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是真正的中共第一战将

 虛怀若谷 2025-05-09

图片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人之间往往只是靠言语争论,各自夸赞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只要能形成自己的体系,逻辑上说得通,没有明显漏洞就行,所以很难分出谁高谁低,大家都不服对方。

而武人就不同了,要是不服气,那就直接比试一下。就像山东马先生,虽说他的武功修为好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但面对业余散打选手,2秒钟就被打倒了。事后他一直指责对手不讲武德,可大家还是觉得他在实战方面确实还有欠缺。

不过,什么事都有例外,就像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谁才是中共第一战将?我甚至觉得这可能根本就不是个能有明确答案的问题。

1955年授上将军衔以上的将领,绝大多数都是威震一方的厉害人物,还有部分中将甚至个别少将也是能力超群之人。而且我们公认的那些擅长打硬仗、恶仗、胜仗的将帅们,他们之间并没有交过手。就算真的让他们对战几个回合,也不能就凭这个判断谁更厉害。

但事物总是有规律的,既然要评一评,那我们就慢慢分析,以理服人。

一、首先是范围。

1955年授衔前,我军有很多猛将,不过能从战役甚至战略层面考虑问题的战将并不多,基本可以在元帅、大将和少数上将里面挑选。元帅和大将里也有主要负责政治工作的,这些可以排除。这样一来,第一战将的挑选范围就不会超过25名。

二、其次是时期。

25人的名单还是有点大,我们再进一步缩小范围。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这四个阶段中,能独当一面,独自指挥战役级别的将领,仔细数下来不会超过10位。朱总司令的主要贡献不是在前线直接指挥作战,而是在后方统筹全局,所以先排除。这样我们就可以列出一个六人名单,即:彭德怀、林彪、贺龙、刘伯承、徐向前、粟裕。这六位名将经历不同,在不同时期的表现也不一样。

红军时期

三大主力红军分别是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虽然这个称呼不太准确,但大家能明白意思)、红四方面军。红一方面军有彭德怀、林彪等名将,但他们基本是在朱毛的指挥下执行任务。而红二方面军的贺老总,以及红四方面军中后期的徐帅,则是方面军作战的负责人,需要独当一面,从全局考虑问题。所以在这个时期,贺老总和徐帅相比其他将帅要更突出一些。

贺老总和徐帅很难比较,但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是部队规模,二是打胜仗的概率,三是指挥作战的直接参与度。从规模上看,贺老总长征前所带部队只是后来红二方面军的一部分,那时萧克、王震的红六军团还属于红一方面军,而红四方面军兵力更强。在胜仗概率方面,贺、徐二人都打了不少胜仗,对红军的16字作战方针都有很大贡献。在作战参与度上,贺龙是红二方面军军事负责人,但段德昌在指挥作战方面也很出色,当时洪湖根据地有“有贺不倒,无段不胜”的说法,而且建国后段德昌还位列第一批33名军事家之中,这都能说明问题。徐向前初期虽是副职,但中后期一直是红四方面军军事指挥负责人,张国焘就算杀了徐帅的爱人程训宣,也不敢动徐帅,因为打仗离不开他。虽然徐帅在长征后期有西路军的失败,但这涉及很多因素,不是徐帅指挥的问题。所以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土地革命时期,徐帅更突出一些。其实徐帅的军事天赋在开国将帅中绝对能排进前三,而且他也是开国将帅中少有的有大智慧的人。

抗战时期

这个阶段大家比较熟悉。抗战初期,林帅凭借平型关一战闻名天下;中期,彭帅的百团大战载入史册;后期,粟大将深入江南发动天目山保卫战,标志着我军从游击战成功转变为大兵团运动战,而且粟大将还直接指挥了中国军队对日最后一战——“高邮战役”。从规模和对战局的影响来看,这一阶段彭总更突出一些。

