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恋爱不一定能缓解抑郁,但友谊可以!

 老徐乱收 2025-05-08

对许多人来说,在年少确立人生目标时,「找到理想伴侣」都是其中重要的部分,但很少有人会将拥有一份「深厚友谊」列为自己的核心需求。

这和整个社会文化的叙事是一致的:性缘关系尤其是异性恋至上,友谊被放在次要的位置上

你能找到数不清的浪漫爱情电影,但关于友谊的深刻的、浪漫的故事并不算多;父母会催你结婚,但不会为你「缺少真正的挚友」而担忧。

但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友谊的重要性被人们大大低估了。

不少研究发现,友谊能提供和恋爱关系非常相似的亲密体验和情感支持,甚至比恋爱更稳定的「安全港湾」。

心理学家Kahn和Antonucci在1980年提出「人生护航队伍」的概念:个体在一生中会与一群人建立联系,从中获得支持、自我认同以及一种稳定感和连续感,这些关系会随着时间推移变得越来越深厚[1][2]。

这个「人生护航队伍」是守护人们心理健康的关键所在,它帮人们顺利度过波折的中年,以及面临更多考验的老年。

这个队伍中可能有伴侣,有部分家人,但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那就是朋友。

图片
《老友记》中的人生护航队

生命早期大概三四岁,在根本不知爱为何物,也没有找到「另一半」的压力时,我们可能就有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好朋友。

今天这篇文章,写给我们生命中这份被低估的重要连接。

01
恋爱带来的风雨
都是友谊在守护

人们往往在情绪低落的人生低谷期更渴望一段恋爱,有个人可以依靠,更好地对抗孤独、抑郁。

但实际上,恋爱不一定能(如期望地那样)帮我们躲避人生的暴风雨,甚至,风雨可能都是恋爱带来的。

2025年的一项最新研究,追踪了一群人从青春期(15岁)到中年(38岁)的四轮数据,发现这二十年的人生里,不论在什么年纪,「拥有友谊」都关联着「抑郁风险下降」。

「谈恋爱」则不一定,青春期恋爱会更抑郁,中年恋爱更不抑郁。不过,「开始谈一段新恋爱」基本上关联着「抑郁风险上升」[3]

图片
图片
研究者们认为,这可能是恋爱关系的排他性,以及人们对伴侣的期望更高,会增加愤怒、失望和嫉妒等负面冲突的风险。而友谊中的期望往往更低,且可以由不同的朋友来满足。

早先也有一些研究发现,青少年在恋爱关系中的消极体验比在友谊中更多[4],尤其是对女性而言[5]因为青少年心智尚处在发展阶段,很难处理恋爱带来的情绪波动,以及女孩在早期恋爱中承受更多的成本。

这提醒我们,恋爱需谨慎,特别在心智不够成熟的年轻时期。

以及,不要忽视你的朋友,对心理健康而言,ta们带来的益处可能是强大而持续的。

图片

《老友记》

02
「安全港湾」
不止存在于恋爱中

1983年,《Close Relationships》一书提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取决于关系的实际状态,而非类型。

比如相互依赖「如果两个人的行为、情感和思想是相互关联且存在因果关系,那么这两个人就是相互依赖的,就存在一种关系。」

再比如亲密:「关系被定义为亲密的,是因为它持续存在、并涉及强烈、频繁且多样的因果联系。」[6]

依恋、亲密、爱,这些东西不止存在于恋爱中,友谊中也是一样,只是人们较少在友谊的情境下谈论它们。

一些研究也发现关于朋友之间依恋问题的很多研究结论,和浪漫关系依恋研究是一致[7]。一个焦虑型依恋的人面对亲密的朋友容易不安,回避型依恋的人也对朋友之间的冲突不知所措。

除此之外,恋人和朋友在承担的依恋功能上也有一些微妙的差异。一项研究聚焦于三个年龄组(12 - 15岁、16 - 19岁、20 - 28岁),分别调查了他们的父母、恋人和朋友在不同年龄段所满足的依恋功能,发现:

恋人在所有年龄段都最常被用于「寻求亲近」(个体试图靠近依恋对象,抗拒和对方分离);挚友在所有年龄段都最常被用作「安全港湾」(个体受到威胁或害怕时,向依恋对象寻求安慰和支持)。

研究还进一步发现:特定个体可能承担多种依恋功能,新的依恋对象也不一定会取代旧的依恋对象[8]。

谈了恋爱,也别忘了你的好朋友呀。

图片
《新娘》


03
拥有挚友的人
更大概率是一位好的爱人

在寻找潜在伴侣时,人们现在越来越关注一个人的原生家庭,事实上,友谊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维度。

研究者们发现:那些建立了亲密友谊的人,在有了伴侣时,更有可能体验到更高质量的恋爱关系[9]。

这不难理解,如果你有一群很棒的朋友,你可能不会急于和不合适的恋爱对象「将就」,不会随便用性的关系来解决一时的孤独和脆弱。

能在亲密关系之外有健康的人际关系支持不把伴侣作为亲密和情感的唯一来源,人们也可以有更多自我扩展的机会,给关系注入新奇和活力,促进了长期的满足感[10]。

反过来,当伴侣是一方唯一的亲密情感来源时,这样的关系会变得脆弱,他们可能无法承受关系的任何波动,当关系结束时,造成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你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对 ta 重要的人」,并不是一种爱情的甜蜜宣言,反而可能是危险的信号。

