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镇楼,纸张的纹路纤毫毕现。想要全卷超高清原图的书友,可以去文末获取。 推荐两本复制品,一本原大长卷,一本经折装,喜欢的书友可以看看。 《德言》出土时一共分八卷,其中的三卷被法国的伯希和带走,一卷被英国斯坦因带走,剩下的四卷收藏在国家图书馆。今天分享的这一卷就是被伯希和带走的三卷中的一卷,图片大小限制,无法发超高清原图,文末也有超高清局部大图,想看的书友往后翻翻。关于敦煌藏经洞的发现,要追溯到1900年,当时道士王圆箓在清理莫高窟第16窟甬道积沙时,发现了敦煌藏经洞。洞里的收藏数量十分惊人,公元4至11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数量多达五万余件,内容涵盖了宗教、历史、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堪称“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古代学术的海洋”。然而,在那个国家贫弱、动荡不安的年代,这些珍贵的文物并没有得到妥善的保护。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听闻敦煌藏经洞的消息后,凭借着对汉文化的精通,从王道士手中挑选出了大量珍贵的文献,并用极低的价格将这些文献收购并带到了法国,其中就包括今天发的这幅敦煌小楷《德言》。《德言》,又名《刘子》《刘子新论》,其内容博大精深,涵盖了哲学、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领域,堪称一部古代的“百科全书”。这部著作成书于南北朝时期,作者刘昼,字孔昭,渤海阜城人,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刘昼一生坎坷,虽胸怀大志,却未能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但他凭借着自己的才学和对世间万物的深刻洞察,写下了这部《德言》,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敦煌小楷《德言》不仅内容丰富,其书法艺术更是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堪称小楷书法的典范之作。此卷纵28厘米、横568厘米,共计3000余字,字径大小约1.5厘米。其用笔精妙绝伦,起笔时,或尖锋入纸,轻盈灵动;或逆锋而行,沉稳有力。行笔过程中,中锋为主,运笔不断绞转、衄挫,力道沉着凝重,使得笔画内层筋骨洞达,质感深厚。收笔时,顿压回弹,干净利落,给人以干脆果断之感。敦煌文物流失海外,是一段让每个中国人都痛心疾首的历史。除了《德言》,还有大量的敦煌文物被掠夺至世界各地。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47个国家、218家博物馆中,中国文物数量达167万件,而流散在海外民间的中国文物数量更是馆藏的10倍之多,这其中,敦煌文物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这些文物的流失,不仅是中国文化遗产的巨大损失,更是全人类文明的重大遗憾。多年来,中国政府和人民一直致力于流失文物的追索返还工作。通过外交谈判、执法合作、司法诉讼等多种方式,成功促成了多批次流失文物的回归。从2014年青铜器皿天全方罍器身回家,到2018年西周青铜虎鎣抵乡,再到2020年流失整整160年的马首铜像正式归藏圆明园……这些文物的回归,见证了中华民族从屈辱颠沛到富强兴盛的历史脚步,也让我们看到了文物回家的希望。文物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维系着民族精神。敦煌小楷《德言》虽然远在法国,但它所蕴含的中华文化却永远不会褪色。我们要铭记历史,珍视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文化瑰宝,积极推动文物回归。同时,更要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让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让我们共同期待,有一天,敦煌小楷《德言》以及所有流失海外的文物都能回到祖国的怀抱,续写它们与中华民族的千年情缘。注: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核实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