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集3篇《桂枝去桂加白术汤方证》、《桂枝去桂加白术汤》、《桂枝附子汤 - 去桂加白术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提要: 1、此文《桂枝去桂加白术汤方证》(文末称“解读张仲景医学 经方六经类方证 第2版 主编:冯世纶,张长恩”),实为桂枝附子汤去桂枝加白术汤。 2、《桂枝附子汤 - 去桂加白术汤》此二方证在《伤寒论》第 174 条中:桂枝附子汤:适用于风寒湿痹阻于表,症见身体疼痛,不能转侧,恶风发热,脉浮等。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发作,关节疼痛,遇寒加重,得温则减,舌淡苔白,脉浮紧者。去桂加白术汤治风寒湿痹阻于表,兼脾胃虚弱,症见身体疼痛,大便硬,小便自利,舌淡苔白腻,脉沉缓等。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关节疼痛,活动不利,伴大便硬而小便数。 3、《伤寒论》中另有“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附后。功效:利水通阳。主治:太阳病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 -本文另于“360图书馆:'便秘-经方’”中为:《身体疼痛,大便硬,小便自利(表轻里重):桂枝去桂加白术汤(方证)》。半翁收集整理 -20250510 桂枝去桂加白术汤方证桂枝去桂加白术汤方: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三枚,生姜(切)三两,大枣十二枚,甘草(炙)二两,白术四两。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当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 〖方解〗白术、附子配伍,不但逐湿解痹,而且治小便频数。于桂枝附子汤去桂代之以术,故治桂枝附子汤证,大便硬而小便数、气上冲不明显者。 〖按〗桂枝附子汤为少阴太阴合病而表证明显者,因用桂枝、生姜解表,去桂加白术汤亦为少阴太阴合病,而表证轻里证重,故但用生姜解表,此是两方证的异同。由此两方证可悟到:白术治太阴虚寒性便秘,临床屡用皆效。 【歌诀】去桂加白术汤方,桂枝附子去桂汤。只因津伤大便硬,加术逐湿二便畅。 【解读仲景原文】《伤寒论》第174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解读〗见桂枝附子汤条。 【讨论归经】本方证属少阴太阴合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桂枝附子汤证,无气上冲而见小便自利、大便偏干者。老年体虚骨节疼痛、风湿痹痛,偏虚寒又见大便干、小便频者。 如刘渡舟医案:韩某,男,37岁,自诉患关节炎有数年之久,右手腕关节囊肿起,如蚕豆大,周身酸楚疼痛,尤以两膝关节为甚,已不能蹲立,走路很困难,大便干燥难解,每逢天气变化则身痛转剧。视其舌淡嫩而胖,苔白滑,脉弦而迟。治以桂枝去桂加白术汤:附子15克,白术15克,生姜10克,炙甘草6克,大枣12枚。结果:服药后,周身如虫行皮中状,两腿膝关节出黏凉之汗甚多,而大便由难变易。改服肾着汤3剂,下肢不痛,行路便利。再服3剂而身疼痛亦止,以丸药调理,逐渐平安。 解读张仲景医学 经方六经类方证 第2版 主编:冯世纶,张长恩 桂枝去桂加白术汤-请搜《经方六经类方证》(第2版)“桂枝去桂加白术汤”原文-AI智能助手 《经方六经类方证》(第2版)中 “桂枝去桂加白术汤” 相关原文如下:
此外,《伤寒论》第 106 条记载:
《经方六经类方证》(第2版)中对 “桂枝去桂加白术汤” 的方解、病机与临床表现等内容如下: 方解:白术、附子配伍,具有逐湿解痹及治小便频数的作用。此方由桂枝附子汤去桂枝,代之以白术而成,可用于治疗桂枝附子汤证中大便硬、小便数且气上冲不明显的情况。白术在治疗太阴虚寒性便秘方面有显著疗效,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病机与临床表现:患者正气虚弱,湿邪趁虚侵袭,导致表虚湿盛。临床上表现为身体疼痛,类似痹证,且多伴有气上冲、小便频数、大便干结、舌淡苔白、脉弦或浮等症。常见于老年人或体质虚弱者。 类方比较:桂枝去桂加白术汤与甘草附子汤均可治疗风湿在表、表阳虚、小便不利、大便硬等症状,但桂枝去桂加白术汤侧重于祛湿,适用于湿气较重的情况;而甘草附子汤则更偏重于温阳,适用于阳虚为主的情况。 医案举例:韩某,男,37 岁,患关节炎多年,右手腕关节囊肿,周身酸楚疼痛,尤以两膝关节为甚,行动困难,大便干燥难解,天气变化时症状加重。其舌淡嫩而胖,苔白滑,脉弦而迟。采用桂枝去桂加白术汤治疗,附子 15 克,白术 15 克,生姜 10 克,炙甘草 6 克,大枣 12 枚。服药后,周身有虫行皮中感,两腿膝关节出黏凉汗,大便由干结转为通畅。后改服肾着汤调理,下肢疼痛消失,行动自如,身体疼痛也逐渐缓解。 桂枝附子汤 - 去桂加白术汤 -AI智能助手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出自《伤寒论》第几条,请搜索并解读(半翁-20250510) 出自《伤寒论》第174条。 全文解析
