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云变幻的晚清历史长河中,1908 年无疑是一个关键转折点。这一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在短短两天内相继离世,大清王朝的命运被改写。而慈禧太后在病榻之上敲定的皇位继承人 —— 年仅2 岁的溥仪,就此被推上历史舞台。这一立嗣决策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又有着哪些复杂的权力博弈和政治考量? 河鱼腹疾,临终布局 1908 年入秋,73 岁的慈禧太后染上了河鱼腹疾,也就是腹泻之症。在那个医疗条件有限的时代,对年逾古稀的慈禧而言,这病症无疑是致命的。“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即便贵为帝王,也难以躲过病魔的侵袭。随着病情日益加重,慈禧心知自己时日无多,必须尽快安排身后之事。 ![]() 图:谥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画像 时任军机大臣张之洞敏锐地察觉到局势紧迫,密奏慈禧太后及早敲定皇位继承人。慈禧采纳了这一建议,并迅速展开布局。她先命领班军机大臣奕劻出京勘察陵墓修筑工事。这一安排看似寻常,实则暗藏玄机。同为宗室的奕劻在朝中势力庞大,慈禧担心册立溥仪一事会遭到他的阻挠,所以借勘察陵工之名,将其调离京城,以排除潜在的干扰因素。 幼主临国,国家非福 支走奕劻后,慈禧太后密召军机大臣张之洞和世续入宫商议立嗣之事。当时,光绪皇帝并无子嗣。慈禧打算立年幼的溥仪为同治皇帝(光绪前任)的嗣子,这样一来,按照清朝的宗法制度,溥仪在光绪之后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继承皇位。而溥仪的父亲载沣,也将凭借这层关系,成为实际的掌权者。 ![]() 图:养心殿东暖阁垂帘听政处![]() 图:载沣与溥仪(右立)、溥杰 继承同治,兼祧光绪 紧接着,张之洞又提出了一个更为敏感的问题:“光绪皇帝继位三十多年,不能没有后嗣。古代有兼祧之制,一个男孩可以兼做两房或两家的继承人,现在似乎可以仿照实行。” 张之洞这番话,暗示溥仪可以同时兼做同治、光绪的后嗣。当时,光绪皇帝虽被囚禁在瀛台,但身体并无大碍。慈禧听后沉默良久。她明白这一举措涉及到复杂的宗法关系和政治利益,但考虑到局势的复杂性和张之洞建议的合理性,她最终缓缓说道:“凡事不必拘泥于古,这事就姑且听你的吧,可以立即拟旨了。” 至此,皇位继承人之事终于敲定。慈禧太后发电报召奕劻回京,告知他立嗣结果。奕劻深知慈禧太后的权威,不敢有丝毫异议,只能磕头称好。1908 年11月初,朝廷颁布诏书,昭告天下溥仪继承同治、兼祧光绪。而同为在京军机大臣的袁世凯,却被排除在这场密谋之外,成了最后一个知道立嗣之事的军机大臣。袁世凯何等精明,他立刻意识到自己失势,为在载沣当政后能够全身而退,开始伪装患有足疾。 ![]() 图:袁世凯 就在这一系列权力交接的安排刚刚完成不久,慈禧太后便撒手人寰,巧的是光绪皇帝竟然先慈禧一日驾崩。光绪之死也成了历史上的一大谜案。 慈禧太后立嗣这一事件,看似只是简单的皇位传承,实则是晚清政治权力的一次重大洗牌。在这一过程中,慈禧太后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遗产和身后利益,不顾国家的实际情况,坚持立幼主溥仪为帝,使得晚清政权在风雨飘摇中再次陷入动荡,加速了大清王朝的衰落和灭亡,成为了中国近代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 这深刻地揭示了晚清政治的腐朽与黑暗,统治者为了权力不择手段,全然不顾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将国家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这一事件也让我们看到,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一个错误的决策可能带来难以挽回的后果,值得后人深刻反思。 审核/校对:三水工门虫 |
|
来自: 激扬文字 > 《晚清:同治/光绪/宣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