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姚旸馆长:博物馆藏品研究与利用

 文博圈 2025-05-09 发布于北京
由山西省博物馆协会主办、文博圈承办的“2025年度博物馆藏品管理培训班”已圆满结束。此次培训班汇聚了国内文博领域的10位专家学者,通过解析实践案例和分享经验,帮助学员提升在藏品管理、保护研究及利用方面的专业能力。

在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的当下,藏品作为博物馆的核心要素,其研究与利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第十讲中,天津博物馆馆长姚旸围绕“藏品与研究”主题展开深入分享,为文博工作者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思路与方法。此次分享主要涵盖博物馆及博物馆藏品、博物馆藏品研究的内容、藏品研究的方法和步骤、藏品在展览和教育中的作用四方面的内容。

文博圈整理了姚旸馆长讲课中的一些观点,与大家分享。


博物馆及博物馆藏品 

博物馆作为为社会服务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国际博协对博物馆的定义明确了其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的使命。这一定义也表明,博物馆藏品的范畴极为广泛,不仅包含物质遗产,还涵盖非物质遗产;既涉及可移动文物,也包括不可移动文物,像文物、自然标本、实物资料、科技成果、非实物记录等都在其列。博物馆藏品概念的演变历经多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以前,博物馆藏品常被视为文物、标本的代名词;80年代中期,其被看作供研究和社会教育的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自然标本及相关资料;90年代中期以来,能够反映人类和人类环境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实物成为博物馆藏品的主流定义。这种演变体现了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藏品认识的不断深化。 

博物馆藏品研究的内容

藏品研究对博物馆工作至关重要,是博物馆开展各项业务的智力支撑。其目的在于更好地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挖掘并展现藏品蕴含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为教育、欣赏、思考和知识共享提供丰富体验。藏品研究大致可分为针对藏品本体的研究和由藏品本体研究拓展而来的研究。 

1. 针对藏品本体的研究

鉴定与价值评估:鉴定是藏品研究的基础工作,包括确定藏品的真伪、年代、质地、作者、来源、流传经过、制作过程等信息,并对其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进行判断和评估。藏品定级依据其价值分为珍贵文物(一级、二级、三级)和一般文物。

历史文化挖掘阐释:通过全面、深入、细致的研究,挖掘藏品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使用功能、流传经历等信息,将藏品置于特定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考察分析,阐释其意义和影响。这不仅关乎当时的历史文化,还涉及对整个历史发展脉络以及现代社会的意义,有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并推动其创造性转化。

科学分析:运用光谱分析、放射性碳定年法、显微镜观察等科技手段,对藏品的材料、结构、保存状态等进行研究,为藏品的保存与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尤其对自然标本、科技成果类藏品意义重大。

保存与修复:研究如何更好地保存和修复藏品,维持其原始状态并延长寿命,是藏品长期发挥价值的根本保障。这包括预防性保护和本体性修复两个部分,与科学分析紧密相关,依赖科学技术发展和修复技艺传承。

2. 由藏品本体拓展的研究

展览方面:展览是博物馆发展的灵魂,是藏品研究成果的重要展示平台。博物馆通过展览向社会阐释藏品,其展览具有生动性,区别于一般科研机构。但博物馆在科研项目申报上相对处于弱势,因其研究更注重成果的社会性转化,如通过展览体现学术发现。天津博物馆设立“我研究我策展”活动,鼓励不同部门人员参与藏品和展览研究,打破部门界限,取得了良好效果,如宣传教育部员工策划的面向青少年的成语展。

教育方面:教育是博物馆的重要功能之一。博物馆应利用藏品优势,设计出区别于其他社会教育机构的活动。展览与教育紧密相连,从广义角度看,展览也是教育活动的一种形式,研究如何借助展览实现教育功能意义重大。

传播与社会性服务方面:博物馆的传播不仅包括利用传统和新媒体宣传推广,还包括通过出版物、学术论文、讲座等形式传播研究成果。天津博物馆的“河上花,中国花鸟花之道”展览在美国巡回展出,“岁华纪丽——天津博物馆馆藏二十四节气文物精华展”通过创新模式,在前期进行大量教育和宣传活动,积累成果后推出展览,获得广泛认可。此外,天津博物馆与国外博物馆和文化机构合作举办展览,将教育融入其中,实现了良好的交流效果。

藏品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藏品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领域,涉及历史学、考古学、文物博物馆学、艺术史、社会史、人类学、材料科学、生物学、化学等多学科知识和方法 ,其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分析法、田野调查法、定性研究法、定量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具体实践步骤如下:

