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防治、诊断与养生

 摘文缘 2025-05-09

一、中医的防治原则

中医的防治原则是关于疾病的预防治疗的思想和原则。主要包括“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及其与养生的关系,阐述治病求本的治疗思想和正治反治、标本缓急、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理气血、三因制宜等治疗原则。
“治未病”是防治思想,衍生出若干治疗原则
中医防治原则遵循整体观辨证论治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与“标本同治”理念,具体可分为以下三大体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
未病防治(思想理念)
中医的“未病防治”是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的三阶段健康管理体系:‌
未病先防‌强调疾病发生前通过顺应自然规律(如四季养生调节起居饮食)、锻炼体魄(太极拳/八段锦)、调和情志(避免过激情绪)以增强正气,并规避外邪侵袭(如风寒暑湿);‌
既病防变‌注重疾病初期的快速干预(如风寒感冒早期用葱豉汤发散表邪)及阻断传变(如肝病治疗时兼顾健脾以防肝木克脾土;‌
瘥后防复‌则通过巩固正气(艾灸/药膳调理)、调理脾胃(山药茯苓粥健脾)、定期随访等手段防止疾病复发,实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长效健康状态。这一体系融合体质辨识、多元疗法(针灸/食疗)及整体观,形成贯穿疾病全周期的动态防护网。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对”治未病“的论述
防治原则=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三大体系(体现“治未病”思想)

中医治疗原则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核心,强调‌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标本缓急‌,并贯穿‌三因制宜(因时、因地、因人‌的动态调节,最终实现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与和谐。

治病求本‌,‌正治逆治‌:针对疾病本质,如寒证用热药(附子理中丸)、热证用寒药(白虎汤)。‌

反治从治‌:针对假象治疗,如真寒假热证用热药(四逆汤)、真热假寒证用寒药(承气汤)。

标本缓急,‌急则治标‌:如大出血时先止血缓则治本‌:如慢性咳嗽从补肺脾肾入手标本同治‌:气虚感冒时补气()与解表()并用,如参苏饮

调整阴阳‌,‌损其有余:阳亢者清热(黄连解毒汤),阴盛者散寒(四逆汤补其不足‌:阴虚者滋阴(六味地黄丸),阳虚者温阳(右归丸

扶正祛邪‌,‌扶正为主‌:适用于虚证,如补中益气汤治气虚发热。‌祛邪为主‌:适用于实证,如大承气汤攻下实热攻补兼施‌:如增液承气汤治热结阴亏

三因制宜‌,‌因时‌:夏季暑湿多用芳香化湿(藿香正气散),冬季寒邪多用温里药(麻黄汤。‌因地:西北燥寒多用温润剂(当归生姜羊肉汤),东南湿热多用清热利湿剂(三仁汤因人‌:老人慎攻伐(多用平和补益药),儿童慎峻补(注重健脾消食


二、中医的诊断

中医的诊断方法源远流长,《周礼·天官·疾医》记载:以五气、五声、五色视其死生,两之以九窍之变,参之以九藏之动。说明当时能够外从气色声音及官窍变化、内从脏腑功能的异常感受等多方面,对疾病状况做出诊断和预测。
中医诊断
中医诊断以“四诊合参”为核心,通过系统采集人体生理病理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就是所谓的“望、闻、问、切”四诊法。
望闻问切四诊法
四诊法的核心理论可追溯至战国时期医学典籍《难经》第六十一难,其中提出“而知之谓之神,而知之谓之圣,而知之谓之工,而知之谓之巧”的分级诊断理念,奠定了四诊法的理论基础。
《难经》第六十一难原文
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秦越人)被公认为四诊法的系统总结者与临床实践奠基者。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行医时主张通过“切脉、望色、听声、写形”等综合手段诊断疾病,明确将四诊法纳入医学体系。“望闻问切”四字作为中医诊断纲领的明确联称,最早见于明代徐春甫《古今医统》所载:“望闻问切四字,诚为医之纲领”。此表述成为后世对中医四诊法的标准化概括。
《古今医统》

‌1、望诊:观察患者外在表现。‌

整体观察‌-面色‌:苍白提示气血不足,潮红反映内热,青紫暗示寒凝或血瘀,黧黑需警惕肝肾疾病;体态‌:肥胖者多痰湿,消瘦者多阴虚内热;‌精神状态:目光呆滞、反应迟钝提示正气不足

局部观察‌-‌舌诊‌:舌质颜色(淡白为虚寒,红绛为实热)、舌苔厚薄(薄苔主表证,厚苔主痰湿)及润燥(湿润为寒湿,干燥为津伤)是核心判断依据;皮肤‌:黄疸提示肝胆病变,蜘蛛痣需警惕肝硬化。


