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2年3月,79岁的骆玉笙在北京天坛演唱 ![]() ① ![]() ② ![]() ③ 1985年春、夏期间,二十八集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在电视上播出,立即以其深沉的爱国热情、浓郁的民族特色、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精湛的艺术表演,征服了亿万观众的心,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极高赞誉。其中,京韵大鼓一代宗师骆玉笙演唱的主题曲《重整河山待后生》,更是风靡神州大地,成为中国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骆玉笙的名字也随之家喻户晓。今年的5月5日,是骆玉笙逝世23周年,余音绕梁,关于她的影像资料至今还在广泛传播,她的几代弟子、传人、京韵票友,乃至众多戏曲名家、著名歌唱家都在传唱《重整河山待后生》。 古稀奋发 高歌一曲动华夏 早在上世纪30年代,骆玉笙便凭着她那高能九天揽月、低可深山探幽,宽而厚、甜而美的好嗓子,以清晰悦耳、珠落玉盘般的吐字归音,还有韵味醇厚、潇洒自如的行腔使调,蜚声京津沪曲坛,被誉为“金嗓歌王”。 《四世同堂》导演林汝为当年亲自为主题歌作词并提出要求:“老舍先生用血和泪写成这部经典巨著,我们决不能把主题歌搞得轻飘飘,让老舍先生九泉之下不安!”受命作曲的著名电影音乐人雷振邦久慕骆玉笙的演唱艺术,他在率女儿雷蕾和学生温中甲为《重整河山待后生》谱曲时,便吸收了骆玉笙的演唱旋律和音型,并向导演力荐:“主题歌一定要请小彩舞(骆玉笙艺名)担任独唱,因为该剧最具浓郁的'北京味儿’,处处洋溢着特有的乡土气息,适合以京韵大鼓的京腔京韵来表达。该剧所揭示的又是沦陷区人民的痛苦和抗争,小彩舞亲身经历过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压迫,耳闻目睹过中国人无辜被杀的惨状,受到过汉奸、恶霸的欺压,由历经沧桑的'金嗓歌王’演唱,最为适宜!” 1985年初的一天,雷蕾和温中甲携《重整河山待后生》曲谱来津拜望骆玉笙。雷蕾先给骆玉笙唱了一遍,一共八句唱词,倒是挺抒情,可骆玉笙觉得抒情的气氛还不够,节奏也有些快,个别地方曲调太平太直,没有舒展开。于是,骆玉笙按自己的理解、沿袭雷蕾的旋律重新唱了一遍,唱到“月圆之夜人不归”这句时,她把“人不归”三字慢下来,又加了点儿小腔儿;“花香之地无和平”中的“和平”二字,则在高腔的地方加了装饰音。雷蕾惊叹骆玉笙并不识谱,仅听自己唱一遍,就能把这首歌完整地唱下来,且大大超乎想象:还是这段词儿,还是这个曲调,可到了骆玉笙口中,却是那样饱含深情又韵味浓郁。雷蕾马上按骆玉笙的唱法对原曲进行了修改,又把谱子抄好一份留下用于排练。 2月5日上午九时,72岁的骆玉笙来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录音棚,进去一看,嚯!乐队至少有四五十人,都是二三十岁的小年轻,黑压压一大片。骆玉笙缓缓走上高台阶,乐队人员注视着她,林导演和雷振邦等在隔壁的录音室里也注视着她。乐队成员看到进来一位穿着大棉袄、拄着拐棍儿、不起眼儿的老太太,颇感不可思议。他们和诸多知名歌唱家合作过,可给这么一位白发苍苍、步履蹒跚的老人伴奏,却很少有。骆玉笙要求把从天津带来的弦师安排在身边——弦师张子修盯着指挥,示意她什么时候唱就唱。试唱两遍后,录音正式开始,场内突然静得出奇,随着沉重的鼓声和悲愤、激昂的合奏由弱到强,由慢到快,骆玉笙高歌骤起,如穿石裂云。“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高亢激昂,“仇恨”二字喷吐有力,仿佛用血和泪从内心发出的愤慨,深刻地表达出中国民众反抗民族压迫的情绪。“月圆之夜人不归,花香之地无和平”,骆玉笙演唱得悲凉凄怆,“人不归”三字巧妙地吸收了昆曲中的抒情腔调儿,唱出月圆人寿之家家败人亡的苦痛,“无和平”三字,则运用了京韵大鼓中层层拔高再跌宕落下的婉转长腔,表达出鸟语花香之地地成焦土的悲愤。