粘性强,根据开源证券研究所的一份报告显示,小米SU7 首批锁单用户中 80%是米粉,且小米手机用户占大多数。好处是用户基数大,从手机迁移到汽车的购买转化率更高,这一点,绝大多数车企真的羡慕不来。

第二是创始人雷军这个超级IP,简直就是小米行走的营销密码。一项调查显示,超过95%的小米SU7车主/准车主,都因为雷军的个人魅力,而对小米更感兴趣。于是,这也引起一众车圈大佬学习雷军,亲自下场拍视频,做视频,只为打造大佬IP。

凭借以上特点,小米汽车造车仅用了三年,就在如此内卷的新能源竞争市场,杀出一条血路,首款车型小米SU7更是一炮而红,销量超越了特斯拉Model 3。

然而,小米这种依靠品牌光环,流量加持具备的先天性优势,在业界并不具备普遍性而且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样会带来“双刃剑”效应,那就是容易被流量反噬。

图片

第一,因为流量太大,热度太高,可能造成信息屏障妨碍第三方监管,从而减少了对风险的预警

比如其他车企、车主、媒体等审视和批评小米汽车时,米粉会自发出来对小米和雷军个人进行维护甚至反击,这导致很多问题失去了被公开、理性探讨的机会

就像前不久发生在铜陵的智驾事故,很多人抨击女孩为什么在交通复杂的环境下还要开智驾系统,但却不思考为什么“从发出警报到车辆撞击,系统只给了车主两秒左右的预警时间”;不思考为什么小米在撞上护栏之后,会立刻发生碰撞起火,远没小米在宣传中给人感觉电池那么安全;以及车主和乘客为什么没有第一时间打开车门进行逃离?

这次小米最终向车主妥协,解锁了马力,任意让某些车主在马路上狂飙,难道不也是被流量裹挟和反噬的结果吗?

第二,因为喜欢小米或者雷军这个人,所以盲目相信小米汽车产品,而这种品牌忠诚度可能削弱用户对产品进行客观评估的能力。

道理很简单,冲着安全去试沃尔沃的人,和冲着雷军个人魅力去看小米汽车的人,哪拨人会更较真儿地了解产品背后的安全技术,安全工艺这些硬指标呢?

依托创始人IP实现的销量跃升固然亮眼,但用户认知偏差积累的系统性风险不容忽视。汽车不是手机,而是时速能够达到两三百公里的交通工具,一旦发生事故,堪比带轮子的“炮弹”。

在小米汽车借力爆款单品打造和创始人IP营销的光环效应下,其"粉丝经济"带来隐患正如同硬币的反面悄然显现。将电子数码产品的流量打法跨界复制到汽车制造领域,这种商业模式的移植在为小米带来红利的同时,对品牌价值与个人信誉也会带来舆论的反噬。

毫无疑问,从最近的社会舆论来看,小米和雷军正在遭受这波流量反噬。




图片


插混技术详解之比亚迪DM-i系列
⇧置顶

纯电续航105km+馈电油耗5L/100km,奇瑞插混技术详解
⇧置顶

电驹前员工宋飞索赔2倍工资案最终结果!还有几点干货分享

⇧置顶

纯电续航204公里、馈电油耗5.55L/100km,长城插混技术详解
⇧置顶

纯电续航130公里、馈电油耗5L/100km,长安iDD混动技术详解
⇧置顶

小哥哥评测唐DM-i,猜猜油耗是多少
⇧置顶

续航600km+、L2自动驾驶,这是最具性价比的10万级纯电SUV?

⇧置顶

实测!model 3从118km/h到刹停,需要多长时间?

⇧置顶


图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