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桂林||以笔为剑 我的三十载写作逐梦路

 西宁的表情 2025-05-09 发布于青海

以笔为剑 我的三十载写作逐梦路

作 者 |马桂林(青海) 
·点击收听本文音频·

图片

我们正在上小学六年级时,“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到了大通一中,不是学工、学农、学军,没有上过一天的正规课。我只记得上过一节英语和一节物理课。刚入校,就到逊让乡托红村参加秋收。后来又到县电瓷厂学工,还专门到哈州拖拉机站学开UT45轮式拖拉机和东方红75连轨拖拉机。解放军派基层军官到校搞了三个月军训。

整个三年初中,重点学的是《毛选》,天天背“老三篇”,天天写学习心得,也练了不少文字写作的功夫。

刚参加工作时,我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只好一面工作,一面坚持自学,几年下来,完成了一个夲科(律师夲科)和三个大专毕业证书。也慢慢适应了工作的需要。

刚参加工作以后,我在良教公社遇到了那时的公社秘书王玉亭老师,他亲手给我传授了如何写新闻稿件,如何投稿,为我三十多年的写稿之路指明了方向。我就开始锻炼写稿和投稿,一天天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那时,1973年的春天,我们到良教公社各村检查春播生产,在现场看到上甘沟村老支书记马得财带领全村群众轰轰烈烈搞春播的实际情况。回到单位,我就写了一篇短篇通讯稿《甘沟山上春意浓》,发给了青海人民广播电台,不上几天,就从大喇叭听到播出了这篇通讯稿,自己很兴奋,写作精神一发不可收拾,接着不断向省内新闻媒体发稿,采用率很高,引起了县宣传部部长季林的重视,多次让我参加夲县的通讯员培训班,还被评为优秀通讯员。后来,又被推荐参加了青海广播电台和青海日报编辑部的培训班,后来被邀请为“特约记者”,后来又扩大为青海党的生活杂志和西宁晚报投稿,年年几乎都评为这些新闻媒体的优秀通讯员或“特约记者"。我在县农工部工作时,下村机会多,写稿多,青海日报一天就刊发过我的五篇文章,有些同志问我你是怎么做到的?我半开玩笑地告诉大家:“不睡觉"。

我在乡镇工作时,虽然没有当过专业的秘书,可是单位上的计划、安排、总结、报告,还有领导的讲话稿,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都是我写的,虽然对我来说很辛苦,但是锻炼和提高了我自己的写作水平,无怨无悔,还是值得的。

我投给《青海日报》的其中四篇通讯稿刊登在了头版头条,第一篇是,我在极乐公社工作时写的“一号文件壮了胆,用开膀子干一番”;还有在县农工部工作时采写的:“良教乡乡村经济大发展”;在新庄乡工作时采写的:“绿色书記”,反映下山村老书记马福林帶领村民大搞植树造林,荒山变绿山,村庄树成荫的先进事迹,青海日报在头版头条登出以后,引起了全国不少新闻媒体的重视,纷纷要求转载。《中国发现杂志》不但转发了这篇通讯稿,还特邀我为“特约记者”和副理事长,我的写作之路登上了一个渐新的高度。

回忆写作的艰难困苦和成就,自己觉得这辈子这个人活的还是挺值得的。大约在三十多年的写作道路上,先后发表采用了上千篇新闻稿件,还有不少杂文、散文及诗歌。现在退休之后,又焕发了第二青春,正在成为大通作家协会的预备成员,那就活到老,写到老,向年轻人学习吧!

作者:马桂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