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就是不长记性!” “你到底行不行?” “你怎么这么笨?怎么又搞成这样!” 类似这样的话,你说过吗? 哈佛曾经做过一项长达75年的“格兰特研究”,通过大量的追踪调查发现,孩子的智商和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父母的一些不正确行为,会导致孩子某些方面的智商下降,变笨! 这些不正确行为其中就包含:父母的语言暴力、不断打压频繁纠正孩子、贴负面标签等。 我们常误以为这些话就是在教育孩子,但其实,这是在用语言和情绪给他“洗脑”,让他相信自己是个“废物”: 孩子日常里,难免有一些做的不完美的事情,然而,我们经常性的所谓提醒,在大人看来只是指导他的行为,但在他们看来,就是一遍一遍的强调他的无能和失败。 ![]() 心理学研究表明: 如果父母频繁对孩子进行负面暗示,孩子的大脑会形成“自我失败认知”,并按照这个认知去生活。 你见过那些因为高压教育、高控制教育而抑郁的孩子吗?你知道有多少家长,最后后悔得想哭,却已经晚了? 在这些否定中,很多家长每天尤其爱做这一件事:不分场合,不分时刻,不停地“纠正”孩子。 · 喝口水弄湿一点衣服?怎么回事,又洒出来! · 出去玩不愿意把玩具分享给别人?不要那么自私! · 吃饭掉饭渣?坐没坐相?筷子没用对?敲桌子! · 这道题错了多少遍还是记不住?怒吼! · 孩子刚夹了块肉,你就马上说不能光吃肉,青菜也要吃,这样才营养均衡。 · 更有甚者,孩子刷完牙后,牙刷头的朝向都要一次次按照他的要求来。 ...... 你以为的是在“纠正”,实际上,孩子却正在“被诅咒” 你知道吗? “过度纠正”就是一种隐形暴力---父母的语言霸凌是伤害孩子最深的毒药。 诸如此类的生活小问题,大人事无巨细,不停说教的背后,其实是心里缺失掌控感,想从管教孩子这里拿回来。 一个家庭最愚蠢、最糟糕的教育,就是不停地、锱铢必较地做这件事,总喜欢在小事上消耗孩子。 你的好心提醒,正在杀死孩子的内驱力、生命力。 当我们试图用“纠正”来雕刻完美孩子时,最先破碎的,往往是他们的灵魂底座。 很多时候,不像这样叨叨叨的说,孩子可能更愿意自己去做,一旦你抢先说了,孩子反而做起来立马大打折扣。 ![]() 孩子的叛逆或者拖延很大部分原因,就是这么来的。 不停的纠正孩子,结果就是,孩子要么屈从(拖延是这类孩子的隐形对抗策略),要么反抗(叛逆是这类孩子的公开对抗方法)。 你以为的是在“纠正”,可孩子却正在“被诅咒”。 此时的他们,就像被不断疯狂修剪的盆栽,最终连开花的勇气都丧失殆尽。 过度纠正型父母,正在每天看起来的稀松平常中,默默地批量制造“空心症”孩子! 所以呀,忍住! 不要老是在行为上去纠正,这种经常性否定、过度指责孩子受不了的,任何人都受不了。不要“肆无忌惮”的行使自己作为家长的所谓的“教育者特权”。 试想,一个成年人在职场,如果总是时不时像定时炸弹一样被领导上司频繁的“提点纠错”,你自己也极度反感吧。 ![]()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最新数据显示: 62%的孩子认为“父母永远在挑错”。 那些类似令人惋惜的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数字背后,是无数在“纠正式教育”中逐渐枯萎的幼小心灵。 如果你总在想,为什么自己的孩子长大后很不一样了,变得胆小、做事束手束脚、自卑、不自信? 这些孩子不是天生脆弱,而是被“爱”爱破了心里的氧气泡泡。 ![]() 可是,为什么孩子总是“听不进去”? 难道出了错就放任不管了吗? 不是不管呀,是用什么方式“管”。 