望诊:耳、舌、齿、眼、面、形

2、闻诊‌:辨识声音与气味。‌

听声音‌语言高亢为实证,低微为虚证;咳嗽声重浊属风寒,干咳无痰多燥邪犯肺;嗅气味‌口中腐臭味提示胃热或食积,排泄物恶臭多为湿热内蕴


闻诊

3、问诊‌:系统采集病史与症状。

症状细节,如:‌疼痛性质(胀痛属气滞,刺痛为血瘀)、发作时间(夜间加重多阴虚)、伴随症状(口渴喜饮为热证,口干不欲饮为湿阻;生活史‌饮食偏好(嗜食肥甘易生痰湿)、情志状态(长期抑郁易致肝郁


明代医学家、温补学派创始人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传忠录·十问篇》中首创《十问歌》

4、切诊‌:触探脉象与局部体征‌,包括‌脉诊与按诊‌,重点评估气血运行状态。

脉诊‌:浮脉‌(轻按即得)主表证,‌沉脉‌(重按方显)主里证,‌滑脉‌(往来流利)提示痰饮或食滞,‌涩脉‌(艰涩不畅)多因气滞血瘀;‌按诊:腹部胀满拒按为实,喜按为虚;皮肤灼热提示实热,肢冷畏寒多为阳虚


切诊


中医养生

养生,又名摄生、道生、保生,即保养生命。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中国传统保健活动。中医养生学是研究中国传统保健理论、方法和应用的中医学科,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药养生
顺天和时:人秉天地之气而成,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与自然界息息相通。人的饮食起居应顺应环境变化,才能阴阳相调、节律有序。如《黄帝内经》所述:“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四季、十二时辰、二十四节气皆有养生讲究。
四季养生

四时(四季)养生法则‌:


春生:疏肝护阳‌。‌起居‌:早睡早起,清晨散步升发阳气;饮食‌:多吃芽菜(豆芽、香椿)、绿叶蔬菜(菠菜),少食酸味,增甘补脾(如红枣、山药;‌情志‌:忌怒忌郁,以赏花踏青疏解肝气

夏长:养心祛湿‌。‌作息‌:晚睡早起,适当午休养护心气;饮食‌:多食苦瓜、绿豆等清热利湿之品,避免生冷油腻;运动‌:选择太极拳、八段锦等温和运动,避免高温下剧烈活动

《金匮要略》中的四时食禁

秋收:润肺滋阴‌。‌起居‌:早卧早起,顺应“秋收”之气;‌饮食‌:增加百合、银耳等润肺食材,减少辛辣以防肺燥;情志‌:保持心境安宁,避免悲秋情绪

冬藏补肾固精‌。作息‌:早卧晚起,待日光充足后活动;饮食‌:多食羊肉、桂圆等温补食物,辅以黑豆、核桃补肾;保暖‌:避寒就温,重点护住腰腹与足部

四季起居时间

时辰养生:十二时辰调脏腑‌:


子时(23:00-1:00)‌:胆经主令,需深度睡眠助排毒
卯时(5:00-7:00)‌:大肠经活跃,起床饮水促排毒;‌
午时(11:00-13:00)‌:心经旺盛,短时午休可养心神;‌
亥时(21:00-23:00)‌:三焦经运行,宜入睡准备
时辰养生
中医二十四节气养生以“天人相应”为基础,强调顺应自然阴阳消长与气候变化,通过调整饮食、起居、运动等,实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理节律平衡

立春·雨水‌:养肝护阳‌:早睡早起,晨练舒展筋骨(如散步、八段锦),饮食多辛甘发散(韭菜、香菜)以助阳气升发,少酸味防肝旺克脾。‌健脾祛湿‌:雨水后湿度增加,宜食山药、薏米等健脾利湿食材,避免生冷油腻

惊蛰·春分:‌防外感病‌:气候多变,注意“春捂”,饮食清淡多蛋白质(菠菜、荠菜),适当食用梨润肺。调和阴阳‌:春分昼夜平分,保持情绪平和,运动以舒缓为主(太极拳),饮食荤素搭配(山药、菠菜

清明·谷雨‌:柔肝养肺‌:饮食减酸增甘(黑米、小麦),适度踏青调畅情志,避免抑郁。祛湿健脾‌:谷雨湿气加重,多食香椿、蕨菜等时令菜,配合健脾运动(拍打腋下、扩胸

立夏·小满‌:养心清暑‌:晚睡早起,午休养心(11:00-13:00),饮食清淡多红色食物(红枣、红豆)与清热食材(苦瓜、绿豆。‌健脾利湿‌:湿热气候下,减少冷饮,多食冬瓜、赤小豆,运动以散步、瑜伽为主。

芒种·夏至‌:护阳防暑‌:避免高温时段外出,饮食增酸(酸梅汤)开胃,多补水与电解质(淡盐水。‌滋阴降火‌:夏至阳气最盛,宜食西瓜、荷叶粥,起居晚睡早起,午休避暑。

