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的思念徐 陵陈有清老师,今天是您离开我们后的第一个清明节,我在北京西山遥望东南方,默默地思念您。每当想起您,当年在如东文化馆参加文艺创 作学习班的日子便历历在目。那是1971年春,我参加了如东县文化馆举办的第三期文艺创作学习班,身为文化馆副馆长的您就是这期学习班的负 责人。见面的第一眼,我就认定您是一个典型的读书人,戏曲中的秀才就是您这模样的。通过交谈,我发现您全然没有我想象中的清高和刻板,说话 笑嘻嘻的,让人如沐春风,语速偏慢,言谈风趣幽默。您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安排得那么细致周到,很能为人着想。相处时间长了,我不但把您视为 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更感觉您是一个可亲、可信、可以无拘无束、推心置腹的兄长。那期学习班的任务是采访全国渔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北坎 渔业公社黄海大队,写一部报告文学。经过一周时间的充分准备后,我们便奔赴黄海边体检生活。到黄海大队的第一个收获便是跟您学会了喝粥。刚 到的那天晚上,我含着一口带有咸腥味的粥难以下咽。您慢条斯理地对我说:“喝粥也是有学问的。”您边说边夹起一根咸菜放入口中嚼了嚼,再喝 下一口粥。我也学着您的样,先嚼咸菜再喝粥,果然没有了那种难以下咽的咸腥味。这种喝粥的习惯我保持至今。虽然今天的粥不再咸,可那口咸菜 让我更感到粥的香甜。在您的带领下,我们以极大的热情深入到渔民的工作和生活中去。黄海边苦涩的海风,终日湿漉漉的衣服,缺少蔬菜的伙食都 不算什么,让我忧心忡忡的是,当时出海的渔民都是男性,因为渔船上的设施和海上作业的特殊性,我无法像男生一样跟渔民一起出海作业。看着您 一次一次地为了这件事去找生产队长,我不想让您为难,跟您说,为弥补这点缺憾,我会多找点书看,多和渔民交流的。您却说:“你不亲自出海, 哪有写海上作业的底气?”在您的努力下,我终于有了跟随漁民去近海捕捞海蜇的机会。虽是近海,但当海岸线在眼前消失后,举目四顾皆是海水茫 茫,阳光照在海面上,随着波浪起伏,满目金光闪烁跳跃。我开始头晕目眩,胃里不停地翻腾,一股股酸水往上冒。身边的渔民叫我去舱内休息,我 想我必须抓住难得的出海机会。我把目光避开大海,从包里取出早就准备好的报纸,大声说:“我为你们读报吧!”说完,就大声念起来。感谢父母 给了我不错的平衡器官,转移注意力后,虽然头还晕,胃里还在翻,但我能坚持在舱板上听渔民的谈话,看他们操作,甚至观察他们的神态、表情。 当船开到作业面附近,几条小竹排被推下水,竹排在浪中起伏,渔民把裤脚卷得老高,稳稳地站在竹排上,迎着扑面而来的浪花,挥舞着手中的竹篙 ,目光坚定地奋力向作业面驶去。我的心被震撼了,紧张得忘记了头晕,拼命地握紧双拳为他们加油。我深深感到这样的场面哪里能凭空想象出来。 不出海怎么能体会到海上作业的艰辛,更不可能去了解渔民在与风浪搏斗中形成的粗犷的性格、坚韧的意志和勇敢的精神。出海让我有了创作的底气 ,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和欲望。在随后的两个多月的创作过程中,学员除了各自整理素材,构思和写作外,班里举办了各种各样的讲座、故事会、 讨论会、辩论会……每天都是崭新的,每天都值得期待,我乐在其中。我心中常常惊叹:您怎么会有这么多办法?您怎么懂得这么多?我就像一块海 绵,贪婪地吸收着各种养份,用学到的知识编织心中的梦想。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二十多篇报告文学终于汇编成册。您给它起了个很有气势的名字: “东风满帆”。我们一堆学员捧着自己的作品爱不择手,有人甚至喜极而泣。您难得没有说话,只是欣慰地看着我们。回想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我多 想对您说:“陈老师,我们都是您的作品。”这年冬天,我们得到了江苏人民出版社有意出版《东风满帆》,需要赴南京修改定稿的消息。我参加了 修改小组,从如东去南京途经南通。到南通的第二天,恰逢我父亲从四川回南通探亲,同组学员陪我去南通港接我父亲。我父亲在四川工作,平时我 们见面的机会不多,当我看见父亲的身影出现在舷梯上时,我竟然忘形了。身边的陈云恺装着嫌弃的样子对我说:“多大的人了,见了父亲还又喊又 跳。”我才发现我失态了。您问我想不想陪父亲两天,我装作不在乎地说:“定稿要紧,等明年吧。” 当晚,我们就启程赴南京了,但您把这件事 放在了心上。在南京修改书稿的过程中,您巧妙地将我去解放日报社办事的时间安排在我父亲回程的时候,让我和父亲在上海相见,并从上海同乘一 轮沿江而上,我到南京下,父亲直达重庆。在相处一年多的日子里,我常常感受到您的关心,虽细小却打动人心。改稿的日子是单调的,不断地往返 于出版社和招待所之间。那段时间是艰辛的,一遍又一遍地修改考验着人的耐心。南京的冬天是寒冷的,冥思苦想半天下来,脚都冻得麻木了。我偷 偷地到锅炉房打来一盆开水,上面再扣上一个盆,双脚踩上去,一股暖流从脚心流向全身,灵感好像也随之而来。时间长了,囊中羞涩,餐桌上常常 只有骨头汤熬白菜。一天又一天,这稿子改到什么时候是个头?组内难免出现了焦躁的情绪。然而,每天晚饭后,您和我们出门散步,看着路边那排 法国梧桐迎着寒风,光秃秃的枝干依然傲然。听着您在前面依旧不紧不慢地跟我们谈天论地,您沉稳的声音抚平了我们心中的焦躁,我们始终跟着您 一步一步向前走。新年前,我们终于完成了书稿的修改工作。第二年暮春,“文革”以后江苏省第一部报告文学集——《东风满帆》正式出版。无垠 的海滩,辘辘的牛车,滔滔的海水,鼓满的风帆,孜孜不倦教导我的老师,情同手足帮助我的学友,通宵达旦的写作……构成了我对1971年的回 忆。何其有幸,我走向社会之初就遇到了您。在您的带领下,我在一个团队中认认真真、圆圆满满地完成了我人生中第一项工作。虽然,我以后没再 从事文学创作工作,但世间万事都是相通的,您教给我为人做事的道理和方法为我的人生奠定了基础,使我受益终生。如今,您虽然离开了我们,但 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永远活在我们无尽的思念中…… 徐陵 2025年4月22日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中学1966届高中毕业;1968年 10月至如东县古坝公社插队务农(其间,1971年于如东县文化馆参加文艺创作学习班);1972年上调回城后,进首钢矿山公司汽車大修厂当工人;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学习;1982年毕业后,进入首钢电子公司管理计算机室(后更名为首钢信息中心)工作,历任计算机软件程序员、主任工程师、主任等职,直至退休。联系电话:1365127532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