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首道尽人生境界的禅诗,读懂便悟透人生

 尤里蒙提 2025-05-09 发布于山西
世人总说“人生实苦”,但禅诗却道“苦乐皆心造”。七首穿越千年的禅诗,写尽得失、孤独、成败、逆境中的百般滋味。若你读懂其中深意,便能照见烦恼的虚妄,在喧嚣红尘中修得一颗从容心。
内容图片
蜗牛角上争何事?
石火光中寄此身。
随贫随富且欢乐,
不开口笑是痴人。
——白居易《对酒》
白居易以“蜗牛角”讽喻世人争夺之渺小,用“石火光”暗指生命之短暂。诗中反问:蜗角之争、火光之隙的人生,何必执着于贫富得失?
北宋官员范仲淹晚年隐居苏州,散尽家财建义庄。旧友讥他“癫狂”,他却笑答:“少年争名如逐日,老来方知露易晞。”某日暴雨冲垮茅屋,他悠然坐于残垣饮酒,提笔写下:“蜗庐虽破能遮雨,且看浮云过远岑。”
禅语有云:“昨日之深渊,今日之浅谈。”富时锦衣玉食,贫时箪食瓢饮,皆是生活的馈赠。若终日计较得失,便如追逐水中月影,徒增疲惫。
内容图片
过去事已过去了,
未来不必预思量。
只今便道即今句,
梅子熟时栀子香。
——石屋清珙《山居诗》
禅师笔下,时间被切割成清晰的当下。梅子熟时的酸甜,栀子花开的芬芳,皆是此刻能握住的真实。
明代医家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时,因担忧书稿无法完成而夜夜难眠。某日入山采药,见樵夫哼着小调劈竹,便问:“不怕明日无柴可卖?”樵夫大笑:“今日有柴今日劈,明日无柴明日愁。”李时珍顿悟,此后扉页题写:“欲问长生药,且看眼前草。”
《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焦虑如同逆风行舟,越是用力,越难靠岸。
内容图片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柳宗元被贬永州时,于漫天风雪中独坐江畔。看似凄清的画面,实则是诗人与天地共呼吸的禅境。
作家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中写道:“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他独往亭中煮酒,遇金陵客同饮,别时却未问姓名。“知己何必曾相识?天地孤舟,皆是故人。”
禅门常言:“热闹中着一冷眼,冷落处存一热心。”独行时不怨,群居时不躁,方能在红尘中修得如如不动之心。
内容图片
庐山烟雨浙江潮,
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
庐山烟雨浙江潮。
——苏轼《观潮》
苏轼此诗道尽世人追逐幻象的荒诞。未见过庐山烟雨时心心念念,待亲临其境,方知山仍是山,水仍是水。
企业家褚时健75岁再创业种橙,媒体问他“是否想东山再起”,他摇头:“年轻时觉得登顶才算成功,如今只求橙花满山。”某日暴雨毁树,他反安慰工人:“根在土里,明春又发新芽。”
禅宗公案有言:“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人生三重境界,终归平淡。
内容图片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世人常因人际纠葛苦恼,高适的送别诗却道破真相:若心怀明月,何惧夜路无灯?
唐代刘禹锡被贬时,旧友避之不及。他却在陋室与樵夫对弈,写下“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收到故人绝交信,他回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二十三年后重返长安,诗篇仍在市井传唱。
禅语云:“缘聚则来,缘散则去。”恰如深谷幽兰,不为无人而不芳;亦如天上孤月,不因云遮而失辉。
内容图片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慧能《菩提偈》
六祖慧能的偈语惊醒追名逐利之人。世人总以为要不断“获得”才能圆满,却忘了最珍贵的“本心”从未丢失。
宋代米芾曾以官职换奇石,暴雨冲垮藏石阁后,他大笑:“石本天地生,何曾真属我?”晚年游历作画,题款写道:“满纸云烟,无非心象。”
《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名誉如同镜花水月,执着其中只会困住双脚。
内容图片
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
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
水澹澹兮生烟。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节选)
李白的奇幻诗境暗藏禅机:看似凶险的逆境,往往是破茧重生的契机。
明代汪直漂流荒岛时,发现《心经》石壁。七日诵经后,竟循海鸟踪迹找到航线。晚年他叹:“若无绝境,怎知沧海尽头另有天地?”
禅门有言:“枯木逢春。”枯竭处藏生机,绝境中自有转机。
内容图片
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七首禅诗如同七盏心灯,照见人生百态的本相。
读禅诗不在参透文字,而在照见己心。当你能在喧嚣中听见雪落,于得失间笑看云起,便是真正读懂了这些穿越千年的智慧。正如寒山子所言:“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