小暑·大暑‌:‌防暑降温‌:户外活动避开烈日,多食山药、蜂蜜补气滋阴,避免汗后吹冷风

立秋·处暑‌:滋阴润燥‌:秋燥伤肺,多食梨、百合、银耳,忌辛辣,早睡早起收敛阳气

白露·秋分‌:润肺防寒‌:昼夜温差大,注意保暖,饮食增酸(葡萄、柚子)少辛,配合艾灸肺俞穴

寒露·霜降‌:‌补肾固本‌:霜降后渐寒,宜食板栗、核桃,适度艾灸关元穴,运动以慢跑为主

立冬·小雪‌:‌补肾藏精‌:早卧晚起,避寒就温,饮食温补(羊肉、桂圆),辅以黑豆、黑芝麻

大雪·冬至‌:‌补阳驱寒‌:冬至阳气始生,艾灸关元、气海穴,多食当归生姜羊肉汤,避免过度出汗

小寒·大寒‌:‌防寒固表‌:重点保护头颈、腰腹,饮食增加高热量食物(坚果、牛肉),适度泡脚驱寒

二十四节气养生
提到中医养生,功法也是一项重要内容。中医养生功法是以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通过肢体动作、呼吸调控与意念引导相结合的身心锻炼方式,强调“阴阳平衡、气血调和、脏腑协调”。常见功法有:八段锦注重舒缓拉伸以通三焦、调气血;易筋经侧重筋骨强化与经络疏通;五禽戏通过仿生动作对应五脏调养,激发脏腑功能。其核心在于外练筋骨、内养精气,兼具疏通经络、增强体质、调节情志的作用,既可改善亚健康状态,又能预防疾病,是融合中医整体观与运动科学的特色养生实践。
中医养生功法之“太极拳”

太极拳以“阴阳平衡”为核心,通过缓慢连贯的动作(如“野马分鬃”“白鹤亮翅”)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实现内外协调。其养生功效是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与自主神经调节;提升平衡能力,缓解慢性疲劳综合症。练习建议‌:每日30分钟,配合腹式呼吸,动作与意念结合

中医养生功法之“八段锦”

八段锦:由八组标准化动作构成(如“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强调舒展拉伸与呼吸配合,调理三焦功能。其养生功效是‌:改善肩颈腰背僵硬,增强免疫力;调和气血循环,促进脏腑功能协调。练习建议‌:早晚各一次,每次15-20分钟,动作舒展连贯

中医养生功法之“易筋经”

易筋经‌:以“筋靡者易之以壮”为目标,通过十二式动作(如“韦陀献杵”“倒拽九牛势”)拉伸筋膜,强化筋骨与关节稳定性。其养生功效是:增强肌肉力量,改善体态与关节灵活性;疏通经络,缓解肌肉紧张。‌练习建议‌:每周3-4次,每次30分钟,注重动作精准性

中医养生功法之“五禽戏”

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形态动作,对应中医“五脏调养”理论。‌虎戏‌:强肾固骨,激活肾经;‌鹿戏‌:疏肝利胆,增强筋力;‌熊戏‌:健脾和胃,促进消化;‌猿戏:养心健脑,提升灵活性;‌鸟戏‌:补肺固表,增强呼吸功能练习建议‌:每日20-30分钟,注重动作的仿生形态与节奏感

中医养生功法还有很多种,比如六字诀‌站桩拍八虚等等。六字诀‌:通过“嘘、呵、呼、呬、吹、嘻”六种发音,调节对应脏腑功能,宁心安神。站桩‌:静力性姿势训练,增强内劲与根基稳定,适合提升气血内循环。‌拍八虚‌:拍打腋窝、肘窝等八处关节,活血通络,改善局部循环

中医养生功法之“六字诀”
中医养生功法之“站桩”
中医养生功法之“拍八虚”
中医养生中还有“药食同源”理论,认为食物与药物同根同源,均遵循中医“四性五味”(寒热温凉、辛甘酸苦咸)理论,通过日常饮食调节人体阴阳平衡、预防疾病。例如,生姜驱寒、红枣补血、银耳润燥,既可作为食材,又具药用价值。应用时需结合体质选择:寒性体质宜温补(如羊肉),热性体质宜清热(如苦瓜),同时注意适量原则(如枸杞过量易上火)及特殊禁忌(孕妇忌山楂)。其核心是“寓医于食”,通过科学搭配达到调和气血、强健脏腑的功效,但不可替代药物治疗急重病症。
药食同源

《黄帝内经太素》: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

常见药食同源食材及功效

类别
代表食材
主要功效
适用场景
补气养血
红枣、桂圆
改善气血不足、面色苍白
疲劳乏力、产后调理
健脾养胃
山药、茯苓
缓解消化不良、祛湿消肿
食欲不振、湿气重
滋阴润燥
银耳、百合
润肺止咳、缓解皮肤干燥
秋季干燥、虚火旺盛
养肝明目
枸杞、菊花
清肝明目、缓解眼疲劳
用眼过度、肝阳上亢
安神助眠
酸枣仁、莲子
宁心安神、改善失眠
焦虑多梦、心悸
“四性五味”的“五味”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制定并发布的药食同源品种是指既可作食品又具药用价值的物质,截至2024年8月共收录‌106种‌,分四批次逐步扩充
2024版106种药食同源目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