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金要方.消渴

 笑客 2025-05-08

《千金要方》总结出了消渴的病因,发病规律。

指出消渴病因主要是长期饮酒,饮食不节制,多吃肉鱼烧烤,酸咸滋味过重,还有房事不节制,以及服五石散导致药石成分蓄积中毒。

指出消渴容易导致肢体发生痈疽,痈疽是消渴的主要死因。

多饮多尿是消渴。随饮随尿是渴利。多尿而不渴饮是内消,也叫消中,饮少而尿多,是食物消为小便,病人虚极短气。是服石所致。强中是阴茎长兴不痿,精自出,也是因为服石导致肾热。

按《诸病源候论》消渴有八候:

一、消渴候:夫消渴者,渴不止,小便多是也。由少服五石诸丸散,积经年岁,石势结于肾中,使人下焦虚热。及至年衰,血气减少,不复能制于石。石势独盛,则肾为之燥,故引水而不小便也。其病变多发痈疽,此坐热气,留于经络不引,血气壅涩,故成痈脓。

二、渴病候:五脏六腑,皆有津液。若脏腑因虚实而生热者,热气在内,则津液竭少,故渴也。夫渴数饮,其人必眩,背寒而呕者,因利虚故也。诊其脉,心脉滑甚为善渴。其久病变,成发痈疽,或成水疾。

三、大渴后虚乏候:夫人渴病者,皆由脏腑不和,经络虚竭所为。故病虽瘥,血气未复,仍虚乏也。

四、渴利候:渴利者,随饮小便故也。由少时服乳石,石热盛时,房室过度,致令肾气虚耗,下焦生热,热则肾燥,燥则渴,然肾虚又不得传制水液,故随饮小便。以其病变,多发痈疽。以其内热,小便利故也,小便利则津液竭,津液竭则经络涩,经络涩则荣卫不行,荣卫不行,则热气留滞,故成痈疽脓。

五、渴利损后候(略)

六、渴利后发疮候:渴利之病,随饮小便也。此谓服石药之人,房室过度,肾气虚耗故也。下焦生热,热则肾燥,肾燥则渴。然肾虚又不能制水,故小便利。其渴利虽瘥,热犹未尽,发于皮肤,皮肤先有风湿,湿热相搏,所以生疮。

七、内消病候:内消病者,不渴而小便多是也。由少服五石,石热结于肾,内也热之所作也。所以服石之人,小便利者,石性归肾,肾得石则实,实则消水浆,故利。利多不得润养五脏,脏衰则生诸病。由肾盛之时,不惜其气,恣意快情,致使虚耗,石热孤盛,则作消利,故不渴而小便多也。

八、强中候:强中病者,茎长兴盛不痿,精液自出是也。由少服五石,五石热住于肾中,下焦虚热,少壮之时,血气尚丰,能制于五石,及至年衰,血气减少,肾气不复能制精液。若精液竭,则诸病生矣。

可见,把消渴、渴利、内消、强中放在一起,是古经方的习惯认识。

方子用药有高度趋同性。黄连猪肚,瓜蒌天花粉,麦冬地黄,牛乳猪肾,鹿茸阿胶,黄芪人参,苁蓉菟丝,茯神枸杞……

一、消渴病的治疗

    治消渴除肠胃热实方:

    麦门冬 茯苓 黄连 石膏 葳蕤(各八分) 人参 龙胆 黄芩(各六分) 升麻(四分) 枳实(五分) 生姜(屑) 枸杞子(《外台》用地骨皮) 栝蒌根(各十分)

    上十三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以茅根一升,粟米三合煮汁,服十丸,日二。若渴则与此饮至足大麻亦得。

   泄热止渴,治胃腑实热,引饮常渴方,茯神汤。

    茯神(二两,《外台》作茯苓) 知母(四两) 葳蕤(四两) 栝蒌根 生麦冬(各五两) 生地黄(六两) 小麦(二升) 淡竹叶(三升,切) 大枣(二十枚)

    上九味㕮咀,以水三斗,煮小麦、竹叶取九升,去滓下药,煮取四升,分四服。不论早晚,若渴即进。非但只治胃渴,通治渴患热者。

    治消渴方,猪肚丸。

    猪肚(一具,治如食法) 黄连 粱米(各五两) 栝蒌根 茯神(各四两) 知母(三两) 麦门冬(二两)

    上七味为末,纳猪肚中缝塞,安甑中蒸极烂,乘热入药,臼中捣可丸,如硬加蜜和丸如梧子大,饮服二十丸,日三。

这三个方比较有代表性。滋阴清热益胃止渴。

二、内消的治疗

    治消渴日饮水一石者方:

    铅丹(二两) 附子(一两) 葛根 栝蒌根(各三两)

    上四味为末,蜜丸如梧子,饮服十丸,日三。渴则服之,春夏减附子。

    治消渴,止小便数兼消中方,铅丹散。

    铅丹 胡粉 甘草 泽泻 石膏 栝蒌根 赤石脂 白石脂(《肘后》作贝母)

