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逸民(1816-1864)族谱名厚裕,号晓峰,又号禹州,小名小驷,桐城县会宫大张庄(今枞阳县会宫镇会宫村张家新屋)人,清朝秀才,因科举屡试不中,曾执教乡里,又因精于医术,后弃文从医,在会宫街开一“百草堂”中药铺并坐堂行医,擅长治眼疾,远近闻名。 清咸丰三年、太平天国癸好三年(1853年)五月,太平军攻克安庆,当时安庆是安徽省省会,省府的官吏们携带财宝向桐城、合肥方向逃窜,其中一部分人取道枞阳,途径会宫时,财宝被人所抢。后来太平军失利,撤离安庆,被抢的官吏们上报桐城知县,说是“皇纲国库”在会宫被反逆抢劫,要会宫地方百姓赔偿,并夸大了被抢财宝的数额,桐城知县照准。会宫一带百姓,每户按田亩、人头分摊金额,弄得大部分家庭倾家荡产,民众叫苦不迭,大多数人流亡在外。特别是会宫街道上的商户所摊数额巨大,家家户户几乎破产,大家眼睁睁地看着不服,于是推举张逸民出面辩解,官吏反坐其为“抢劫皇纲国库的首犯”。审讯时张逸民据理与知县抗争,知县理屈词穷,恼羞成怒,判决张逸民死刑,待秋后处决。 当年八月,太平军再次攻克桐城县的前夕,清官吏捆绑张逸民赴北门外刑场行刑时,恰好太平军来攻城,刽子手们惊慌逃窜,张逸民因而获救。太平军战士带张逸民见将领胡以晃(时封护天侯,第二年晋封为䂊王),张逸民因此参加太平军,任书理和军医工作,后转入英王陈玉成部下担任医官。 逸民对于医学深有研究,眼科尤为擅长。天王洪秀金,因劳于军国大事,很少睡眠,私生活又缺少节制,因此眼睛经常发炎,眼干、眼涩、眼痒、视力模糊,痛苦异常,下诏求医。英王推荐张逸民到天京为天王治疗眼疾。 逸民到天京后,根据天王的病情,他用羚羊角、麝香、人参、当归、珍珠等二十五味中草药熬煎配成内服和外用的汤药进行治疗,天王的病情很快得到好转,天王极为高兴,留他住在宫中。逸民为人忠勤,日夜伺候天王,深得天王的信任,感情日深。天王又在天王府附近赐给逸民一座府第,让他把家眷从老家接来天京居住。 逸民的二女儿秋芳,聪明伶俐,从小跟逸民学文化、学医术,十一二岁就能见处方抓药、熬煎汤药等,成为逸民的得力助手。太平天国甲寅四年、清咸丰四年(1854年)春,来天京时秋芳十六岁,已经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她面如桃花,端庄秀丽,虽然不能说宛若天仙,但也算得上小家碧玉了。 逸民为天王治眼疾,经常要用汤药冲洗天王的眼睛,逸民知道这项操作技术秋芳比他做得更好,启奏天王同意后,逸民进宮带着秋芳作为他的帮手,为天王治疗眼疾。秋芳心细手巧,每当她用汤药冲洗天王的眼睛后,天王感到特别舒服,日久生情,天王渐渐地喜欢上秋芳这个小姑娘了。 在征得逸民和家人同意后,太平天国甲寅四年、清咸丰四年(1854年)秋,天王直接册封秋芳为贤德妃。秋芳知书达理,温柔贤淑,深得天王的宠爱。 秋芳被册封为贤德妃后,天王以国丈礼待张逸民。太平天国在天京的达官贵人,到张逸民府上,有来祝贺的,有来问候的,也有来求医问药的,一时门前车水马龙,络绎不绝,门庭若市。逸民成为天王最亲近的亲信之一。 ![]() 张家新屋外景 张逸民到天京后,曾两次回会宫老家大张庄。第一次是回家搬家,秋芳被册封贤德妃后,又回来了一次。至今当地的一些老年人,根据上一代老年人的传说,仍津津乐道地描述着当年张逸民回家的场景:“小驷(逸民的小名)骑着高头大白马,前后有许多护卫人员,前呼后拥,非常气派,威风着呢。” 太平天国甲子十四年、清同治三年(1864年)六月,天王洪秀全逝世,同年七月天京失陷,张妃不知所终,一说在宫中跳到大火中烧死。张逸民同忠王李秀成护卫幼天王出京,不料在城郊落入敌手。曾国藩看了张逸民的自述,佩服他的道德文章,欣赏他擅长治疗眼疾的医术,亲自审问,意欲招降。但张逸民严词拒绝:“我堂堂洪天王的岳父,又是他的臣民,唯死而已,岂肯投降哉!”在忠王李秀成被害的第二天,张逸民亦惨遭杀害,终年四十九岁。因他是被酷刑铁梳子梳死,骨肉零碎,无法收尸,家人也不敢去收尸。若干年后,家乡人用张逸民的一顶帽子和一件衣服,在张家新屋小葫芦岗上建了一座衣冠墓,族谱上说“招魂入墓”。无碑(当年不准立碑),墓向西,至今仍依稀可见。 张逸民衣冠墓 大张庄,当年人丁兴旺,住着都是张逸民的近亲属,占地面积也很大,周围砌着围墙。解放初期有一个离张家新屋近半里路“墙根家”的小村庄,当年在大张庄的围墙里面,因为靠近围墙所以叫“墙根家”。当年的大张庄和隔冲相望的大方庄,是会宫附近有名的两个大村庄。 张逸民被害后,清政府地方官吏们来到大张庄,寻找张逸民的近亲属,这些近亲属早已吓得逃亡在外,整个村庄空无一人。官吏们一把大火把大张庄烧成一片焦土,整个村庄被夷为平地。 过了十几年,到了光绪年间,清政府的政权已摇摇欲坠,流亡在外张逸民的一些近亲属留恋故土,开始有个别胆大的,在老宅基上建房,看看无人过问,流亡在外的人陆续回来建房,逐渐又形成了一个村庄,但规模比原来的大张庄要小得多。为了和原来的大张庄划清界限,将新建的村庄叫张家新屋,至今有一百五六十年的历史。 作者附注: 一、参考文献: 1.《枞阳县誌》中《张逸民传》;2 .《拔茅山张氏族谱》。 二、我的同学张德珩同志和他的侄女张岭梅女士,为本文提供了许多宝贵资料,在此表示感谢! 三、张德珩同志的曾祖父厚言公和逸民公(族谱名厚裕)为同胞兄弟,他们兄弟七人,逸民公排行老四,厚言公为老小。 四、张德珩同志的父亲张雨青老先生,解放前长期担任拔茅山张氏家族的族长和敦化小学校长,解放初期在会宫街开“冶春堂”中药店,人称“雨爹爹”,为张氏家族和地方上做了不少善事和好事,在当地有很高的声望。解放后张雨青老先生担任枞阳县政协委员,一九六零年左右,枞阳县政府有关部门请他写一份《张逸民情况介绍》,《枞阳县誌》中《张逸民传》,可能参考了张雨清老先生所写的材料。 五、拔茅山张氏家族,人才辈出。张斌,中将,副参谋长;张海鹏,安徽师范大学校长,著名的明清史研究专家,教育专家;张德珩的胞弟张德璠,大校,正师级部队干部。 六、我的外甥方宏斌,在会宫镇开水暖设备店,由于诚信经营,生意很好。他利用下乡给人家装热水器的机会,到张家新屋为本文拍了配图,并访问了当地的几位老年人,得到了许多宝贵资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来源:文乡枞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