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顶级的自律,就是克制住不停纠正孩子的欲望。哈佛研究惊人发现:越爱纠正孩子的家庭,孩子智商下降越明显?!……深度好文,值得收藏

 墨子语 2025-05-09

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就是不长记性!

你到底行不行?

你怎么这么笨?怎么又搞成这样!

类似这样的话,你说过吗?

哈佛曾经做过一项长达75年的格兰特研究,通过大量的追踪调查发现,孩子的智商和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父母的一些不正确行为,会导致孩子某些方面的智商下降,变笨!

这些不正确行为其中就包含:父母的语言暴力、不断打压频繁纠正孩子、贴负面标签等。

我们常误以为这些话就是在教育孩子,但其实,这是在用语言和情绪给他洗脑,让他相信自己是个“废物”:

孩子日常里,难免有一些做的不完美的事情,然而,我们经常性的所谓提醒,在大人看来只是指导他的行为,但在他们看来,就是一遍一遍的强调他的无能和失败。

图片

心理学研究表明:

如果父母频繁对孩子进行负面暗示,孩子的大脑会形成自我失败认知,并按照这个认知去生活。

你见过那些因为高压教育、高控制教育而抑郁的孩子吗?你知道有多少家长,最后后悔得想哭,却已经晚了?

在这些否定中,很多家长每天尤其爱做这一件事:不分场合,不分时刻,不停地“纠正”孩子。

· 喝口水弄湿一点衣服?怎么回事,又洒出来!

· 出去玩不愿意把玩具分享给别人?不要那么自私!

· 吃饭掉饭渣?坐没坐相?筷子没用对?敲桌子!

· 这道题错了多少遍还是记不住?怒吼!

· 孩子刚夹了块肉,你就马上说不能光吃肉,青菜也要吃,这样才营养均衡。

· 更有甚者,孩子刷完牙后,牙刷头的朝向都要一次次按照他的要求来。

......

过度纠错的方式给孩子们带来的不舒服,有时他们又说不出来或者不知道怎么说。

但是这种状态又的确会让他越来越难以相信自己能做好事情。

图片

图片

你以为的是在纠正,实际上,孩子却正在被诅咒

你知道吗?

“过度纠正”就是一种隐形暴力---父母的语言霸凌是伤害孩子最深的毒药。

诸如此类的生活小问题,大人事无巨细,不停说教的背后,其实是心里缺失掌控感,想从管教孩子这里拿回来。

一个家庭最愚蠢、最糟糕的教育,就是不停地、锱铢必较地做这件事,总喜欢在小事上消耗孩子。

你的好心提醒,正在杀死孩子的内驱力、生命力。

当我们试图用纠正来雕刻完美孩子时,最先破碎的,往往是他们的灵魂底座。

很多时候,不像这样叨叨叨的说,孩子可能更愿意自己去做,一旦你抢先说了,孩子反而做起来立马大打折扣。

图片

孩子的叛逆或者拖延很大部分原因,就是这么来的。

不停的纠正孩子,结果就是,孩子要么屈从(拖延是这类孩子的隐形对抗策略),要么反抗(叛逆是这类孩子的公开对抗方法)。

你以为的是在纠正,可孩子却正在被诅咒。 此时的他们,就像被不断疯狂修剪的盆栽,最终连开花的勇气都丧失殆尽。

过度纠正型父母,正在每天看起来的稀松平常中,默默地批量制造“空心症”孩子!

所以呀,忍住!

不要老是在行为上去纠正,这种经常性否定、过度指责孩子受不了的,任何人都受不了。不要“肆无忌惮”的行使自己作为家长的所谓的“教育者特权”。

试想,一个成年人在职场,如果总是时不时像定时炸弹一样被领导上司频繁的“提点纠错”,你自己也极度反感吧。

图片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最新数据显示: 62%的孩子认为“父母永远在挑错”

那些类似令人惋惜的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数字背后,是无数在“纠正式教育”中逐渐枯萎的幼小心灵。

如果你总在想,为什么自己的孩子长大后很不一样了,变得胆小、做事束手束脚、自卑、不自信?

