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磊 小知识回顾往届书法作品展,第十届国展作为现在比较重要的书法比赛,其行书作品的创作,体现了传统与创新的碰撞,更涌现出一批突破常规的“黑马”作品。 第十届国展行书评审的核心导向,在于平衡传统继承与时代创新之间的关系。展览中,评委对作品的考察重点从单一的技术表现转向对“古意”与“个性”的双重考量。 一方面,要求作品具备扎实的临古功底,尤其强调对“二王”体系、宋代尚意书风及明清碑帖融合的深入研习。 另一方面,鼓励作者在经典框架内注入个人审美理解,避免盲目跟风导致的风格同质化。 第十届国展行书作品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对经典法帖的深度挖掘与创造性转化。 参展作者普遍表现出对“二王”帖学的系统性研究,尤其在点画形态、结字规律及章法节奏上,力求还原魏晋书风的自然意趣。 宋代书风的影响力在此届展览中进一步凸显。苏轼的“尚意”理念与黄庭坚的“辐射式”结体被巧妙融入创作,部分作品通过调整行轴线摆动幅度与字组疏密关系,既保留了宋人书法的抒情特质,又规避了过度夸张的形式化倾向。 第十届展览中“碑帖融合”的实践取得显著突破。部分作者将魏碑的方折笔意与帖学的圆转笔势相结合,形成刚柔并济的个性化风格。这种尝试不仅拓展了行书的技法边界,也为碑学资源的当代转化提供了新路径。 能入国展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实力派。不过由于现代审美理念的差距,国展作品水平较高,曲高和寡,普通大众对其所表现出来的风格形式难以理解。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