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论纵横:左公收复疆土一百六十余万,赵尔丰收复疆土也达到了一百二十余万

 渐华 2025-05-09
左公收复疆土一百六十余万,赵尔丰收复疆土也达到了一百二十余万,二人还有一共同点,那就都是以64岁高龄亲率大军远赴边疆为国复疆。

朔风刺骨,西北荒漠。一口棺材随军队缓缓前行,领军者已是64岁高龄,胡须花白,但目光如炬,这是左宗棠,带着必死的决心西征新疆。

同样的年纪,不同的时空,赵尔丰站在海拔五千多米的雪山之巅,呼吸困难,面色发紫。

藏地寒风刺骨,他的部队已有百余人,死于高原反应。

但他只说了一句话:'再难,也要进拉萨。'

两位64岁老将,两场殊死远征,相似的使命,迥异的结局。

1876年初,左宗棠跪请慈禧太后批准远征新疆,此时新疆已落入浩罕叛将阿古柏之手,沙俄虎视眈眈。

朝中大臣认为国库空虚,主战派寥寥无几。

'若不收复新疆,沙俄下一步就是蒙古,再下一步就是北京城。'左宗棠拍案而起。

慈禧犹豫不决:'六百万两白银,从哪筹?'

左宗棠回答:'不够我贴。'
他抵押了自己在杭州的产业,筹措军饷。临行前,他命人打造一口棺材,随军西行。

'若不能收复新疆,我尸骨也要留在那里。'

这支军队装备简陋,士兵多为湘军残部。左宗棠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策略,先取乌鲁木齐,再打吐鲁番,最后南下喀什噶尔。

他在行军途中开展屯田,将军需农业化,解决后勤问题。

战事艰难。乌鲁木齐一战,阿古柏军炮火猛烈,清军阵亡近千人。

左宗棠亲临前线,一颗炮弹在他身边爆炸,随从死伤数人,他却岿然不动,继续观察敌情。

1877年底,左宗棠收复乌鲁木齐,随后攻取吐鲁番。

战场上,他注意保护当地民众,严禁士兵劫掠,对投降的叛军也多加收编而非屠杀。

这些举措赢得了维吾尔族民众的支持。

1878年,喀什噶尔被攻克,阿古柏部众溃败。

随后左宗棠又通过,外交手段迫使沙俄归还伊犁,至此,166万平方公里的新疆全境重归中国版图。

左宗棠因功被封为一等恪靖侯,后来主持福建船政,推动海军现代化。

1885年,左宗棠在任上病逝,享国葬礼遇。

1909年冬,赵尔丰接到命令,率军入藏平叛,此时清朝已风雨飘摇,西藏局势危急。

十三世达赖喇嘛在英国支持下企图独立,川边西藏各地叛乱此起彼伏。

英国军队已渗透至拉萨,向藏人提供武器和军事训练。清廷拨款60万两,实际到位不足一半。

赵尔丰不得不变卖家产,甚至当掉妻子的首饰筹措军饷。

行军极其艰险。赵尔丰率军翻越海拔5298米的夏贡拉山,士兵冻死无数。

藏军利用地形优势设伏,几次将清军围困。

敌军占据制高点,居高临下射击。赵尔丰亲率敢死队夜袭藏军大营,打破僵局。

'宁死不退!'这是赵尔丰对军官们说的最多的话。

1910年2月,赵尔丰率军攻入拉萨。

达赖喇嘛仓皇逃往印度,英国军队撤离,但暗中继续支持叛乱。

赵尔丰随后消灭波密王势力,将此前难以控制的昌都等地纳入管辖。

入藏后,赵尔丰推行一系列改革:废除农奴制,普及文教,兴修道路,开发矿产。

他在西藏设立十余个新县,实行'改土归流',废除土司与寺庙特权。

这些举措震动了西藏的传统势力。

左宗棠与赵尔丰有何不同不同?

左宗棠收复新疆时,清朝国力虽已衰退,但统治尚稳。

他的征战得到朝廷全力支持,国内舆论也一致赞同。

而赵尔丰入藏时,清朝已到末路,内忧外患,既要对抗外敌,又要面对国内革命浪潮。

左宗棠的军事行动,针对的是外国入侵者和叛军,而赵尔丰要对抗的是,复杂的国际局势和民族矛盾。

左宗棠身处的年代,忠君爱国仍是主流价值观,而赵尔丰面对的是革命思潮汹涌的新时代,陷入'忠奸难辨'的历史评价。

左宗棠西征的直接成果,是新疆重归中国版图,并开始了设省建制的进程。

他的'先安民后剿匪'思想,和屯田战略被后人视为治边典范。

赵尔丰入藏则巩固了,中央对西藏的管辖权,阻止了英国分裂中国的图谋。

两位老将最大的共同点是在国家危难之际,以个人生命为代价捍卫国土完整。

他们的远征,是对外国列强的正面回应,证明晚清虽然衰弱,但仍有血性将领敢于抵抗外敌入侵。

今天的中国版图上,西北和西南两大边疆的完整,有赖于这两位64岁老将的殊死一搏。

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国家的西部屏障,即使百年沧桑,这份功绩依然值得铭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