1. 鉴定和价值评估

初步调查和记录:对藏品进行基本信息采集,包括材质、器形、功能、尺寸、重量、保存状态、入藏来源、历史背景等,拍摄高清照片并进行3D扫描建立数字化档案,这是藏品研究的开端,也是对既往研究成果的体现。

价值评估:依据文物藏品定级标准,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三个方面进行评估。历史价值评估可通过借助历史文献、考古成果等,从年代久远性、稀有性和独特性、与重大历史事件的相关性、承载信息量等方面考量;艺术价值评估结合对比分析同时期藏品风格、借助科技还原工艺水平、探究美学表达等,从工艺技术、纹饰风格、艺术流派代表性、影响力等方面进行;科学价值评估则通过科技手段检测藏品成分、复原工艺,从材料科学、技术突破性创新、科技史意义、对后世的启示促进作用等方面展开。不同类型藏品的价值侧重点不同,如书画藏品艺术价值可能较突出,而历史主题画卷的历史价值可能更高,研究时需综合考量。

2. 深入、综合阐释性研究

文献分析考证:广泛搜集各类古籍文献、档案、地方志、前沿研究成果、收藏记录、考古发掘报告等,通过对天津博物馆藏太保鼎、万笏朝天图等藏品的研究实例可以看出,文献分析考证有助于确定藏品的铸造时期、归属、绘制背景等信息,还能通过与其他馆藏相似藏品文献资料的比对,从多维度研究藏品,虽然文献可能存在偏颇,但与文物实物相互参照可修正偏差,全面了解藏品的历史内涵。

流传经历追溯:通过查阅与藏品相关的收藏记录、交易记录、拨交记录、修复档案、入藏档案等,梳理藏品的流传脉络,验证藏品来源合法性,为研究藏品价值提供重要依据。以天津博物馆的太保鼎、雪景寒林图为例,追溯其流传经历,能清晰了解藏品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收藏情况,对研究其价值和收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天津博物馆在展览中通过研究藏品源流,标注宫廷文物在紫禁城中的存放点位,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体现了扎实研究对展览的重要性。

形制和风格分析研究:针对青铜器、玉器、陶瓷器等器物类藏品,结合造型、纹饰、工艺等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如通过检测青铜器的成分、研究陶瓷器的窑址和烧制工艺、比对书画作品的笔法和材质等。天津博物馆在青铜器、钱币、铜镜、玉器、青花瓷器等藏品的研究中,运用形制和风格分析方法,对藏品进行分类、断代,研究其艺术风格、历史文化背景和工艺技术,取得了良好效果。

3. 科技的检测分析研究

运用各种科技手段对藏品进行检测分析,为藏品的鉴定、保护、修复和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在藏品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4. 预防性保护和本体修复的研究

研究如何对藏品进行预防性保护,降低藏品受损风险,以及在藏品受损后进行科学合理的本体修复,尽可能恢复其原始状态,确保藏品的长期保存和价值传承。

5. 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和研究成果呈现

整合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对藏品进行全面、深入的综合性研究,打破学科界限,从多个角度探究藏品的价值和意义,并通过展览、出版物、数字化展示等多种形式呈现研究成果,让公众更好地了解藏品。

藏品在展览和教育中的作用

藏品在博物馆的展览和教育中占据核心地位,是博物馆实现社会教育功能的关键。博物馆展览分为主题展览和专题展览,按藏品来源和策划方式又可分为原创展览、引进展和输出展等。

1. 在展览中的应用

通过对同类藏品的纵向横向梳理,彰显文物发展演变和历史文化内涵。专题展以某类藏品发展脉络为线索,集中呈现其特色;主题展则更注重藏品种类、器形、纹饰及内涵的丰富性和全面性。天津博物馆的“聚赏珍玉”基本陈设,随着研究深入不断完善对玉器展品的认识,调整展览内容;“耀世奇珍——馆藏文物精品陈列”在升级时,注重选择能体现中华文明起源和天津历史文化特色的藏品,并融入前沿研究成果,为观众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2. 数字化在展览中的应用

数字化为博物馆展览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能解决传统展示手段的局限,满足观众深入了解文物的需求。但在应用数字化技术时,应审慎对待,避免过度追求形式而偏离博物馆文物研究展览的初衷。天津博物馆与河南博物院联合举办的中国古代音乐文物展,与专业团队合作,在研究基础上复原音乐藏品的形制和声音,是藏品研究与数字化结合的有益尝试。

结语

姚旸馆长的分享从理论到实践,为博物馆藏品研究与利用勾勒出了一幅从理论到实践的全景图,提供了具体且可操作的路径和方法。在藏品研究与利用的探索之路上,不断推陈出新,充分激活藏品的多元价值,有力地推动了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使更多人得以深入了解并积极传承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