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察 · 感悟 · 记录

 蓝小烈 2025-05-09 发布于云南

夏日晴空

HAPPY SUMMER

更无柳絮因风起,

惟有葵花向日倾。

这篇文章是木又言第200篇原创文章,按平均一篇1500-2000字算,总共也写了30-40万字了,跟日更的大号们没得比,但是作为周更的个人号,也算是有了一定的积累,再感叹一下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吧。

今天,在这个节点上,总结分享一下心得呗。

观察

观察是一件有趣的事。

比如投资和财富管理的观察,直观的观察对象是市场,是大数据,是大盘,是万得等等。这些数据和线形图的背后是经济的规律,是市场的变化,是多方的博弈,再底层就是人性的复杂。

心理方面的观察则可以从认知、情绪、行为、社会文化这些基本维度开启,当然,从社会新闻、电影、热播剧集等入手更接地气。这也是本号经常写剧评的原因,也是希望通过搭建一个无障碍桥梁去联通、去共情,与大家分享一些心理和社会现象。

总之,我们每天睁开眼睛就在观察这个世界,它好像瞬息万变又似乎一成不变。是真的很有趣。

“不是风动,不是帆动,仁者心动。”观察看到的是客观事实,但是怎么解读似乎就是一件主观的事情了。

在观察过后,我们就有了感受,就要去感悟。

感悟

学习、考证、工作,多年的“标准化”成长经历积累了我们的标准化应对能力,也滋生了迷茫,尤其是感受性这个东西,不能说倒退,但似乎是在庸常的生活中被阻抑了。

202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一位复旦大学心理学硕士小姐姐。和她聊了聊兴趣和感受,小姐姐建议先入个门,推荐参加中科院的基础培训学习,课程是学科一缆,考试很容易,作为一个开端,够了。

也正是这个开端,让我结识了经验丰富的师傅和有趣的师兄弟姐妹们。

21年底到23年初的一年多里,每个周六全天的all in,系统学习了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格式塔疗法。在师傅接地气又灵动的教学中,在一次次的模拟练习里,逐步从语塞到学会用咨询师的思维对话。

当然,还有技术课程,那就是周五晚上加两个休息日的all in了。在催眠课上体验认知以外一直持有怀疑的世界;在短焦课上找“光点”,再“入局”体验意想不到的情绪爆发;在投射治疗课上学会接纳、直面、整合;在沙盘课上“拼出”高度潜意识“进化史”,撇开理性标签。

在这个过程里,最大的收获是感受性的笼头似乎再次被打开,这是一个很奇妙的体验,是生命被多维度拉伸的体验。

是的,在理论上精细化也好,在实证方向上迸发蓄力也罢,学习会一直继续。

而当下,所有的感悟都令人欣喜。

记录

有人问作家李娟:“你的写作之路怎么开始的?关键节点是什么?”

李娟说:“没有关键节点。小学三年级开始投稿。一直写一直写一直写,然后就写成这样。”

当然,我们大部分人终其一生写作,都达不到李娟的成就。甚至,我们都不一定是在写作,可能只是在记录。然而,记录本身就是一种“生活过的证明”。它可以让我们在时间中锚钉自我,构建自我叙事,甚至构建第二人生叙事。

同时,写作和记录也是情感的容器和情绪的解码器,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真实地体验到了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同时也在创造着意义。

“我写故我在”。

说到这里,又不得不提一下AI写作冲击人类写作的这个话题。

好的,我去问了一下DeepSeek,老兄回复我:“AI本质是概率模型,其创作基于数据中的统计规律,无法真正理解“死亡”、“爱情”等概念。它写失恋诗歌时,只是在重组人类写过的悲伤比喻,而非体验心痛。即使某天AI写出比《红楼梦》更复杂的作品,我们依然会追问:没有肉身疼痛、没有死亡焦虑的创作,能否称为真正的艺术?”

它甚至说:“AI即使学习所有人类文献,仍像隔着玻璃观察世界。”

啧啧啧,这高情商回答,要不怎么全网都说DeepSeek是通达人性的小可爱呢?

所以,笃定地记录和写作吧,把观察和感悟写下来,虽然也会懒,也会累,也会烦,但总的来说还是得劲儿。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山不让尘,川不辞盈。

生活本身就是意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