很多家长困惑:“我都跟他说了不下100遍了,他怎么还是改不了?” 关键不在孩子,很大一个原因在这里: 家庭教育的核心问题,常常并不是方法问题,也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关系问题。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没有“关系”,就没有教育 。 继续追问,那亲子关系的核心又是什么? 不是频繁纠正一直打骂,不是道理一大堆,更不是“我迈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这种自以为是的权威感。 亲子关系真正的核心是“有效沟通”! 好的”沟通“才能带来好的“关系”,好的“关系”才能引向好的”教育“。 ![]() 如果大人总是用命令、指责和批评,孩子的本能反应就是抗拒,因为他觉得你们不是“站在一起的”。 但如果反过来,你试着让他自己思考解决方案,他反而更愿意接受。 研究表明,父母每减少一次纠错行为,孩子的神经可塑性提升12%。与其聚焦错误,不如通过提问(如“你觉得哪里可以改进?”)引导自主思考。 比如,解决长时间看动画片的问题。 你和孩子讨论看动画片的时间。他哭闹了一番,不要直接规定,而是试着问问他: “你觉得现在该怎么办?你能帮我想个好办法吗?现在我们就这个事情遇到困难了。” 结果,很可能他会自己想出了一个方案---例如:定闹钟,时间到了就关掉,没看完就下次接着看。 这只是举一个小例子,虽然每个孩子性格习惯不一样,但个中道理是相通的。 ![]() 脑科学研究指出,自主决策能激活孩子前额叶的多巴胺系统,比强制服从有效6倍。 “教育的魔法,始于把'你应该’换成'你觉得呢'。“ 有效沟通过后,孩子自己做出的决定,往往他更能真正遵守! 或者你也可以试试其他方法,比如三明治沟通法:肯定+建议+鼓励。 总之,再退一步讲,好好解决问题的方法千千万,肯定能找到无数种比黑脸的频繁去纠错更强的。你觉得呢? 所有这些方法的最终目标如果没有指向有效沟通,那便是无效的管控,只会让亲子关系变得更加紧张,甚至适得其反。 ![]() 孩子捣蛋或者不完美的地方,真的需要上纲上线吗? 很多你眼里的育儿问题,其实,根本不值得大动干戈。 · 孩子拉裤子里了? 洗干净就好,慢慢他就学会了。 · 孩子不愿意自己擦屁股? 过段时间他一定会的,急什么呢? · 孩子不爱学习? 不是天生的,而是因为他觉得学习意味着“痛苦和惩罚”。 家长的焦虑,往往比孩子的成长速度还快。可如果你放松一点,很多时候,解决起来更快更高效,且你和孩子都能有所成长。 你可能没注意到--- 突然有一天,他就已经能自己睡觉了,不像别的小孩那么依赖大人。小小的他现在虽然嘴硬,但道理他心里都懂,只是犟嘴不愿意承认。 儿童的时间胶囊里,装着的本就不是成年人的秩序感。 ![]() 成长需要时间,孩子需要被爱,而不是被反复抓过来“耳提面命”,请给孩子一点缓冲地带! 如果总是不停的纠正孩子,孩子很可能并不会感谢你,相反长久以往,他会反感你。很多时候,大人的无边界感,正是孩子痛苦的来源。 孩子和你是“一伙的”,不该是你的对立面。 就像罗永浩老师说的,“不要站在问题的一边打败孩子,我们要重整和孩子的关系,我们是要站在孩子一边打败问题。” 那些让我们抓狂的屎尿屁问题,终将在时光中迎刃而解。 一遇到问题,总是上来就急着先用批评去“修正”,像极了总去责备夏天为什么不下雪。 成长本就是踉跄前行。孩子本就是在不断试错和摸索中走向成熟的! ![]() 父母的情绪,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Schore的依恋神经生物学研究发现: 当父母面对孩子的行为时,大脑中的杏仁核会触发应激反应,这往往是自身童年未解决的创伤的映射。 