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人的人设:当知识成为流量祭坛上的牺牲品

 玖壹聚 2025-05-09 发布于河南



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

——金庸《倚天屠龙记》

深夜的直播间里,房琪用丝绸般的声音诵读《诗经》,弹幕中飞过"这才是真才女"的赞叹。随着“浪姐”的开播,房琪文化人设轰然倒塌。或许,在流量至上的时代,"文化人设"正以文化之名,行消解文化之实。

在MCN机构的标准化车间里,"文化人设"早已形成严密的生产流程。汉服配茶道是基础套餐,书单影单是必选配件,若能辅以留学背景或非遗传承人头衔,便是顶配版本。

某头部知识博主自曝行业秘辛:团队每月采购200本豆瓣高分书籍,拍照后直接送入碎纸机,书页都没翻开过。当《百年孤独》沦为拍照背景布,《资治通鉴》变成直播间摆件,文化彻底沦为视觉符号的空壳。

调查显示,72%的Z世代通过短视频接触经典著作,其中43%的人将3分钟解说视作"读完"原著。某高校文学院教授发现,学生论文中频繁出现"据某博主解读"的引用方式,而博主对《牡丹亭》的阐释竟来自言情小说桥段。当文化认知变成二手信息的套娃游戏,深度思考的空间正被流量逻辑碾碎。

某读书博主在推荐《红楼梦》时,话锋总会巧妙转向4980元的写作课;历史博主讲解《史记》,必定植入某白酒品牌的"千年传承"故事。这种"知识蒸馏术"将文化抽提为可量化的消费符号:阅读时长转化为课程定价,文化积淀折现为广告报价,思想深度异化为带货数据。

在这场狂欢中,真正的文化价值发生倒置。敦煌研究院的直播观看量不及网红"佛媛"的十分之一,但后者手持《金刚经》摆拍的丝巾销量破亿。当国学大师靠着"量子力学解读《周易》"年入千万时,《周易》研究泰斗的学术著作正在出版社仓库积灰。这种荒诞的价值错位,暴露出文化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的残酷法则。

文化人设的流行,一定程度上映射着当代人深层的认知危机。在社交平台,打卡《尤利西斯》的九宫格照片点赞数,永远高于认真书评;博物馆里,人们在镇馆之宝前排队三小时,只为拍摄十秒的"沉浸式看展"视频。某调查机构数据显示,87%的受访者购买精装经典书籍只为装饰书架,其中61%从未拆封塑封。

这种表演性文化消费背后,是资本精心培育的集体焦虑。知识付费平台用"错过这本书就错过阶层跃升"制造恐慌,短视频用"三分钟超越同龄人"贩卖捷径。

当职场博主将《国富论》包装成"升职加薪秘籍"热卖时,亚当·斯密的理论精髓早已在功利化解读中面目全非。文化的工具化,使得越来越多人患上"知识饥渴症",却在信息轰炸中陷入更深的认知迷茫。

在房琪翻车的热搜词条下,有网友留言:"至少她让我知道了《诗经》的存在。"这句黑色幽默式的辩白,恰恰揭示了文化人设时代的最大悖论——当文化传播依赖于精心设计的谎言,真知反而成为人设崩塌后的意外馈赠。

或许我们该重读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的警示:在技术复制的时代,灵光的消逝不可避免。但文化的尊严,本不该沦为流量游戏的赌注。当知识真正回归其本质时,或许我们会发现,文化从来不需要人设,它需要的只是被真诚地凝视与触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