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中,林彪、粟裕两位将领表现出色,如同两颗闪耀的星星。

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时期,彭帅的表现非常突出。

综上所述,中共第一战将应该在徐向前、彭德怀、林彪、粟裕这四人中产生。

三、“中共第一战将”的探讨

在中共的军事将领中,徐向前元帅是一位极具才华的军事家。西路军的失败,让徐帅背负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在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尽管徐帅在解放山西全境等战役中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但或许是出于各种原因,他更多时候甘愿担任副手,行事低调,不事张扬。也正因如此,从“中共第一战将”的竞争角度来看,徐帅可以说提前退出了角逐。

彭德怀元帅的军事生涯可谓战功赫赫,他一生打了无数硬仗,“横刀立马”的威名可不是凭空而来。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再到抗美援朝战争,彭老总在各个历史阶段都建立了卓著的功勋。不过,彭老总更多地展现出勇猛无畏的特质,敢于直面强敌,攻坚克险。比如在保卫延安时,彭老总虽然也有不少巧妙的战术安排,但总体而言,在战略的谋篇布局、细致筹划方面,相较于后起之秀的林彪和粟裕,确实稍显不足。

如此看来,“中共第一战将”的竞争似乎就集中在了林彪和粟裕两人身上。

林彪和粟裕都是军事史上的传奇人物,要比较他们谁更出色,确实是个难题,但我们还是可以尝试分析一下。个人认为,中共第一战将非粟裕莫属,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作战经历与特点不同

林彪自朱毛会师后,军事生涯发展较为顺利,很早就能够独当一面。但他基本都是跟随大部队统一行动,周围有不少兄弟部队相互配合支持,这使得他养成了求稳的作战风格,不轻易冒险。

粟裕的经历则大不相同。他曾随同寻淮洲、乐少华率领红军抗日先遣队北上,中途与方志敏会合,后来又率领浙闽边抗日游击总队在南方打游击。这些经历几乎都是在极其危险的环境中,如同在悬崖边跳舞,稍有差池就可能丢了性命。与他共事且职务相当的领导,大多都牺牲了,粟裕能安然坚持下来,绝不仅仅是靠运气,足以证明他是出类拔萃的精英。就拿苏中七战七捷和孟良崮战役来说,粟裕的表现堪称惊艳。在战斗中,局势常常险象环生,但他总能精准地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将战斗引向胜利。他对许多战斗细节的把控,即使后人在沙盘上反复推演,也不禁为之赞叹。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林彪和粟裕在战场上对垒,粟裕很可能会在林彪还犹豫不决的时候,就已经取得胜利了。

林彪对粟裕的态度

大家都知道,林彪在看战报时,特别关注粟裕的战例,看完后会笑着对其他人说:“这个粟裕呀,尽打神仙仗!”

建国后,林彪由于身体和性格等原因,其他将帅去看望他时,他往往只是简单接待,然后就端茶送客。但粟裕去的时候却不一样,林彪两次都特意送他到门外,还叮嘱粟裕有空就来坐坐。

六十年代,军队一旦有重要事情,林彪首先想到的就是请当时在军科院赋闲的粟裕出山帮忙。

主席的看法

要说对开国将帅最了解、最能做到知人善任的,那肯定是毛主席。我们来看看毛主席对林彪和粟裕的态度。

上世纪60年代初期,毛主席在和蒙哥马利聊天时,谈到中共谁最会打仗,毛主席说:“在我的战友中,有一个最会带兵打仗的人,这个人叫粟裕,淮海战役就是他指挥的,他是我们湖南人。”当时从军衔和级别等方面来看,一般可能会首先想到林彪,但毛主席却这样说,这很能说明在毛主席心中,粟裕在军事指挥方面有着独特的地位,或许就是他认可的第一战将。

在准备抗美援朝作战时,毛主席首选的挂帅人选也是粟裕,甚至为了等粟裕身体好转,不惜推迟出兵时间。

彭德怀元帅的作战风格勇猛刚烈,虽然能取得不少胜利,但有时也会付出较大代价。林彪元帅则过于求稳,有时候可能会因为谨慎而错过一些绝佳的战机。而粟裕大将能够在危险的局势中灵活应对,以弱胜强,善于在运动战中实施大纵深穿插包围,从这个角度来看,粟裕确实有足够的理由被称为“中共第一战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