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蛋蛋姐 ![]() ![]() 不得不说,最好的整容,就是减肥。 这不,《人民日报》、《新华社》都发视频,呼吁大家一起控制体重了。 《人民日报》、《新华社》推荐的这个控制体重的方子,叫做“黄芽汤”,出自乾隆御医——黄元御的《四圣心源》。 这个方子,主打温脾阳、去湿气、控体重。 名医朱丹溪说:“瘦人多火,胖人多湿”,胖子体内有大量湿气。 你看《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就是典型的多湿体质,湿多了就胖。而孙悟空,就是多火体质,火多的人精瘦精瘦的。 为什么湿多的人会胖呢?因为人体百分之70以上的都是水,水越多,身子当然就越胖。 所以,我们必须把身体里多余的水减少,才能减轻体重。这就跟腊肉一样,鲜肉水多就重,腊肉水少就轻。 怎么才能把多余的水减少呢? 我们有两个方法:烘干和沥干。 烘干就是加热,把水蒸发掉。怎么加热?这就得补充阳气,阳气是热的,它能把身体里多余的水加热,形成汗水排出去,这叫做“阳化气”。 而沥干就是排尿,通过小便,把体内多余的湿气排出去。中医说,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就是说,想要祛湿,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利尿,如果不利尿就不能祛湿。 所以,抓住了温阳和利尿,就能祛湿,湿气少了,就能减重。 下面有请推荐的“黄芽汤”: 党参10克、干姜5克、茯苓5克、炙甘草5克。一块煮茶,当茶饮。 这里的黄芽,可不是黄豆芽,而是一个道家词语,指的是脾胃,从道家看,黄芽汤就是调理脾胃的一张方子,它是怎么调理脾胃的呢? 先看党参。黄元御《长沙药解》中说它:“走己土而助脾阳”,己土就是脾土,温助脾阳是党参的一个重要作用,脾阳足了,就能把脾胃中的水湿蒸发起来。 华佗的弟子吴普,把党参称作“黄参”,色黄入脾,与此方叫做“黄芽汤”也有密切关系。 干姜,与做菜的生姜不同。把鲜姜种在地里,会在它周边长出新姜,等到秋天一起挖出来,新长出的姜叫做生姜,而原来的母姜切片晒干就是干姜。 生姜走表,可以散寒治感冒,所以感冒了我们会煮点生姜喝,可以发汗解表。而干姜走里,它会进入脾胃,温暖你的脾胃。 所以黄元御《长沙药解》说干姜“温中燥湿、暖脾胃、回脾胃之阳”,简言之,就是补充脾胃阳气、热气。 党参配干姜,就是助阳的一对组合,阳气足了,就能从内到外,把多余的湿气蒸发出来,起到“烘干”作用。 下面是茯苓和炙甘草。 甘草,是治疗脾胃的一味名药,有生甘草和炙甘草的区别。生甘草是凉性的,可以泻火解毒。而炙甘草是温性的,可以温补脾土,治疗脾胃虚。 脾胃主运化水湿,一旦脾胃虚,水湿就容易停滞,所以用炙甘草补脾胃,减少水湿停留。黄元御《四圣心源》中说“十人之中,湿居八九而不止也”,所以他很喜欢用炙甘草祛湿气。 最后是茯苓。茯苓是生长在松树根下的一种菌类。松树是阳气很足的一种植物,即便到了冬天,松树也是很茂盛的,丝毫不惧严寒,所以有岁寒三友之美誉。 而茯苓生长在松根下,可以吸收松树的阳气,所以茯苓是具有温阳作用的祛湿药。 茯苓之所以能够祛湿,更关键的是它是淡味的。有人问啥是淡味?其实淡味就是黄土的味道,撒点黄土到碗里,尝一尝其味道,就是淡味。淡味,在中医里有“淡渗利湿”的作用,可以引导全身湿气从小便渗出去。 所以,茯苓之所以能祛湿,一方面它吸收了松树的阳气,可以温阳化湿。另一方面,它又是淡味的,可以淡渗利湿,从小便引出湿气。 以上就是黄芽汤的4味药,干姜、党参、炙甘草温助脾阳,起烘干作用;茯苓利湿,起沥干作用。大家一起,把湿气排出来。 |
|
来自: 新用户29497861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