这些孩子不是天生脆弱,而是被“”爱破了心里的氧气泡泡。


孩子的一生,有一半是由父母的嘴决定的!
图片

图片

可是,为什么孩子总是听不进去

难道出了错就放任不管了吗?

不是不管呀,是用什么方式“管”。

很多家长困惑:我都跟他说了不下100遍了,他怎么还是改不了?

关键不在孩子,很大一个原因在这里:

家庭教育的核心问题,常常并不是方法问题,也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关系问题。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没有关系,就没有教育 。

继续追问,那亲子关系的核心又是什么?

不是频繁纠正一直打骂,不是道理一大堆,更不是我迈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这种自以为是的权威感。

亲子关系真正的核心是“有效沟通”!

好的”沟通“才能带来好的“关系”,好的“关系”才能引向好的”教育“。

图片

如果大人总是用命令、指责和批评,孩子的本能反应就是抗拒,因为他觉得你们不是站在一起的

但如果反过来,你试着让他自己思考解决方案,他反而更愿意接受。

研究表明,父母每减少一次纠错行为,孩子的神经可塑性提升12%。与其聚焦错误,不如通过提问(如你觉得哪里可以改进?)引导自主思考。

比如,解决长时间看动画片的问题。

你和孩子讨论看动画片的时间。他哭闹了一番,不要直接规定,而是试着问问他:

你觉得现在该怎么办?你能帮我想个好办法吗?现在我们就这个事情遇到困难了。

结果,很可能他会自己想出了一个方案---例如:定闹钟,时间到了就关掉,没看完就下次接着看。

这只是举一个小例子,虽然每个孩子性格习惯不一样,但个中道理是相通的。

图片

脑科学研究指出,自主决策能激活孩子前额叶的多巴胺系统,比强制服从有效6倍。

“教育的魔法,始于把'你应该’换成'你觉得呢'。“

有效沟通过后,孩子自己做出的决定,往往他更能真正遵守!

或者你也可以试试其他方法,比如三明治沟通法:肯定+建议+鼓励。

总之,再退一步讲,好好解决问题的方法千千万,肯定能找到无数种比黑脸的频繁去纠错更强的。你觉得呢?

所有这些方法的最终目标如果没有指向有效沟通,那便是无效的管控,只会让亲子关系变得更加紧张,甚至适得其反。

图片

图片

孩子捣蛋或者不完美的地方,真的需要上纲上线吗?

很多你眼里的育儿问题,其实,根本不值得大动干戈。

· 孩子拉裤子里了? 洗干净就好,慢慢他就学会了。

· 孩子不愿意自己擦屁股? 过段时间他一定会的,急什么呢?

· 孩子不爱学习? 不是天生的,而是因为他觉得学习意味着痛苦和惩罚

家长的焦虑,往往比孩子的成长速度还快。可如果你放松一点,很多时候,解决起来更快更高效,且你和孩子都能有所成长。

你可能没注意到---

突然有一天,他就已经能自己睡觉了,不像别的小孩那么依赖大人。小小的他现在虽然嘴硬,但道理他心里都懂,只是犟嘴不愿意承认。

儿童的时间胶囊里,装着的本就不是成年人的秩序感。

图片

成长需要时间,孩子需要被爱,而不是被反复抓过来“耳提面命”,请给孩子一点缓冲地带!

如果总是不停的纠正孩子,孩子很可能并不会感谢你,相反长久以往,他会反感你。很多时候,大人的无边界感,正是孩子痛苦的来源。

孩子和你是一伙的,不该是你的对立面。

就像罗永浩老师说的,“不要站在问题的一边打败孩子,我们要重整和孩子的关系,我们是要站在孩子一边打败问题。”

那些让我们抓狂的屎尿屁问题,终将在时光中迎刃而解。

一遇到问题,总是上来就急着先用批评去“修正”,像极了总去责备夏天为什么不下雪。

成长本就是踉跄前行。孩子本就是在不断试错和摸索中走向成熟的!