“一腔无声血,万缕慈母情”,字字铿锵,节奏鲜明,“无声血”“万缕”速度放慢,唱出悼念被害故人、挂念外出亲人的深挚情感。接着,以江河直下的磅礴气势唱出“为雪国耻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后生”,“耻”字顿住、“去”字掷地有声,表现了对为国捐躯志士仁人的心疼与无奈,“重整河山”四字刚健委婉,俏丽清秀,唱出中国人民杀身成仁、前赴后继、英勇抗日的大无畏精神,末尾“待后生”则采取了歌曲的唱法,由强到弱,余音渐渐消失,表达出对后生的无限期盼与希冀。 骆玉笙虽有着60多年的舞台经验,但让这么大的管弦乐队伴奏还是头一回,直紧张得心跳加快、手心儿出汗。老太太一曲唱罢,心想总算完成了任务,心中石头终于落了地,她轻轻地舒了口气。谁想,片刻宁静的乐手们仿佛一下子回过神来,突然全体起立,报以经久不息雷鸣般的热烈掌声。那大提琴手,更是激动得用弓子击打琴弦,表达欢呼之意。林导演、雷振邦、雷蕾等也热泪盈眶,拥过来和骆玉笙握手表示祝贺。骆玉笙被这突如其来的热烈场景吓了一跳,问林汝为:“哪位首长来了?大伙儿欢迎谁呢?”林导演和雷老都笑了:“给您鼓掌呐!您一进来,大伙儿都快泄气了,可他们没想到您唱得这么好!”骆玉笙说:“哎哟!我的天呐!我过去唱45分钟的《单刀会》都没含糊过,今儿我腿都哆嗦了!” 从1985年4月始,《四世同堂》电视连续剧先是陆续在天津电视台、天津电视台、上海电视台播出,继而又应广大观众要求,由中央电视台面向全国播放,此后许多地方电视台也竞相转播。《四世同堂》引起广泛、热烈的反响,轰动全国,乃至海外。随着该剧热播,这首融铸着骆玉笙前半生人生阅历、凝结着她几十年艺术精华的《重整河山待后生》,以其深沉、愤懑的激情、清晰的字音和醇厚的韵味,低回、婉转、悲壮的行腔以及气壮山河的豪迈风靡全国、到处传唱,不仅打动了热爱曲艺的中老年观众,也受到不熟悉曲艺、甚至根本不晓得京韵大鼓为何艺术品类的青年人喜爱,他们惊呼:“原来竟有京韵大鼓这等优美、深沉的艺术!”连幼儿园牙牙学语的娃娃们都在哼唱“千里刀光影”,甚至只有几岁的小孩子,在街上见到骆玉笙,都亲热地喊:“'四世同堂’来啦!”骆玉笙风趣地说:“我本名叫'骆玉笙’,艺名儿'小彩舞’,没想到我老了老了,又有了新名字,无论走到哪儿,都管我叫'四世同堂’了!” 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一位说唱演员,自幼年一炮而红,一红红了六十多年,又在古稀之年更加大红而特红,始末缘由,皆因了这首《重整河山待后生》。当年曾有报纸这样评价:“《四世同堂》'热’所带来的一个出人意料的新鲜事儿,是我国文苑长期遭到冷落,几被遗忘、近于绝响的古老曲艺形式——京韵大鼓,又引起人们刮目相看。” 奔走献艺 时代强音颂中华 骆玉笙一生坚守“完善自己、超越自己”的从艺信条。《重整河山待后生》火了以后,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各地观众纷纷来信。一位南京老观众在信里说:您是最讲究字正腔圆的,可为什么把第一句“千里刀光影”唱成“刀光yíng”,第二句“为雪国耻”唱成“国chí”呢?其实,这是因为唱词是按歌曲写的,不符合京韵大鼓的平仄与格律。骆玉笙却谦逊地说:“在庞大乐队伴奏下,我有点儿乱了方寸。”她立即修正了这两个字的演唱字音,并给南京老观众回信表达诚挚的谢意。还有观众来信,建议她把这个段子搬到曲艺舞台日常演唱,骆玉笙也愉快地接受,和乐队同志研究了小型曲艺伴奏方式,并加以鼓板击节,于1985年7月5日在津门河北区油漆厂第一次与观众见面。 《重整河山待后生》火遍全国之时,古稀之年的骆玉笙恰荣膺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她坦言:“当了主席,我还是唱京韵大鼓的,只是社会活动和演出更加繁重了。”她不顾年迈体衰,从江南到塞北,从农村到城市,从厂矿到社区,从仅能容纳两三百人的小书场、茶社到千人大剧场、万人广场、万人剧场,无论走到哪里,不唱《重整河山待后生》,观众就不让她下台。