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ello,我是Lotus 手握黄金,不如拥抱黄金时代 ● 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幽暗展厅里,一个男孩踮起脚尖,目光穿过人群缝隙,死死盯着墙上的画。 画中人的金边披风泛着微光,眼角的皱纹藏着四百年的叹息。男孩的母亲轻声念出画框下的名字:“伦勃朗”。 四十年后,这个名叫托马斯·卡普兰的男人,拥有了世界上最多的伦勃朗私人收藏。当别人忙着用保险箱锁住名画时,他正把那些天价画布塞进集装箱,送它们环球旅行。 ![]() ![]() 托马斯·卡普兰 有人说他是“艺术界的驯兽师”——既能在华尔街嗅到金银矿脉,又敢让价值5亿美金的画作裸奔全球。 而他是这样回答的: 「别问我花了多少钱,该问这些画让我赚了多少故事。」 01 从黄金到黄金时代 1968年纽约曼哈顿的某个潮湿清晨,六岁的卡普兰攥着母亲的手腕,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17世纪展厅上演着"人体陀螺"——这个犹太裔男孩像被施了定身咒般钉在伦勃朗《亚里士多德与荷马半身像》前,油彩里哲人抚触大理石的手掌仿佛要穿透画布。 "妈妈,他把光吃掉了",小卡普兰指着画中明暗交界线呢喃。 ![]() 亚里士多德与荷马半身像,伦勃朗,1653,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在这幅想象的亚里士多德肖像画中,这位古希腊哲学家将自己的手放在荷马半身像上,陷入沉思;荷马是前一个时代的伟大诗人。从亚里士多德的金链上垂下一个圆形浮雕,其上刻有亚历山大大帝,亚里士多德曾担任他的老师。一般的观点认为,亚里士多德正在思考世俗成就的价值,而不是精神价值。亚里士多德眉宇间浮现的阴影表明他在沉思,他触摸的物体则代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世界。这幅画是为西西里收藏家安东尼奥·鲁弗所画的,同时也是伦勃朗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从那天以后,逛博物馆变成了这个小男孩日程的一部分,甚至比吃午饭还要准时,全然不知三十年后自己会成为"吞光者"的全球最大私人藏家。 八岁时,卡普兰曾请求家人带他去阿姆斯特丹,而这仅仅是因为伦勃朗曾经住在那里——对艺术大师的痴迷让这个年幼的孩童从小便有了区别于同龄人的看待世界的方式。 ![]() 伦勃朗故居博物馆(阿姆斯特丹) ![]() 伦勃朗广场(阿姆斯特丹) 犹太实业家族出身的他,天生就拥有着来自祖辈的出色商业头脑。血液里流淌的经商本能造就了他独特的认知模式:十二岁那年赚到第一桶金,转身就买了本《荷兰黄金时代绘画解析》,理由竟是"黄金这个词听起来很值钱"。 牛津大学历史系的拱门下,二十岁的卡普兰已经显露出收藏家的"病症"。他总揣着放大镜在博德利图书馆翻找17世纪荷兰贸易档案,同学戏称他是"带着怀表的梵高"。 ![]() 穿着东方服饰的伦勃朗肖像,艾萨克·德·朱德维尔,1631-1633,莱顿收藏 卡普兰的学术生涯始于瑞士的雪山与钟表之间,却在牛津古老的石墙内找到了真正的归宿。 博德利图书馆泛黄的档案堆里,他逐渐将目光锁定在19世纪马来半岛的硝烟中——被殖民者忽视的棕榈油与锡矿贸易账簿,意外地成为了他解开平叛事件密码的钥匙。 ![]() 触觉,伦勃朗,1624-1625,莱顿收藏 ![]() 听觉,伦勃朗,1624-1625,莱顿收藏 该寓言系列共五副,展示了伦勃朗在莱顿时期的大胆表现力,《视觉》目前收藏于荷兰莱顿德莱哈肯尔博物馆,而《味觉》目前仍下落不明。 那些勃鲁盖尔笔下的市集场景里,商贩叫卖的胡椒与绸缎,恰似他论文里影响战局的战略物资,在油彩与史料间形成了奇妙的互文。 历史系三个学位的积累,最终都沉淀为他凝视弗拉芒画派时,眼中那抹独特的洞察力。 ![]() 塞缪尔·安普辛的肖像,弗兰斯·哈尔斯,1630,莱顿收藏 尽管对艺术抱有极大的热情,此时的卡普兰也从未想过成为一名收藏家,用商人的思维模式来看,那时的卡普兰满脑子只有他的生意。 年轻人总是渴望靠自己的双手打下一片天,证明自己的价值,卡普兰也不例外。 ![]() Petronella Buys的肖像,伦勃朗,1635,莱顿收藏 1993年的华尔街刮起互联网飓风时,卡普兰却像逆流而上的鲑鱼,带着地质学家的榔头扎进贵金属矿业。 当硅谷新贵们沉迷于虚拟世界的比特洪流,他却用手里的原始资本创建了阿皮克斯银矿有限公司,从日益改善的金属基本面供需关系上获利。 这个总爱引用《威尼斯商人》里夏洛克台词"闪亮的东西不都是金子"的冒险家,十年间竟真的在圣·克里斯特博矿里炼出了真金白银。 ![]() 狄多之死,费迪南德·波尔,1668-1669,莱顿收藏 虽然足够热爱伦勃朗的画作,但是在41岁之前的生涯里,他从未想过可以真的拥有伦勃朗的作品,直到2003年托马斯在杜布罗夫尼克的海边与艺术史学家诺曼·罗森塔尔爵士的一次闲谈。 “收藏老大师作品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 “什么?不,请再多跟我说说。” 罗森塔尔语气中的沮丧显而易见,却唤起卡普兰内心深处从未熄灭的火焰,于是他们彻夜畅谈,这次的交谈就像一个注定的命运转折点。 ![]() 一位大胡子老人的半身像,伦勃朗,1633,莱顿收藏 ![]() 一位年轻大胡子男子的半身像,伦勃朗,1656-1658,莱顿收藏 卡普兰惊讶的发现,17世纪荷兰商人把艺术投资玩得比期货还溜,正如维米尔生前穷困潦倒却留给后世最昂贵的视觉遗产——黄金时代,是比黄金更宝贵、更刺激更让他热血沸腾的东西。 更让他惊讶地是,他从小喜欢的艺术画作,尤其是大名鼎鼎的伦勃朗流派的作品,在市面上仍有购买渠道。 卡普兰的第一幅荷兰收藏并非来自伦勃朗,他与妻子共同收购的第一件珍藏来自另一位以小型、高度抛光画作而闻名的荷兰黄金时代画家格里特·道,也是伦勃朗的学生。 ![]() Dirck van Beresteyn的肖像,格里特·道,1652,莱顿收藏 这幅珐琅质感的微型肖像名为《Dirck van Beresteyn的肖像》记录了德尔夫特望族子弟迪尔克·范·贝雷斯泰因的青春容颜。 作为道少数可考订身份的肖像作品,画中人着1650年代流行的双排扣黑丝绒外套,波浪金发垂落肩头,蓝绿幕布衬托其明亮眼眸。作为道少数可考订身份的肖像作品,学者推测其创作时间接近1647年,但服饰细节显示可能稍晚。 也是这幅画开始,卡普兰正式开启了属于他的'艺术黄金时代’。 Gold is money, art is legacy (黄金是货币,艺术即传承) 02 莱顿收藏 2003年的纽约秋拍会上,一件巴掌大小的伦勃朗素描《静卧的幼狮》以匿名方式成交。 当拍卖槌落下的那一刻,全球最大的荷兰黄金时代私人收藏计划正式启动——托马斯·卡普兰与妻子达芙妮将这座移动的“莱顿收藏”命名为伦勃朗的故乡,这既是对艺术家的致敬,也是对荷兰黄金时代艺术生态的还原。 ![]() 静卧的幼狮,伦勃朗,1638-1642,莱顿收藏 此时的卡普兰已实现财务自由:他创立的贵金属投资公司掌控着北美半数银矿资源,对资源市场的周期性规律了如指掌。 但当他发现艺术市场竟存在类似规律时,历史学家的敏感神经被触动了——诺曼·罗森塔尔爵士的提醒让他意识到,荷兰黄金时代的杰作仍有三分之一散落民间。 这就像发现未被开发的贵金属矿脉,卡普兰立刻启动“艺术勘探”模式。 ![]() 双眼被阴影遮挡的自画像,伦勃朗,1634,莱顿收藏 最初五年,卡普兰夫妇以每周一幅的节奏购入作品,其收藏速度之快令艺术界侧目。他们避开了毕加索等现代艺术家的热潮,专注挖掘荷兰黄金时代的“遗珠”。 ![]() 一位老人的肖像(可能是拉比),伦勃朗,1645,莱顿收藏 ![]() 少女的头像,伦勃朗,1645,莱顿收藏 与大多数藏家追逐名家代表作不同,他们更关注艺术史的“基因链”:从伦勃朗的启蒙老师彼得·拉斯特曼,到其同窗扬·利文斯,再到格里特·道和卡雷尔·法布里蒂乌斯,这些构成伦勃朗艺术生态的关键人物,都在莱顿收藏中形成完整谱系。 ![]() 披着斗篷和头巾的男孩(普法尔茨鲁珀特王子的肖像),扬·利文斯,1631,莱顿收藏 ![]() 拿着向日葵的年轻女子,巴塞洛缪斯·范·德·赫尔斯特,1670,莱顿收藏 ![]() 撒拉带领夏甲归向亚伯拉罕,卡斯帕·内切尔,1673,莱顿收藏 2004年,卡普兰购入格里特·道的又一佳作《削鹅毛笔的学者》。 画面中老学究的银发被描绘得根根分明,连羽毛笔尖的纤维都清晰可见,这种被称为“精细绘画”(fijnschilders)的极致技法,正是伦勃朗早期工作室的重要遗产。 ![]() 削鹅毛笔的学者,格里特·道,1632-1635,莱顿收藏 ![]() 鲱鱼卖家和男孩,格里特·道,1644,莱顿收藏 维米尔的《坐在维金纳琴旁的少女》堪称莱顿收藏的里程碑。 这幅小尺寸油画,却能在无数大展中抢夺观众的目光,毕竟它是全球唯一由私人珍藏的维米尔真迹,就在上月,艺术史学家们推断该作极有可能是维米尔的绝笔,珍贵程度陡增。 ![]() 坐在维金纳琴旁的少女,维米尔,1670-1675,莱顿收藏 伦勃朗的11幅油画构成了收藏核心。1635年的《智慧女神密涅瓦在书房》尤为特殊:画中女神手持书卷,金线刺绣的裙摆在烛光下泛起流动的光泽,这种对光线与材质的处理技法。 四百年前的丝绒褶皱至今仍能反射真实光线,少女脸庞的柔光处理甚至启发了现代摄影中的伦勃朗布光法。 ![]() 智慧女神密涅瓦在书房,伦勃朗,1635,莱顿收藏 《昏迷中的病人》——炭黑色背景中病人的苍白面容如同浮出黑暗的浮雕,与烛光阴影互动。 ![]() 嗅觉(昏迷中的病人),伦勃朗,1624-1625,莱顿收藏 这种系统性收藏揭开了荷兰黄金时代的完整图景:当伦勃朗在阿姆斯特丹用《夜巡》打破团体肖像的僵化程式时,代尔夫特的维米尔正用暗箱技术捕捉窗边少女的晨光,哈勒姆的哈尔斯以即兴笔触记录市井百态。 ![]() 西庇阿的节制,彼得·科德,1630-1635,莱顿收藏 ![]() 一位演奏锁弦琴的年轻女子,格里特·道,1665,莱顿收藏 支撑这个庞大体系的,是卡普兰夫妇独特的“考古式”收藏理念:他们像拼凑文明碎片般梳理艺术史线索。 弗兰斯·哈尔斯捕捉到商人转瞬即逝的狡黠微笑;扬·斯丁用倾斜的酒瓶和凌乱的扑克牌暗示道德讽喻;加布里埃尔·梅曲通过窗边光影的微妙渐变,将日常瞬间升华为永恒。 ![]() 购买野兔的女人,加布里埃尔·梅曲,1654-1655,莱顿收藏 荷兰黄金时代的艺术密码不仅藏在名家大作里,更渗透在市民生活的切片中。 