图片

图片

父母的情绪,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Schore的依恋神经生物学研究发现:

当父母面对孩子的行为时,大脑中的杏仁核会触发应激反应,这往往是自身童年未解决的创伤的映射。

如果父母无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孩子也会复制这种焦虑模式,形成跨代际传递。

换句话说,父母越是急躁,孩子越难以成长;父母越是平和,孩子越容易建立自信。

你吼叫时颤抖的不仅是声带,更是两代人未愈合的创伤神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面镜子,你焦虑,他就紧张;你平和,他才能成长。

图片

很多家长愿意花时间学外语、学理财、学投资,却不愿意花点时间更新自己的育儿理念。

当父母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孩子才能建立真正的安全感。

你的焦虑、你的愤怒,往往是大人童年未解决的创伤的投射。

哈佛实验告诉我们:能觉察自身创伤的父母,孩子情绪问题减少53%

你越能面对自己的情绪,孩子未来就越健康。

图片

图片

结语:养孩子的过程,其实是在重塑自己,修炼自己!

养育是场双向救赎。养育的本质,是借由孩子重生自己。

你有没有想过,几年后,孩子上了高中、大学,离开家,你还能像现在这样他吗?

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别让遗憾成为无法弥补的伤痛。

那些尿湿的床单会晒干,但羞辱的记忆会渗进骨髓生长。

那些被我们视为'错误'的稚嫩痕迹,是成长的逗号,而我们却总想把它画成句号。

此刻,请看着你身边熟睡的小脸。距离他高考也许只剩三四千日,他能窝在你怀里,耍赖的日子不过千余个清晨。

图片

当你意识到这一点,你可能会珍惜他现在的调皮捣蛋, 并终将成为回忆里最可贵的成长年轮。

你也可能会放下无意义的指责,给他一点自由成长的空间。

或许你想说,我自己的孩子我最懂,我的教育没问题,但请想一想:你的孩子,是否已经开始害怕或者反感听见你的声音?

请别再让我们嘴里的'为你好'变成伤孩子的刀!

放下这“过度的念想”吧,去做你小时候一直渴望的、需要的那个大人吧。

父母顶级的自律,就是克制不停纠正孩子的欲望。
图片

图片

我们总教孩子学会共情。

可当我们嘴巴里说着那些裹着“为你好”光环的、满含焦躁的关心时,曾经这个“换位思考”的教育又好像一张满是废话的纸。

教育中的纠错本意是帮助孩子成长,但过度干预实则是以爱为名的诅咒。很遗憾的是多少父母在诅咒孩子而不自知。

哈佛长达几十年的追踪研究已敲响警钟:真正的智慧源于信任与包容,而非完美无缺。

为人父母最大的远见,是遇事不急于纠正孩子,允许孩子在安全边界内勇于试错、勇于体验、勇于突破。

或许,改变从今天开始并不算晚---请放下过度纠错的放大镜,拿起发现远方的望远镜。

图片

孩子是带着自己的剧本来的,我们只是临时演员。

童年也没有撤回键,但爱有无限次存档机会。

你我中的大多数都是普通父母,如果自己并没有多优秀,并且也不一定能够教会他们太多。

可至少,你释放出来的无穷无尽的、无条件且温柔的爱,这些便足以支撑他们一生勇敢前行。

毕竟,被温柔接纳过的孩子,才更有力量对抗整个世界的风雨。

共勉!

图片


唯愿每个心里住着天使的孩子,都能日日笑口常开、笑脸常在!




END

在这个3秒就划走的时代,

感恩你放慢脚步,给这些文字一点时间。

希望你在这里,

能找到一些有心、有趣、有料或有用的内容。

若有一句话住进了你心里,

那便是作为写作者最幸福的「不期而遇」。 

留言区会一直亮着一盏温暖的灯,

即便有时出现一些尖锐的声响。

有棱角的声音是思想的火花,

但请裹上理性的绒布再传递

---我们珍惜光芒,

更守护点燃光芒的灯盏。

但无论如何,

致所有用心的停留,

谢谢你,祝福你!

---文字手艺人 水清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