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 参考文献:《中医急症学》、《中风病辨证论治》、《中医内科学》、《中国古代医学珍本集成》 今天,我要分享恩师倪老亲传的三个古方,这可是千百年来无数中医先贤用生命换来的智慧结晶。脑梗、脑溢血,在中医眼中不过是"中风"的不同表现,而这三方,正是对应中风三个阶段的"救命灵药"。 我曾在门诊遇到一位瘫痪在床两年的老人,家人推着轮椅来,满脸绝望。当我开出第一剂药时,老伴还半信半疑。一个月后,老人竟能扶着墙慢走,全家人喜极而泣。这不是神迹,只是古方的力量! 中医典籍《内经》早有记载:"卒倒气绝,口噤昏不知人,名曰中风"。现代医学所说的脑梗塞、脑出血,在中医理论中归属于"中风"范畴。中风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轻者肢体麻木、口眼歪斜,重则昏迷不醒、半身不遂。 我们老祖宗早就知道,中风是"未病先兆"的。许多患者在发病前会有头晕目眩、肢体麻木、舌强言蹇等症状。若能在此时及时干预,便可防患于未然。 倪师常说:"治中风,分三阶;辨虚实,明寒热。"这话虽简,却道尽了中风治疗的精髓。所谓三阶,即中风的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每个阶段用药各不相同。 第一方:牛黄清心丸,主治中风急性期。 牛黄清心丸源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千百年来一直是急救中风的首选方剂。方中牛黄清心开窍,珍珠、琥珀安神定惊,黄连、黄芩、栀子清热泻火,郁金、石菖蒲芳香开窍。 我在急诊室曾遇一位65岁的张老先生,突然倒地,口眼歪斜,舌强言蹇。我当即嘱咐家人将牛黄清心丸研末,用温水送服。不出半小时,老人意识逐渐清醒,言语也稍有好转。 这药为何如此神奇?中医认为中风急性期多为"肝阳上亢"或"痰热腑实"。肝阳上亢如风吹树梢,痰热腑实如云遮日月。牛黄清心丸恰能平肝熄风、清热化痰、开窍醒神,犹如及时雨浇灭山火,使狂风平息。 需注意,中风发作时,若见舌质紫暗,面色青紫,多为血瘀证,此时应加用通瘀活血之品。若见舌淡苔白,面色苍白,则为气虚血瘀,当酌加补气活血之药。这就是"辨虚实,明寒热"的奥妙。 第二方:补阳还五汤,主治中风恢复期。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名医王清任《医林改错》,是活血化瘀的经典名方。方中黄芪补气托瘀,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共奏活血化瘀之功。 我的患者刘阿姨,63岁,中风后右侧肢体不遂,语言蹇涩。经西医治疗稳定后,我以补阳还五汤加减调治。两个月后,刘阿姨已能拄拐行走,言语也清晰许多。 为何补阳还五汤如此有效?中风恢复期多见气虚血瘀,气虚则推动无力,血瘀则经络阻滞。正如古人所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补阳还五汤中黄芪大补元气,诸药活血化瘀,犹如疏通河道,水流自然通畅。 北方患者体质多燥热,用药时常减红花、桃仁,加天麻、钩藤以平肝熄风;南方患者湿重,常加茯苓、白术以健脾除湿。不同地域,体质各异,用药必须量体裁衣。 第三方:大定风珠,主治中风后遗症期。 大定风珠源自清代医家叶天士《温病条辨》,是滋阴潜阳的代表方。方中龟板、鳖甲滋阴潜阳,生地、白芍滋阴养血,牡蛎、阿胶、麦冬、五味子共奏滋阴降火之效。 我曾治一位王老师,中风后虽能行走,但头晕耳鸣,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辨证为阴虚风动,予大定风珠加减。服药一月,诸症明显减轻,半年后几乎痊愈。 中风后遗症期,多因大病之后,阴液耗伤,阴不敛阳。正如叶天士所言:"阴亡则阳无所附,故躁扰不宁"。大定风珠滋阴潜阳,如同在干涸的土地上浇水,既滋润大地,又平息尘埃飞扬。 东北地区气候寒冷,患者常见寒象,用药时可减龟板、鳖甲,加附子、肉桂以温阳散寒;广东福建气候炎热,患者阴虚较重,可加玄参、知母以增强滋阴效果。 除了药物治疗,中风康复还需配合适当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既能活动筋骨,又能调理气血。饮食上宜清淡,忌油腻、辛辣刺激。情志调养也极为重要,保持心情舒畅,切忌大喜大悲。 房事耗伤精气,会影响康复。我在临床中见过不少因恢复期不忌房事而导致病情反复的案例,可谓前车之鉴。 现在,我把这三个古方传授给大家,希望能救急于千里之外。但必须强调,中风是危急重症,发病初期应立即就医。这三方仅作辅助治疗,切不可因此延误正规治疗时机。 中医治病讲究"治未病",预防胜于治疗。平日注意调养,戒烟限酒,避免情志过激,保持起居有常,才是防治中风的最佳之道。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