在大型综合文艺晚会中,她以管弦乐伴奏演唱;在曲艺专题晚会中,则以三弦、四胡等五大件儿传统乐器来伴奏。这位身穿黑丝绒旗袍、满头光洁整齐银丝、熠熠有神双目戴一副金丝边儿眼镜的老太太,每每缓步登上舞台,便以端严且书卷气的强大气场,牢牢把观众的眼神儿抓过来,霎时间举座无声!待她诚挚地向观众微微鞠躬后,手执鼓板敲击出浑厚之音,伴随着京韵大鼓铿锵曼妙的曲韵,她那雄壮、磅礴又委婉细腻的唱腔,便如行云流水般荡漾开来,唱出民族魂,唱出昂扬正气,直击观众心灵,并随着电波,飞越时空,传进千家万户。 1985年11月1日,骆玉笙和我国京剧、昆曲、评剧、豫剧、评弹等多位顶尖儿艺术家同台参加“南腔北调大汇唱音乐会”,她“攒底”出场,在雷鸣般的掌声中,乐队指挥走入侧幕搀扶她登上舞台,乐队全体起立向她致敬,大型管弦乐和电声乐序曲虽已演奏,仍被掌声淹没,就在骆玉笙启唇一刹,全场顿时转为静谧,观众屏气凝神聆听她满含深情的演唱,待到“无和平”这京韵大鼓特有的婉转长腔落音,叫好声响彻四座。老舍夫人胡絜青紧紧握住骆玉笙的手说:“电视剧一开演,您深厚高亢、苍劲悲壮的主题歌一唱,我们全家的眼泪仿佛就做好了准备!您的演唱为《四世同堂》争了光!” 1986年8月,骆玉笙赴香港讲学并参加各种艺术交流活动,她为香港同胞录下七段曲目影像,其中,特意录制了饱含爱国情怀的《重整河山待后生》。 1987年9月5日,首届中国艺术节开幕式演出在首都体育馆隆重举行,骆玉笙在大型管弦乐队伴奏下演唱了《重整河山待后生》,在近三千名参演演员中演出效果最为火炽。来自全国的文艺工作者共约一万八千人观看了演出,中央电视台向全国进行了现场直播。骆玉笙的演唱是全场唯一一个曲艺节目,演出完她刚回到宾馆休息,就接到快人快语的评书名家刘兰芳打来的电话:“骆老,祝贺您啊!您为咱们曲艺界争了光!” 1987年10月15日苏州首届评弹艺术节开幕式、1988年6月5日上海首届曲艺艺术节开幕式以及后续的几场系列演出中,骆玉笙均以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的身份参加演出,将这段儿早已家喻户晓又百听不厌的《重整河山待后生》奉献给江南观众。 1988年8月,台湾姑娘桂静文千里迢迢从海峡对岸专程来津门拜见仰慕已久的骆玉笙,骆玉笙为桂静文年纪轻轻就悉心追求京韵大鼓艺术的精神所打动,特亲授她《重整河山待后生》,并于12日收徒拜师仪式上让桂静文向来宾汇报演唱。 国庆四十周年,1989年8月中央电视台录制了《我爱你,中国》大型文艺晚会。以圆明园为场景,在宁静、肃穆的大水法遗迹,在四百人的交响乐队伴奏、数百人的伴唱下,76岁高龄的骆玉笙又一次演唱了《重整河山待后生》,其声势之浩大、气魄之雄伟是前所未有的。9月30日播出后,直听得观众热血沸腾。 1992年4月1日,骆玉笙唯一爱子骆嘉平突发心脏病辞世,对一位79岁的老人来说,不啻晴空霹雳。她克制着极度的悲恸,毅然于当月13日出席了预先就决定参加的郑州全国小品大赛开幕式。她说:“我不能这样消沉下去,河南的观众都等着我呢。”她嘱咐随行人员不许公开家里的事儿,以中国曲协主席的身份圆满出席了大赛各项活动,又应广大观众的强烈要求,在郑州、开封和鹿邑等地做了巡回演出。骆玉笙不允许主持人向观众解释她的特殊情况,不愿以此来换取观众的同情。她把失子之痛深深埋在心底,精神抖擞登上舞台,一曲万缕慈母情的《重整河山待后生》,苍凉悲壮,响遏行云,每次演出都是掌声雷动,剧场沸腾,把气氛推向高潮顶点。 余音绕梁 精品永存启后生 1995年7月31日,骆玉笙随北京电视台赶到卢沟桥,参加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文艺专题节目录制,82岁的白发鼓王走在这具有历史意义的桥上,抚摸着桥栏上的石狮子,触景生情,勾起对亲身经历日伪时期苦难生活的回忆,又想到中国共产党解救全中国、艺人翻身成为国家主人的喜悦,她饱含深沉的思绪,满怀爱国热忱,边走边唱,情真意切,放声高歌“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后来老太太自己说:“这是我唱得最满意、最好的一次!” 