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日报社采访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贺刚) 在怀化安江第二届高庙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贺刚如一颗璀璨的学术之星,吸引着众人的目光。今天,让我们跟随他的脚步,一同走进安江高庙文化中的白陶世界,去探寻那些隐藏在古老陶器背后的神秘与精彩。 高庙文化,犹如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的一颗明珠,距今约7800 — 6300年,而高庙白陶则是这颗明珠上最耀眼的闪光点。贺刚研究员对高庙文化和白陶的研究,恰似在缓缓翻开一部厚重的远古史册,每一页都写满了先人的智慧与创造力。 提及高庙白陶的发现,贺刚研究员记忆犹新。那些白陶残片静静地躺在地层之中,看似平凡,却在出土的瞬间打破了人们对那个时代陶器的传统认知。高庙白陶的质地极为细腻,色泽纯净如雪,这在当时的陶器中显得格外独特。与同期其他陶器相比,它就像是从另一个更高层次的制陶世界而来。 贺刚研究员自豪地介绍,高庙白陶是当时制陶工艺的巅峰之作。在那个时代,制作白陶的原材料获取难度极大,需要精心挑选特殊的黏土。烧制过程更是难上加难,其烧制温度大约在800 — 900摄氏度之间,这在新石器时代,无疑是一项伟大的技术成就。贺刚研究员拿起一块高庙白陶复制品,精美的纹饰瞬间映入眼帘。这些纹饰可不是随意为之的简单装饰,而是高庙文化独特的表意符号,宛如一部部无言的史书。每一个图案,无论是像展翅欲飞的鸟儿,还是神秘的獠牙兽面,都仿佛在诉说着远古的故事。这些纹饰深刻地反映出当时的人们对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独特的理解。 (贺刚研究员在第二届高庙文化学术研讨会上进行主旨演讲) 高庙白陶的纹饰,犹如一部神秘的文化密码本,吸引着众多考古学家的目光。贺刚研究员多年来深入探究这些纹饰,试图解开其中的奥秘。 以鸟纹为例,贺刚研究员指出,在高庙文化中,鸟纹可能具有特殊的宗教意义,也许是某个部落的图腾象征。在远古时代,人们对自然充满敬畏,鸟能够自由地翱翔于天地之间,这种能力被视为神圣的,可能被认为是神灵的使者,能够传达神的旨意。所以,鸟纹出现在白陶上,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一种信仰的表达。 而獠牙兽面纹则更显神秘威严。这种纹饰的眼睛巨大而深邃,獠牙夸张,仅仅是看一眼,就能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贺刚研究员推测,它代表着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是高庙先民对未知世界深深敬畏之情的体现。在当时的祭祀仪式或者部落信仰中,獠牙兽面纹可能起着守护、辟邪的作用,是人们祈求神灵庇佑的精神寄托。 高庙白陶纹饰的雕刻技术令人惊叹。在没有现代工具的年代,高庙先民们仅用尖锐的石器或者骨器,就在柔软的陶坯上精心刻画。这些纹饰的线条流畅自然,疏密得当,就像精心谱写的乐章。这表明当时已经有了专业的制陶和纹饰雕刻工匠,他们在部落中应该具有特殊的地位,因为他们掌握着一种能够表达部落文化和信仰的重要技能。 高庙白陶在现代文化研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从地域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高庙白陶是连接周边地区文化的重要纽带。贺刚研究员强调,它的一些制作工艺和纹饰风格与周边地区的文化有着微妙的联系。例如,在距离高庙遗址不远的其他遗址中发现了类似风格的白陶残片,虽然存在细微差异,但足以证明在新石器时代,各个部落之间存在着文化交流。这种文化交流可能是通过贸易、迁徙或者其他方式进行的,它反映了当时人类社会的互动和文化的传播。 在艺术史研究领域,高庙白陶是早期艺术创作的重要范例。它的纹饰构图、线条运用等,为现代艺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高庙白陶展现了人类在艺术萌芽时期的无限创造力和想象力,让我们看到了艺术发展的源头。这些纹饰独特的设计和精湛的雕刻技术,是当时人们智慧的结晶,对现代艺术创作和艺术理论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对于文化传承而言,高庙白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根源之一。贺刚研究员感慨地说,我们今天的文化是由无数古老文化传承和发展而来的,高庙白陶所代表的高庙文化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对高庙白陶的深入研究和保护,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源远流长。这就好比守护一颗文化的种子,让它在现代社会的土壤中生根发芽,绽放出更加绚烂的文化之花。 在怀化安江第二届高庙文化学术研讨会上,贺刚研究员对高庙白陶的解读,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这个古老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和巨大价值。随着研究不断深入,相信高庙白陶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和深刻的启示,让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我们的文化根源,更好地走向未来。 (怀化日报记者 彭军 杨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