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事件起因及消费者投诉 2025年5月,有网友称其朋友在工商银行上海南翔支行购买的金条,熔炼后内部出现黑色杂质,由此怀疑掺入钨铱等金属。 针对银行称属于金店问题时,网友质证:金条外包装完整,编号与购买凭证一致,且全程有监控录像支持。 2.金条的技术疑点 此前,典当行曾曝出类似案例,假金条外层包金而内芯为钨合金。这次事件有人认为可能是“钨芯包金”,因钨的密度与黄金相近,普通称重等方法可能无法识别,需要进行专业光谱仪检测。 3.银行回应 某行南翔支行称:正在核查 暂无更多信息可披露,后续会通过官方渠道通报进展。 4.某行的历史争议 某行2012年曾被曝金条掺铱,当时回应称“传闻不实”。因而,此次事件被网友称是历史重演。 5.监管部门介入 金融监管已于5月6日启动调查,若属实或追究涉事方刑事责任。 6.不能不说的行业漏洞 一是检测问题:现行检测标准未跟上造假技术,普通消费者难以识别高端掺假。 二是回购门槛问题:银行要求“未拆封+原包装+签名”才可回购,这实际上是在变相增加维权难度。 三是生产链风险问题:部分黄金加工环节存在掺假可能,如何加强全流程追溯是个实际问题。 7.消费者维权难在哪里 首先是信息不对称,普通消费者缺乏贵金属知识,不仅难以分辨18K金与足金,更无法识破黄金掺假技术。 再者举证困难问题,消费者需保留完整包装、全程录像。如果要进行专业检测,需自费而且成本高昂。 第三是验证难度极大。想彻底查清金条的“底细”,需要经过破开黄金、高温煅烧、熔化压扁、化学制剂检测等一系列破坏性测试,这些,不仅消费者难以做到,一般的店铺也很难做到。 8.事件的社会影响与危机 很显然,这事会遭遇信任危机,会引发公众对银行金条质量的普遍质疑,可能会冲击金融体系信誉。 总的来说,这事是意外引发的事件。 如果消费者不意外地想熔化了换首饰,可能不会出现这个意外。 如果这次意外被证实的确掺假,那这样的金条有多少?消费者如何维护权益,银行等会怎么处理? 这是一连串的繁杂到让人头疼的问题。 若掺假属实,那么可以表明,事件的意外性背后可能并不意外,它暴露出贵金属在制作、监管、检测技术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多重短板。 事件结果具体如何,目前只能等待官方调查。 ![]() ![]() ![]() ![]() ![]() ![]() ![]() ![]() ![]() |
|
来自: lxqyizhong > 《舆情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