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一个方案,上面写的是盾构在拱顶为中风化泥岩地层条件下穿越风险源出渣量控制在理论出渣量的97%,即要欠挖,感觉很可笑。有些地层是可以超欠挖的,有的地层只有超挖是无欠挖的。现详细分析一下(有些内容是AI生成的,AI生成的不对内容给删除了),供大家参考。 引言 盾构法作为现代隧道施工的核心技术,其核心目标是在高效掘进的同时维持地层稳定。然而,施工过程中“超挖”与“欠挖”的矛盾始终困扰着工程实践。超挖指实际开挖量大于理论设计值,可能导致地表沉降;欠挖则与之相反,可能导致地表隆起。笔者从地层参数对超欠挖可行性的影响出发,分析现有技术的局限性,并提出未来技术发展的设想。 一、地层参数决定了超欠挖 不同地层的力学特性决定了盾构施工能否超欠挖,盾构施工实际上是土体自稳能力与盾构扰动的动态平衡。 1. 淤泥质地层:超欠挖的双刃剑 淤泥质地层因高含水率、低渗透性和弱结构性,具备独特的流塑特性。当土仓压力低于原状土自重应力时会造成地表沉降,土仓压力越低沉降值越大;当土仓压力高于原状土自重应力时会造成地表隆起,土仓压力越高隆起值越大。因此,只有土仓压力等于原状土自重应力才能达到零变形。 2. 硬岩与深埋地层:超挖必然、欠挖无可能 针对现今周边圆弧形刀盘开挖面的特点,盾构开挖面顶部的平衡压力为自重应力,土仓压力只有达到自重应力时才是绝对的平衡。但由于盾构埋深深、盾构土仓压力无法达到原状土的自重应力(例如盾构拱顶埋深20米,原状土密度为2.2t/m3,自重应力为4.4bar,有些盾构土仓压力是无法达到的),这就会导致开挖面原状土应力释放,地层不可避免向下变形,如果变形过程中原状土形成拱效应,变形将终止,如果拱效应无法形成,变形将持续,最终造成地表沉陷。对于硬岩地层在一定条件下是成拱的,盾构土仓压力就算达不到自重应力,原状土应力完全释放(地层应力只要释放就会有一点点的超挖)后地表沉降也是几毫米,不会造成附近建(构)筑物影响,这时也无需过分地要求保很高的土仓压力。 因此,对于硬岩与深埋地层盾构超挖是必然的,欠挖基本是不可能的。 二、未来技术设想:突破重力约束的工程革命 要实现真正的"零超欠挖",需要颠覆传统土力学的基本假设,其突破口可能在于对土体重力场的主动调控。 借鉴磁悬浮列车的主动控制理念,设想通过电磁场或量子锁定技术,在开挖面上方和前方形成"反重力场"。理论计算表明,若能将土体有效重度降低至原值的10%,则30米埋深地层的自重应力可从6.6bar降至0.66bar,此时土仓压力可轻松达到地层应力。 三、现阶段解决措施 设想很好,但现今是无法达到的,况且爱因斯坦提出的引力子是否存在还未知。现阶段解决措施如下:一是优化埋深,对于深埋地层成拱的可将设计线路下潜至成拱地层,对于深埋地层不成拱的应将盾构埋深上调,使盾构土仓压力能够达到自重应力的条件;二是尽量避开风险高的建(构)筑物;三是做好渣土改良,盾构的核心是渣土改良,在高土仓压力条件下渣土不喷涌也不结泥饼时盾构司机才能安心在高土仓压力下掘进;四是重视不成拱条件下的盾构渣土的方量与重量,根据出渣量进行处理。 结语 从淤泥层中的超欠挖可控到深埋地层的被迫超挖,再到未来无重力盾构的设想,这一技术演进路径折射出土木工程从顺应自然到改造自然的哲学转变。当某天盾构机能在不扰动地层的情况下穿越城市地下空间,那将不仅是技术的飞跃,更是人类与地球和谐共处的新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