04
再完美的恋人
也无法取代朋友

20岁出头的时候,我曾为一段恋爱和很好的朋友们绝交,那个时候尚不成熟的我抱着这样的想法:我找到了一位「完美恋人」,可以不需要任何朋友了。

你可以想象到,我一定为这样的想法付出了一些代价。生活的亲身体验逐渐告诉我,原来友谊和恋爱并不是非此即彼、可以替代的关系,友谊有它独特的重要性。

很多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一项针对老年女性研究的发现,相比较收入和婚姻状况,朋友的承诺对老年女性的生活满意度甚至有更大的影响[11]。简单来说,想拥有更高质量的的老年生活,姐妹可能比老伴重要。

另一项研究也发现:那些拥有的「情绪关系」越多样的人,越容易感到幸福[12]情绪关系指人们用来满足不同情绪调节需求的特点关系,也就是说除了伴侣以外,还拥有好几位朋友,他们能满足不同的情绪需要,

不妨想想你的生活,也许没有一份「恋爱长跑」,但可能有一两位十几年的老友。你会搬家,会结婚,会陷入爱河但又发现那不是真爱,会迷失自我又找回自我。

在所有这些阶段中, ta们一直陪伴在你左右,为你提供着关爱与支持。

图片
《晒后假日》



    05
    拥有一个真正的挚友
    难度堪比恋爱

    谈恋爱很难,但交朋友容易——这是常见的关于友谊的另一个误解。

    事实上,找到一个真正的挚友,不比伴侣更容易。所以和亲密关系的相似之处在于,如果你想拥有「高质量友谊」这样一份宝贵的资源,让「人生护航队」更加丰富而坚实。

    你需要一点点好运气,但更重要地是,需要从年轻的时候就投入精力和时间去经营。

    我们也为你准备了两个(可能)有用的建议:

    1.把足够多的高质量时间留给朋友


    没有社会契约和共同生活的框架,友谊作为更松散的关系,很容易被我们排在末位。特别对女性而言,研究发现与男性相比,更多女性声称约会或结婚会导致同性友谊的丧失[13]。

    任何关系都需要足够多的时间和注意力,如果是你真正在意的朋友,请尽可能安排和对方的专门「约会」,有时候甚至需要一点儿刻意,顺其自然的结果可能就是渐行渐远。

    别让好朋友只成为你难过时的「垃圾桶」,或者不知道怎么打发时间的「次要选择」。

    2.增加友谊的身体性,多抱抱你的朋友


    人和人之间的情感有个重要的媒介是身体。研究发现身体接触往往和人们对这段关系的满意度高度相关,触摸会释放催产素,这种激素常常让人们感到更平静、更快乐,更愿意亲近他人,还能帮我们减少压力和痛苦[14]。

    但友谊缺少这种「身体性」。

    身体接触不一定都和性相关,拥抱、拉手、挽着胳膊、搭着肩膀都是不错的选择。尤其是拥抱——这个动作是敞开心扉和接纳对方的具象化动作,可以大大增加情感的亲密。有时候,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

    拥抱不是恋人的专属,也记得多抱抱你的好朋友。

    图片
    图片
    图片

    不知道看完这篇文章你第一个想到的谁?

    记得把这篇文章分享给ta

    「谢谢你来到我的生命里,

    我的好朋友!」

    作者   寒冰
    责编   罗文
    封面 《重启人生》


    📄   参考文献

    [1]Kahn, R. L., & Antonucci, T. C. (1980). Convoys over the life-course: Attachment, roles and social support. In P. B. Baltes & O. G. Brim (Eds.), Life-span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pp. 253-286)

    [2]Antonucci, T. C., & Jackson, J. (1987). Social support, interpersonal efficacy, and health: A life course perspective. In L. L. Carstensen & B. A. Edelstein (Eds.), Handbook of Clinical Gerontology (pp. 291- 311). 
    [3]Hu, J.M. (2025).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how romantic and friendship involvement are associated with depressive symptom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doi:10.1177/02654075251321385
    [4]Kochendorfer L. B., Kerns K. A. (2020). A meta‐analysis of friendship qualities and romantic relationship outcomes in adolescence.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30(1), 4–25. doi:10.1111/jora.12505
    [5]Olson J. S., Crosnoe R. (2017). Are you still bringing me down? Romantic involvement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from adolescence to young adulthood.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58(1), 102–115. doi:10.1177/0022146516684536
    [6]Close Relationships, by Kelley,  Berscheid, Christensen, Harvey, Huston, Levinger, McClintock, Peplau, and  Peterson, appeared in 1983.
     [7]Timothy J. Cronin,Christopher A. Pepping&Analise O'donovan.(2017).Attachment to friends and psychosocial well‐being: The role of emotion regulation,doi:10.1111/cp.12159
    [8]Developmental Differences in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Use of Mothers, Fathers, Best Friends, and Romantic Partners to Fulfill Attachment Needs
    [9]Kochendorfer L. B., Kerns K. A. (2020). A meta‐analysis of friendship qualities and romantic relationship outcomes in adolescence.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30(1), 4–25. doi:10.1111/jora.12505
    [10]Tsapelas, I., Aron, A., & Orbuch, T. (2009). Marital Boredom Now Predicts Less Satisfaction 9 Years Later.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5), 543-545.[11]Trotman,F.K.,and Brody,C.M.(Eds.)(2002).Psychotherapy and Counseling with Older Women. New York: Springer.
    [12]Emotionships: Examining People’s Emotion-Regulation Relationships and Their Consequences for Well-Being.April 2015.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6(4):407.DOI:10.1177/1948550614564223
    [13]Rose, S.M. (1984). How friendships end.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 267–278.
    [14]Gulledge, N., & Fischer-Lokou, J. (2003). Another evaluation of touch and helping behaviour. Psychological Reports, 92, 62–6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