治法方义:桂枝附子汤以桂枝、生姜发汗解表,温经散寒;附子、甘草温阳祛寒;大枣益气和中。全方温经散寒,祛湿通痹。 方剂组成与用法
用法: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分温三服。 方解:附子温阳祛寒;白术健脾燥湿,助附子温阳化气;生姜、甘草、大枣调和脾胃,益气和中。共奏温阳健脾,化湿通痹之效。 条文对比桂枝附子汤证:表证明显,风寒湿痹阻于表,正气不足,气血运行不畅,治以温经散寒,祛湿通痹。 去桂加白术汤证:表证未解,里气不和,脾胃虚弱,津液不能上承,治以温阳健脾,化湿通痹。 临床应用桂枝附子汤:适用于风寒湿痹阻于表,症见身体疼痛,不能转侧,恶风发热,脉浮等。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发作,关节疼痛,遇寒加重,得温则减,舌淡苔白,脉浮紧者,可用桂枝附子汤加减治疗。 去桂加白术汤:适用于风寒湿痹阻于表,兼脾胃虚弱,症见身体疼痛,大便硬,小便自利,舌淡苔白腻,脉沉缓等。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关节疼痛,活动不利,伴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舌淡苔白腻,脉沉缓者,可用去桂加白术汤加减治疗。 方证鉴别桂枝附子汤证与麻黄附子汤证:桂枝附子汤证为风寒湿痹阻于表,正气不足,气血运行不畅;麻黄附子汤证为少阴与太阳合病,表里同病,里阳虚寒。桂枝附子汤证无少阴里证,而麻黄附子汤证有少阴里寒表现,如手足厥冷,下利清谷等。 去桂加白术汤证与真武汤证:去桂加白术汤证为风寒湿痹阻于表,兼脾胃虚弱,津液不能上承;真武汤证为少阴病,脾肾阳虚,水寒内盛,水气泛滥。去桂加白术汤证无严重的水气泛滥表现,如浮肿,心悸,气喘等,而真武汤证则有明显的水气内停症状。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AI智能助手 -请搜“桂枝去桂加白术汤”原文并作深度解读(半翁-20250510) “桂枝去桂加白术汤”在《伤寒论》中应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以下是其原文及深度解读: 原文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切)三两,白术三两,茯苓三两,大枣十二枚(擘)。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术。 组成:芍药、炙甘草、生姜、白术、茯苓、大枣。 功效:利水通阳。 主治:太阳病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 方解与病机分析病机:患者服桂枝汤或误下后,表邪未解,且出现水液代谢失常。此时邪气内陷,中焦脾阳被遏,水湿内停,三焦气化不利,膀胱气化失司,导致头项强痛、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等症状。 方解:本方去桂枝之辛温发汗,避免发汗过多伤及阳气及津液;加入茯苓、白术健脾利水,助脾运化水湿,使水邪从小便而去,恢复三焦气化功能,从而达到利水通阳之效。方中茯苓、白术为君药,茯苓健脾利水,白术燥湿健脾;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为臣佐使药,芍药缓急止痛,炙甘草调和诸药,生姜温中散寒,大枣补中益气,共同起到调和脾胃、调和营卫、恢复三焦气化、通阳利水的作用。 临床应用外感疾病:如流行性感冒。患者初起鼻塞头胀,喉痒咳嗽,咯痰清稀不多,服西药发汗后症状仍不解,或伴有痰多、胸闷、胃胀欲呕等症状,且出现小便不利者,可用本方治疗。 低热:对于一些低热患者,症见翕翕发热,小便不利等,使用本方原方,可使热退病愈。 胃肠疾患:某些胃肠疾患,表现为心下微痛、下利、呕吐、心下有振水音、小便不利者,也可用本方治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