03 藏不如传 2009年巴黎德鲁奥拍卖行的竞价槌落下时,卡普兰夫妇以130万欧元拍下费尔迪南德·波尔的《瑞贝卡和伊莉莎在井边》。 这场交易的戏剧性在于,他们的竞争对手正是卢浮宫。 他立即致电时任馆长亨利·卢瓦雷特:“如果这件作品对贵馆如此重要,请允许我长期出借。” 此后十年间,这幅描绘圣经场景的油画成为卢浮宫荷兰厅的固定展品,直至2019年被卡普兰正式捐赠——这是卢浮宫建馆226年来首次接受美国公民捐赠的荷兰黄金时代画作,也是卡普兰“共享收藏”理念的缩影。 ![]() 瑞贝卡和伊莉莎在井边,费尔迪南德·波尔, 1645-1646,莱顿收藏(展于卢浮宫) 莱顿收藏的借展模式颠覆了传统私人收藏的封闭性。 自2003年起,卡普兰夫妇匿名向全球40余家博物馆出借藏品达170余次,包括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盖蒂中心、波士顿美术馆等顶级机构。 ![]() 一位年轻女子的肖像,伦勃朗,1633,莱顿收藏 ![]() 安东尼·库帕尔的肖像,伦勃朗,1635,莱顿收藏 2004年,他们将扬·利文斯的《自画像》借展盖蒂博物馆时,偶遇一名与同伴走散的小女孩在画前驻足良久。 ![]() 自画像,扬·利文斯,1629-1630,莱顿收藏 那一瞬间,卡普兰突然想起自己八岁那年在大都会博物馆的场景——那个在伦勃朗画前不可自拔的男孩,如今正把全世界的艺术爱好者推向大师真迹的磁场中心。 或许正是这种对艺术的执着和对传承的理解,促使他建立“匿名借阅图库”,将250件藏品向全球40余家博物馆开放。 ![]() 穿着金色镶边斗篷的年轻女孩,伦勃朗,1632,莱顿收藏 ![]() 一位戴白帽的老妇人,伦勃朗,1640,莱顿收藏 不同于传统藏家将珍品深锁金库,他要求所有合作方不得标注藏品来源,只注明“私人收藏”字样。 2017年1月,莱顿收藏线上目录的启用标志着私人收藏数字化革命的里程碑。 “我们家里没有一幅自己的收藏。它们都在博物馆。” ![]() Esther and Ahasuerus,戈尔齐乌斯·格尔多普,1612,莱顿收藏 ![]() 戴安娜在狩猎后沉睡,卡雷尔·德·穆尔,1698,莱顿收藏 全球巡展是卡普兰“文化外交”的高潮。2017年巴黎卢浮宫首展的30件作品,半年后扩容至70件登陆北京国家博物馆——这是荷兰黄金时代艺术在华最大规模展览。 ![]() 夏甲与天使,卡雷尔·法布里蒂乌斯,1645,莱顿收藏 “我们不是艺术的终点,而是传递火种的驿站。” ![]() 卡普兰曾在某次采访里提到收藏是“会呼吸的时间胶囊”——阿姆斯特丹运河倒映的云翳凝结在维米尔笔尖,华尔街交易所的钟声渗入伦勃朗的暗色油彩,非洲草原上猎豹的瞳孔则永远定格在他捐赠的野生动物保护基金会的徽章里。 如今全球四十余座博物馆的夜灯下,总有一束光属于莱顿收藏的画框。 ![]() 托马斯·卡普林 这些散落世界的碎片,如同荷兰黄金时代商船遗落的罗盘,总在某个时刻指向人性深处的光晕。 正如他匿名借展协议里的特别条款:所有展签不得标注估值,艺术的价值从不在金额,而在于传承和故事。 “当烛光在画布上起舞时,请相信那是四百年前阿姆斯特丹的晚风在穿越时空。” 小编:Lotus 不可错过的精彩好文推荐 ▼ 唯一让毕加索收心的女人,从情人到妻子被描绘400余次,她为何成为「绝版」 他出身平民窟,经历战火流亡,却用“爱情梦境”治愈了千万人的心灵 请多点“在看➕关注”才能不错过小鹿的推送哦 |
|
来自: LicorneUnique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