同年9月2日,骆玉笙又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大型文艺晚会《光明赞》的演出。这次她没有使用传统的鼓板,而是饰演一位白发苍苍的慈祥老人,在日本侵略军打死青年学生的大型情景舞蹈衬托下,老人一边紧紧拉住被害爱国青年,一边慷慨激昂演唱《重整河山待后生》,控诉日本侵略军罪行。她唱出了中华民族曾经的灾难、屈辱,更唱出了中国人民奋发、自强的精神。当日还有个插曲,彩排时,考虑到骆玉笙是参演者中年事最高者,节目组建议由别人代替她参加彩排,正式演出时她再登场,但被骆玉笙“生气”地拒绝了;后来节目组又建议她坐轮椅登台演唱,她“气”更大了:“我扮演控诉日军的中国老太太,怎么能坐着唱?我能走,我要站着唱!”如此,连续四场彩排和正式演出,骆玉笙全程认真参加,为全剧组树立了好榜样。 1998年夏,我国部分江河流域发生特大水灾,骆玉笙从电视中看到自己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过的武汉和南京等地灾情严重,她为不能再回故土看望父老乡亲和抗洪英雄子弟兵感到深深遗憾。她不仅嘱咐孙女代表她捐款5000元,还于8月18日赶到中国大戏院,在抗洪救灾募捐义演现场登台发言并演唱,21日晚又赶赴北京参加了“携手筑长城”大型赈灾义演,85岁高龄的老太太登台高歌《重整河山待后生》,为灾区人民鼓舞士气、向抗洪官兵表示慰问。 《艺术家》杂志曾这样评述骆玉笙:“……她走红了,红得这样久远,一直到迪斯科曲震耳欲聋的八十年代,传统的民族艺术样式都受到了巨大冲击,她却仍用一根鼓楗,一面扁鼓,用土生土长的大鼓书与年轻人如醉如痴的通俗音乐争雄,在大大小小的综合文艺晚会上,以白发衬红颜,以中式对襟平绒袄对袒胸露臂的拖地裙,以大嗓门碰细语柔声,那步态、那微笑、足以使一切说唱艺人神往!……”的确,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曲艺处于“门庭冷落”的大时代背景下,骆玉笙以其博大的爱国爱党胸襟,以其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的特殊身份,以其儒雅、书卷气、鹤发童颜的端庄、慈祥形象,更以其独具魅力、高超的表演艺术,将《重整河山待后生》唱遍了神州大地,蜚声华夏,亦饮誉海外。此后,她从《重整河山待后生》的创作中受到启发,又相继创演了多段“扬民族之长,抒时代之音”的新小段儿。她成为爱国文化和京韵大鼓艺术传播的使者,让京韵大鼓这门艺术打动了年轻人,让京韵这种世俗文化登上大雅之堂,使京韵艺术有了阳春白雪般的诗境,骆玉笙的名字几乎成了京韵大鼓的代名词。 1999年10月19日,86岁的骆玉笙参加了首届天津老年艺术节曲艺专场演出,在主持人搀扶下走上舞台,演唱了《重整河山待后生》。2002年春,骆玉笙接受了《今晚报》要为她举办从艺80周年告别舞台纪念演出的活动方案,打算在其90岁华诞之际,再次登台演唱她自己也不知道服务过多少观众、唱过多少次的《重整河山待后生》。谁能想到,5月5日凌晨1时40分,骆玉笙与世长辞,1999年的那次演唱,成为她人生最后一次正式登台献艺,她把人生绝唱留给了《重整河山待后生》。 斯人已逝,鼓韵长馨。弹指一挥,骆老离开我们已经整整23个年头儿了,但至今,《重整河山待后生》仍是京韵大鼓艺术中最有影响力、最受欢迎的曲目。至今,这个唱段儿仍是曲艺艺术声腔发展、曲调创新方面的优秀范例,对新时代曲艺艺术适应人们生活节奏、欣赏习惯的改革创新,仍有着深刻启发。 每每再次聆听到荡气回肠的《重整河山待后生》,很多人总会愈发怀念骆玉笙这位可亲、可爱、可敬的老艺术家,感念她为普及曲艺、普及京韵大鼓艺术立下的赫赫战功。 图①1985年11月,骆玉笙和老舍夫人胡絜青(左)在一起 图②1985年,72岁的骆玉笙和《四世同堂》主演们合影 图③1989年8月,在400人大交响乐队伴奏、几百人伴唱下,76岁的骆玉笙高歌《重整河山待后生》 本版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
|
来自: HXSSMADING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