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中医治疗原则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核心,强调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标本缓急,并贯穿三因制宜(因时、因地、因人)的动态调节,最终实现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与和谐。治病求本,正治(逆治):针对疾病本质,如寒证用热药(附子理中丸)、热证用寒药(白虎汤)。反治(从治):针对假象治疗,如真寒假热证用热药(四逆汤)、真热假寒证用寒药(承气汤)。标本缓急,急则治标:如大出血时先止血。缓则治本:如慢性咳嗽从补肺脾肾入手。标本同治:气虚感冒时补气(本)与解表(标)并用,如参苏饮。 调整阴阳,损其有余:阳亢者清热(黄连解毒汤),阴盛者散寒(四逆汤)。补其不足:阴虚者滋阴(六味地黄丸),阳虚者温阳(右归丸)。 扶正祛邪,扶正为主:适用于虚证,如补中益气汤治气虚发热。祛邪为主:适用于实证,如大承气汤攻下实热。攻补兼施:如增液承气汤治热结阴亏。 三因制宜,因时:夏季暑湿多用芳香化湿(藿香正气散),冬季寒邪多用温里药(麻黄汤)。因地:西北燥寒多用温润剂(当归生姜羊肉汤),东南湿热多用清热利湿剂(三仁汤)。因人:老人慎攻伐(多用平和补益药),儿童慎峻补(注重健脾消食)。 ![]() ![]() ![]() ![]() 1、望诊:观察患者外在表现。整体观察-面色:苍白提示气血不足,潮红反映内热,青紫暗示寒凝或血瘀,黧黑需警惕肝肾疾病;体态:肥胖者多痰湿,消瘦者多阴虚内热;精神状态:目光呆滞、反应迟钝提示正气不足。局部观察-舌诊:舌质颜色(淡白为虚寒,红绛为实热)、舌苔厚薄(薄苔主表证,厚苔主痰湿)及润燥(湿润为寒湿,干燥为津伤)是核心判断依据;皮肤:黄疸提示肝胆病变,蜘蛛痣需警惕肝硬化。![]() ![]() ![]() ![]() ![]() ![]() ![]() 2、闻诊:辨识声音与气味。听声音语言高亢为实证,低微为虚证;咳嗽声重浊属风寒,干咳无痰多燥邪犯肺;嗅气味口中腐臭味提示胃热或食积,排泄物恶臭多为湿热内蕴。![]() 3、问诊:系统采集病史与症状。症状细节,如:疼痛性质(胀痛属气滞,刺痛为血瘀)、发作时间(夜间加重多阴虚)、伴随症状(口渴喜饮为热证,口干不欲饮为湿阻);生活史饮食偏好(嗜食肥甘易生痰湿)、情志状态(长期抑郁易致肝郁)。![]() 4、切诊:触探脉象与局部体征,包括脉诊与按诊,重点评估气血运行状态。脉诊:浮脉(轻按即得)主表证,沉脉(重按方显)主里证,滑脉(往来流利)提示痰饮或食滞,涩脉(艰涩不畅)多因气滞血瘀;按诊:腹部胀满拒按为实,喜按为虚;皮肤灼热提示实热,肢冷畏寒多为阳虚。切诊![]() 中医养生![]() ![]() 四时(四季)养生法则:春生:疏肝护阳。起居:早睡早起,清晨散步升发阳气;饮食:多吃芽菜(豆芽、香椿)、绿叶蔬菜(菠菜),少食酸味,增甘补脾(如红枣、山药);情志:忌怒忌郁,以赏花踏青疏解肝气。 夏长:养心祛湿。作息:晚睡早起,适当午休养护心气;饮食:多食苦瓜、绿豆等清热利湿之品,避免生冷油腻;运动:选择太极拳、八段锦等温和运动,避免高温下剧烈活动。 《金匮要略》中的四时食禁 ![]() 秋收:润肺滋阴。起居:早卧早起,顺应“秋收”之气;饮食:增加百合、银耳等润肺食材,减少辛辣以防肺燥;情志:保持心境安宁,避免悲秋情绪。 冬藏:补肾固精。作息:早卧晚起,待日光充足后活动;饮食:多食羊肉、桂圆等温补食物,辅以黑豆、核桃补肾;保暖:避寒就温,重点护住腰腹与足部。 四季起居时间 ![]() 时辰养生:十二时辰调脏腑:![]() 立春·雨水:养肝护阳:早睡早起,晨练舒展筋骨(如散步、八段锦),饮食多辛甘发散(韭菜、香菜)以助阳气升发,少酸味防肝旺克脾。