    上八味各五分治下筛,水服方寸匕,日三。壮人服匕半。一年病者,一日愈。二年病者,二日愈。渴甚者,夜二服。腹痛者减之。丸服亦佳,每服十丸。伤多令人腹痛。(张文仲云:腹中痛者,以浆水下之。《备急方》云,不宜酒上,宜麦汁下之。《古今录验》云:服此药了经三两日,宜烂煮羊肝肚,空腹服之。或作羹亦得。宜汤淡食之,候小便得咸,更即宜苁蓉丸,兼煮散将息方。见《外台》第十一卷中)。

这两个方有铅丹,现在是不用了。

      茯神丸方(《集验》名除热宣补丸,治肾消渴,小便数者)。

      茯神 黄芪 人参 麦冬 甘草 黄连 知母 栝蒌根(各三两) 菟丝子(三合) 苁蓉 干地黄 石膏(各六两)

    上十二味为末,牛胆汁三合,和蜜为丸如梧子大,以茅根煎汤,服三十丸,日二服。渐加至五十丸。

茯神丸又叫除热宣补丸,跟前面的铅丹散都是治疗内消的。所谓内消,就是不渴而小便利,是饮食物皆消为小便了。《千金要方》提到一位刺史,长期服用白石英,忽然“房道强盛”,一个多月之后渐渐出现了口渴,数日之后,小便大利,日夜百行,治不好,逐渐加重,四肢细瘦,精神恍惚,最后口舌焦干而卒(看起来像是尿崩症)。还说这个病很少见,但是很可怕。

三、强中的治疗

其实孙思邈提到的那个刺史的内消病,开始就表现为强中,后来就发展为内消了。

    论曰:强中之病,茎长兴盛,不交精液自出也,消渴之后,即作痈疽,皆由石热。凡如此等,宜服猪肾荠苨汤,制肾中石热也。又宜服白鸭通汤(方见后二十六卷解石毒篇中)。

    猪肾荠苨汤方  

    猪肾(一具) 大豆(一升) 荠苨 人参 石膏(各三两) 茯神(一作茯苓) 磁石(绵裹) 知母 葛根 栝蒌根 黄芩 甘草(各二两)

    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五升,先煮猪肾、大豆、取一斗,去滓下药,煮取三升,分三服。渴即饮之。下焦热者,夜辄合一剂,病势渐歇即止。

    治肾气不足,消渴小便多,腰痛方,增损肾沥汤。

    羊肾(一具) 远志 人参 泽泻 桂心 当归 茯苓 龙骨 干地黄 黄芩 甘草 川芎(各二两) 麦门冬(一升) 五味子(半升) 生姜(六两) 大枣(二十枚)

    上十六味以水一斗五升,先煮羊肾,取一斗二升,次下诸药,取三升,分三服。

这两个方子都是好方子。现在仍然可以用得到。

四、虚劳消中

这几个方侧重于补虚劳。

    治消中虚劳少气,小便数方,黄芪汤。

    黄芪 桂心 芍药 当归 甘草 生姜(各二两) 黄芩 干地黄 麦冬(各一两) 大枣(三十枚)

    上十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治男子百病,小便过多失精方,棘刺丸。

    棘刺 石龙芮 巴戟天(各二两) 厚朴 麦门冬 菟丝子 萆薢(《外台》作草鞋) 柏子仁 葳蕤 小草 干地黄 细辛 杜仲 牛膝 苁蓉 石斛 桂心 防葵(各一两) 乌头(半两)

    上十九味为末,蜜和更捣五六千杵,丸如梧子大,饮下十丸,日三。加至三十丸以知为度。

   治虚劳渴无不效方,骨填煎。

    茯苓 菟丝子 当归 山茱萸 牛膝 五味子 附子 巴戟天 石膏 麦冬(各三两) 石苇 人参 苁蓉(《外台》作远志) 桂心(各四两) 大豆卷(一升) 天冬(五两)

    上十六味为末,次取生地黄、栝蒌根各十斤捣,绞取汁于微火上煎减半,便作数分,纳药,并下白蜜三斤,牛髓一斤,微火煎令如糜食,如鸡子黄大,日三。亦可饮服之。

    治虚热,四肢羸乏,渴热不止,消渴补虚方,茯神煮散。

    茯神 苁蓉 葳蕤(各四两) 生石斛 黄连(各八两) 栝蒌根 丹参(各五两) 甘草 五味子 知母 当归 人参(各三两) 麦蘖(三升,《外台》作小麦)

    上十三味为末,以绢袋盛三方寸匕,水三升,煮取一升,日二服,一作一服。

   治虚热,小便利而多服石散,人虚热,当风取冷患脚气,喜发动兼渴消肾,脉细弱方,阿胶汤。

    阿胶(二挺) 麻子(一升) 附子(一枚) 干姜(二两) 远志(四两)

    上五味为末,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纳胶令烊,分三服。说云:小便利多白,日夜数十行至一石,频服五日良。

最后一个方忽然用大热药,大是惊奇,意味深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