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当乡镇报道员的日子里

 淮阴语文 2025-05-09 发布于江苏

在当乡镇报道员的日子里

◎刘绪忠

近日,我收到了赴洋河新区参加泗阳县老报道员第二次聚会的邀请函。想到的都是些年逾“花甲”甚至年逾“古稀”,且阔别三四十年老同行,老朋友,内心非常激动。激动之余,不禁勾引起我对40年前担任乡镇报道员的深深回忆。

上世纪的1978年,我被当时的泗阳县葛集公社(后并入现来安街道)选聘为专职新闻报道员,距今已整整47年了。招聘时说是专职新闻报道员,其实就是一个打杂的,什么事都干。随领导人进村时要当“通信员”,为领导人写讲话稿要当“二秘书”,为县广播站和上级媒体写稿则由“专职”变成了“业余”。在当时的乡政府大院,就数报道员做事最多,待遇最低。我当时所在葛集公社情况更为特殊,靠近县城有个城郊大队书记是年近半百的女同志,又不会骑自行车,每次乡里开会,都要我用自行车去接,开完会再送回去。来回十多公里。那段日子才真叫苦啊,但报道员在乡里的政治待遇不低,尽管当时全县的新闻媒体只有县广播站一家,但乡镇报道员采写的稿件,通过广播喇叭传遍全县千家万户,因而有人戏称报道员为书记、乡长的“传声筒”或乡党委政府的“喉舌”。

我刚担任报道员时,改革开放才刚刚放出信号,社会上还延续那套空头政治遗风。每年午季和秋季都要出工作简报。午季的叫《四夏战报》,秋季叫《三秋快报》,两季至少也要忙上两个多月。从采访、写作到刻钢板、油印、发行几乎我一个人全程包揽。隔两天出一期小简报,每天除吃三顿饭以外,其余全是工作时间。好在那时年轻精力充沛,熬一两个通宵也没事。也正是那几年的摔打磨练,不仅为自己熟悉掌握各种文体,包括写作技巧打下了坚实基础,以致成为乡里小有名气的文化人。

   那年月,作为乡镇新闻报道员写稿,首要一条就是要紧跟形势,紧紧围绕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难免有时会写一些假大空的稿件,甚至还会写一些犯有错误的讲话稿。例如,有一次,为乡领导撰写在全县计划生育工作推进大会上的表态发言稿,结尾处的口号竟然是“大干七八九穷追猛打,决战四季度一扣不让!”把违反计划生育对象当坏人穷追猛打,现在想来显然是犯了大错的。

当然,乡镇报道员所采写的绝大部分稿件都是严格遵守新闻真实原则的。记得当时每年春天都要集中一段时间大积大造自然肥(农家肥)的。那时的口号是“向海陆空宣战”!即发动群众捋树叶、割青草、捞水草、清“三塘”(汪塘、猪粪塘、阴沟塘)、掏“五圈”(猪羊鸡鹅鸭圈),大积大造自然肥,公社还提出“亩施百担肥”的奋斗目标。有一次公社组织大队书记去宿迁县支口公社参观积造肥。当时宿迁县是淮阴地区“农业学大寨”样板,沿途有许多“学大寨、赶宿迁”的标语口号。

宿迁支口的积造肥现场确实不错,动作大,气势大,总体感觉很过瘾,但也发现个别绿肥塘,全是黄泥土堆起来的,给人一种好大喜功,搞花架子的感觉。回来后,我在写了新闻报道之后,还以此素材撰写了题为《参观的启示》小评论,教育干部群众不搞“花架子”,不要再做那“劳民伤财、自欺欺人”的事了。稿件发给当时的县广播站,很快被采用。

常言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乡镇报道员要写出质量过硬的稿件,必须具备一定的写作功力,因此,我常念道毛主席那句“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人最讲认真”的谆谆教导,做事认真,毫不马虎。比如我复写稿件,不仅楷体字写得好,而且笔力匀称。通常一式三份,连第三份上字体的笔锋都能看见。那时,淮阴人民广播电台的几位编辑,只要一看到我那清新镌秀的字体就不忍丢弃。

稿件写出来后,就得往外发。因为追求上稿,往往都是一稿多投。起初投稿时,只要在信封正面右上角注明“稿件”字样,那是免贴邮票的,直到九十年代才需贴邮票。因此,三天两头就得往邮局跑,而且一呆起码半小时。记得有一次,我在县城某邮局寄发稿件。当我把五份稿件分别装进信封,封好信口,贴上邮票, 转身将稿件投入邮箱。再回头,发现放在窗台上的工作皮包不见了。紧跟跑到门外,已不见毛贼的踪影,我很是懊恼。爱人知晓后便开导说:“别放在心上,今天他(她)偷着书(输)了,肯定不吉气。”一句话又把我说笑了。

1996年之前,我们淮阴(淮安)、宿迁两市为一家,就出版一份《淮海报》,后来改为《淮阴日报》,全市两百多个乡镇,加上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谁知道有多少人在写稿、投稿,真可谓“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说实在的,如果不是质量上乘稿件是很难上刊的。为了能上稿,有时不免去报社、电台送稿,一方面请编辑当面“指点”、就地修改。另一方面,与编辑交流交心,增进感情。为此,还不免带点农村土特产去。那时,经济贫困,去淮阴清江浦东风大街的报社送稿,着实不易。公交车坐不起,只能骑破旧笨拙的自行车去,来回就要满满一天,要是冬天还要摸黑。记得有一次,去淮阴日报社送稿。早上去时,艳阳高照。可下午回来,刚过丁集就遭遇雷阵雨。尽管浑身被淋得像“落汤鸡”似的,但内心还感到很欣慰,因为编辑拍板确定了我的一篇送审稿件。





作者简介:刘绪忠,江苏泗阳人,宿迁市作协会员,泗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故事类传承人。作品散见于《中国诗词》《扬子江诗刊》《楚韵》《楚苑》《宿迁日报》《宿迁晚报》《林中凤凰》《石榴》等报刊杂志或微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