健脾祛湿:雨水后湿度增加,宜食山药、薏米等健脾利湿食材,避免生冷油腻。 惊蛰·春分:防外感病:气候多变,注意“春捂”,饮食清淡多蛋白质(菠菜、荠菜),适当食用梨润肺。调和阴阳:春分昼夜平分,保持情绪平和,运动以舒缓为主(太极拳),饮食荤素搭配(山药、菠菜)。 清明·谷雨:柔肝养肺:饮食减酸增甘(黑米、小麦),适度踏青调畅情志,避免抑郁。祛湿健脾:谷雨湿气加重,多食香椿、蕨菜等时令菜,配合健脾运动(拍打腋下、扩胸)。 立夏·小满:养心清暑:晚睡早起,午休养心(11:00-13:00),饮食清淡多红色食物(红枣、红豆)与清热食材(苦瓜、绿豆)。健脾利湿:湿热气候下,减少冷饮,多食冬瓜、赤小豆,运动以散步、瑜伽为主。 芒种·夏至:护阳防暑:避免高温时段外出,饮食增酸(酸梅汤)开胃,多补水与电解质(淡盐水)。滋阴降火:夏至阳气最盛,宜食西瓜、荷叶粥,起居晚睡早起,午休避暑。 小暑·大暑:防暑降温:户外活动避开烈日,多食山药、蜂蜜补气滋阴,避免汗后吹冷风。 立秋·处暑:滋阴润燥:秋燥伤肺,多食梨、百合、银耳,忌辛辣,早睡早起收敛阳气。 白露·秋分:润肺防寒:昼夜温差大,注意保暖,饮食增酸(葡萄、柚子)少辛,配合艾灸肺俞穴。 寒露·霜降:补肾固本:霜降后渐寒,宜食板栗、核桃,适度艾灸关元穴,运动以慢跑为主。 立冬·小雪:补肾藏精:早卧晚起,避寒就温,饮食温补(羊肉、桂圆),辅以黑豆、黑芝麻。 大雪·冬至:补阳驱寒:冬至阳气始生,艾灸关元、气海穴,多食当归生姜羊肉汤,避免过度出汗。 小寒·大寒:防寒固表:重点保护头颈、腰腹,饮食增加高热量食物(坚果、牛肉),适度泡脚驱寒。 ![]() ![]() 太极拳:以“阴阳平衡”为核心,通过缓慢连贯的动作(如“野马分鬃”“白鹤亮翅”)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实现内外协调。其养生功效是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与自主神经调节;提升平衡能力,缓解慢性疲劳综合症。练习建议:每日30分钟,配合腹式呼吸,动作与意念结合。 中医养生功法之“八段锦” ![]() 八段锦:由八组标准化动作构成(如“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强调舒展拉伸与呼吸配合,调理三焦功能。其养生功效是:改善肩颈腰背僵硬,增强免疫力;调和气血循环,促进脏腑功能协调。练习建议:早晚各一次,每次15-20分钟,动作舒展连贯。 中医养生功法之“易筋经” ![]() 易筋经:以“筋靡者易之以壮”为目标,通过十二式动作(如“韦陀献杵”“倒拽九牛势”)拉伸筋膜,强化筋骨与关节稳定性。其养生功效是:增强肌肉力量,改善体态与关节灵活性;疏通经络,缓解肌肉紧张。练习建议:每周3-4次,每次30分钟,注重动作精准性。 中医养生功法之“五禽戏” ![]() 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形态动作,对应中医“五脏调养”理论。虎戏:强肾固骨,激活肾经;鹿戏:疏肝利胆,增强筋力;熊戏:健脾和胃,促进消化;猿戏:养心健脑,提升灵活性;鸟戏:补肺固表,增强呼吸功能。练习建议:每日20-30分钟,注重动作的仿生形态与节奏感。 中医养生功法还有很多种,比如六字诀、站桩、拍八虚等等。六字诀:通过“嘘、呵、呼、呬、吹、嘻”六种发音,调节对应脏腑功能,宁心安神。站桩:静力性姿势训练,增强内劲与根基稳定,适合提升气血内循环。拍八虚:拍打腋窝、肘窝等八处关节,活血通络,改善局部循环。 ![]() ![]() ![]() ![]() ![]() 《黄帝内经太素》: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 常见药食同源食材及功效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