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怀旧过去,尤其八十年代,大概有我们许多人最美好的童年、青年这些宝贵的时光吧。 那时节,娶亲的家具都要请木匠打,床头的雕花里藏着 “龙凤呈祥”,柜子的拉手刻着 “早生贵子”,每一道木纹里都嵌着对日子的期许。 ![]()
![]()
城里的照相馆则飘着白纱的轻梦。穿婚纱的新娘站在布景前,头纱是廉价的尼龙纱,裙摆却蓬得像云朵。 新郎穿着借来的西装,领带打得歪歪扭扭,却在摄影师喊 “茄子” 时,悄悄往新娘身边靠了靠。 ![]()
![]()
不远处的巷子里,几个光屁股小孩扒着照相馆的窗户往里瞧,被师傅轰走时,还咯咯笑着喊:“新娘子真白!”,传统与新潮在八十年代的风里撞个满怀,浪漫虽朴素,却足够动人。 清晨的街头,永远飘着油条蘸豆浆的香。推着三轮车的摊主掀开棉帘,热气裹着面香扑面而来,买早点的人排着队,搪瓷缸在车沿上碰出清响。 ![]()
![]()
傍晚的巷口,自行车的铃声惊飞了归巢的麻雀,下班的人们载着晚霞回家,车筐里的青菜叶上还沾着水珠,路过副食店时,总要停下来称二两酱肉,给家里的餐桌添点油水。 ![]()
![]()
某个周末的黄昏,我在照片里看见这样的画面:穿海魂衫的少年骑着自行车掠过梧桐树下,车筐里的收音机正放着《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路边的修鞋摊前,老师傅借着路灯的光补鞋,旁边的象棋摊围了一圈人,争论声惊得树上的蝉扑棱棱飞起来。 ![]()
![]()
远处的天际,晚霞把云朵染成橘子色,像极了那个年代人们心里的希望 ,热烈、蓬勃,且充满期待。 手机里的信息弹窗不断,却再难有读老照片时的心动。那些网兜里的橘子、沙发上的钩花巾、长城上的书本,还有照相馆里的尼龙头纱,早已消失在岁月的洪流里。 ![]()
![]()
但每当想起照片里人们的笑容,爬长城时的汗流浃背,等车时的专注书写,穿婚纱时的局促喜悦:八十年代的珍贵,从来不是物质的丰裕,而是人们在朴素日子里,对生活全力以赴的热忱。 或许我们怀念的从来不是某个具体的年代,而是那份 “慢” 的能力:慢到能为一封信等上半个月,慢到能把一块手表擦得锃亮戴十年,慢到能在长城的风里,认认真读完半本书。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