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生活中,有些女人付出全部,却换不来理解;拼命牺牲,却得不到珍惜。 越操心,孩子越叛逆;越妥协,婚姻越失衡。 归根结底,是错把“母亲”当成了人生的全部,把“妻子”活成了唯一的角色。 殊不知,这世上,没有谁能真正替你承担风雨。 唯有先成为自己,才是最终的依靠。 你只是孩子的母亲,不是他世界的唯一圆心 心理学家李雪说: “父母控制欲的手伸向哪里,孩子一生都将在哪里体会到痛苦。” 很多母亲将自己的一生都倾注在孩子身上,也希望孩子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孩子小的时候,她们会事无巨细地照顾,衣食住行都要亲自安排,还给孩子规划好了未来的道路。 很快,孩子长大,想要独立生活,追求自己的梦想。 这时,母亲却无法接受,总是以“为你好”为名,干涉孩子的人生选择。 她们不愿放手,总是担心孩子过得不好,试图掌控孩子的一切。 这时她们才发现,自己的付出并没有换来孩子的感激,反而让孩子感到窒息。 心理学家弗洛姆说: “母亲的功能是应该使孩子和自己分离,并且促进这种分离。” 身为母亲,最大的忌讳就是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 你的过度付出、过度干涉,只会成为枷锁,困住自己,也伤害了孩子,两败俱伤。 学会放手,降低依赖,别把孩子当成你世界的唯一圆心。 作家毕淑敏就是这样一位母亲。 毕淑敏从不强求女儿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而是尊重女儿的选择,支持女儿追求自己的梦想。 女儿想去北极看极光,她二话不说就支持女儿去,还鼓励女儿去体验不一样的人生。 女儿想尝试新的工作,她也不会阻拦,而是鼓励女儿去尝试,去探索自己的兴趣。 这份尊重与放手,让她的女儿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样子,成为了一个独立、自信、快乐的人。 正如纪伯伦在《先知》中写道: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临,却不是从你而来。他们与你同在,却不属于你。” 身为人母,只管做好引路人。 不替孩子决定方向,但永远在背后默默支持。 因为,最好的母爱,是适时放手;家的港湾,是孩子远航的起点。 你只是丈夫的战友,不是谁的附属品 后台收到一位读者的私信: 她会给丈夫安排各种生活细节。 比如: 让丈夫每天穿什么衣服,以便更有精神; 把丈夫的工资卡收起来,以便更好地理财; 把丈夫的社交圈子过滤一遍,以便防止他学坏; …… 打着为家庭好的名义,事无巨细地安排着丈夫的生活。 长时间下来,丈夫感到窒息,最终选择了离婚。 作家三毛说得好: “婚姻的真谛,不是占有,而是成全。” 婚姻的本质,不是控制与索取,而是彼此尊重与支持。 你可以为家庭付出,但不能把丈夫当成你的附属品来控制。 否则,就是一场双输的结局。 有这样一个心理学实验,读来发人深省: 心理学家将两只小猴子分别关在笼子里,一只笼子里放满了食物,另一只笼子里什么都没有。 结果,放满食物的猴子变得越来越懒惰,最终失去了生存能力; 而另一只猴子则为了生存,不断学习新的技能,最终变得更加强大。 这就叫做:过度保护,适得其反。 强行控制一个人,只会扼杀他的独立性与创造力,从而导致他失去自我。 只有用平等的视角,去尊重和信任,才能让彼此在婚姻中共同成长。 恰如茨威格说: “婚姻的伟大之处在于,两个人能够共同创造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 朝夕相处的夫妻,定然会有摩擦与矛盾。 能与彼此的差异和谐共处,才是家庭幸福的基石。 好的婚姻不是控制对方,而是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学会放手你的另一半,在一张一弛之间,自会滋养爱的力量。 这个世界,最爱你的应是你自己 情感专家苏芩曾说: “不慌不忙,不忧不惧,朝着自己内心的安宁前行,是一种对自我极致的疼惜。” 曾经的你,是否总在慌乱中迎合他人的节奏,满心期盼能融入他人的世界? 又是否困在他人设定的框架里,战战兢兢地扮演着别人期待的角色? 过去的无数时光里,我们都在担忧这个、害怕那个,唯独忽略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到最后不仅没换来他人的真心相待,自己反倒落得疲惫不堪、满心苦涩。 很欣赏诗人汪国真的一句话: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我。” 你的人生不应该是这样沉重、焦虑、迷茫以及让人沮丧的。 你的人生应该充满阳光和活力、自信和力量、自由和精彩的。 而改变这一切的根本,就是你要学会为自己而活。 不要因他人的质疑摒弃自己的坚持,也不要为他人的目光放弃自己的追求。 你要去看让你心动的风景,去做让你无悔的选择,去拥抱不论远近的幸福。 心中藏着星辰大海,日子过得精彩纷呈。 好好爱自己,才是每个女人一辈子的大事。 记得一位哲人说过:关系颠倒了,就会使人痛苦不堪。 先把关系理顺了,幸福也就水到渠成了。 无论什么时候,都别把关系搞反了。 永远记住:自我成长比取悦他人重要,永远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小事不纠结大事不依赖。 点个“👍+❤”,与姐妹们共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