如果父母无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孩子也会复制这种焦虑模式,形成跨代际传递。 换句话说,父母越是急躁,孩子越难以成长;父母越是平和,孩子越容易建立自信。 你吼叫时颤抖的不仅是声带,更是两代人未愈合的创伤神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面镜子,你焦虑,他就紧张;你平和,他才能成长。 ![]() 很多家长愿意花时间学外语、学理财、学投资,却不愿意花点时间更新自己的育儿理念。 当父母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孩子才能建立真正的安全感。 你的焦虑、你的愤怒,往往是大人童年未解决的创伤的投射。 哈佛实验告诉我们:能觉察自身创伤的父母,孩子情绪问题减少53%。 你越能面对自己的情绪,孩子未来就越健康。 ![]() 结语:养孩子的过程,其实是在重塑自己,修炼自己! “养育是场双向救赎。养育的本质,是借由孩子重生自己。” 你有没有想过,几年后,孩子上了高中、大学,离开家,你还能像现在这样“管”他吗? 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别让遗憾成为无法弥补的伤痛。 那些尿湿的床单会晒干,但羞辱的记忆会渗进骨髓生长。 那些被我们视为'错误'的稚嫩痕迹,是成长的逗号,而我们却总想把它画成句号。 此刻,请看着你身边熟睡的小脸。距离他高考也许只剩三四千日,他能窝在你怀里,耍赖的日子不过千余个清晨。 ![]() 当你意识到这一点,你可能会珍惜他现在的“调皮捣蛋”, 并终将成为回忆里最可贵的成长年轮。 你也可能会放下无意义的指责,给他一点自由成长的空间。 或许你想说,我自己的孩子我最懂,我的教育没问题,但请想一想:你的孩子,是否已经开始害怕或者反感听见你的声音? 请别再让我们嘴里的'为你好'变成伤孩子的刀! 放下这“过度的念想”吧,去做你小时候一直渴望的、需要的那个大人吧。 ![]() 我们总教孩子学会共情。 可当我们嘴巴里说着那些裹着“为你好”光环的、满含焦躁的关心时,曾经这个“换位思考”的教育又好像一张满是废话的纸。 教育中的“纠错”本意是帮助孩子成长,但过度干预实则是以爱为名的“诅咒”。很遗憾的是,多少父母在诅咒孩子而不自知。 哈佛长达几十年的追踪研究已敲响警钟:真正的智慧源于信任与包容,而非完美无缺。 为人父母最大的远见,是遇事不急于纠正孩子,允许孩子在安全边界内勇于试错、勇于体验、勇于突破。 或许,改变从今天开始并不算晚---请放下过度纠错的放大镜,拿起发现远方的望远镜。 ![]() 孩子是带着自己的剧本来的,我们只是临时演员。 童年也没有撤回键,但爱有无限次存档机会。 你我中的大多数都是普通父母,如果自己并没有多优秀,并且也不一定能够教会他们太多。 可至少,你释放出来的无穷无尽的、无条件且温柔的爱,这些便足以支撑他们一生勇敢前行。 毕竟,被温柔接纳过的孩子,才更有力量对抗整个世界的风雨。 共勉! 在这个3秒就划走的时代, 感恩你放慢脚步,给这些文字一点时间。 希望你在这里, 能找到一些有心、有趣、有料或有用的内容。 若有一句话住进了你心里, 那便是作为写作者最幸福的「不期而遇」。 留言区会一直亮着一盏温暖的灯, 即便有时出现一些尖锐的声响。 有棱角的声音是思想的火花, 但请裹上理性的绒布再传递 ---我们珍惜光芒, 更守护点燃光芒的灯盏。 但无论如何, 致所有用心的停留, 谢谢你,祝福你! ---文字手艺人 水清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