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讲:三喵先生 策划:三喵先生 责编:马戏团长 全文约3500字 阅读需要10分钟 ![]() ![]() ![]() Follow us 说起二战德国最成功的工业设计,可能会有人说是88炮,虎式坦克,喷气战斗机,等等等等,这些武器当然厉害,不过打仗这事儿有句话,叫做“外行谈战略,内行谈后勤”。德国所有这些战争机器都离不开燃料的运送,而燃料运送的工具对于战争进程实在是有重大影响。 ![]() 在这一方面,德国人在战前设计制造的20升汽油桶表现非常优异,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甚至将其誉为德国最了不起的发明,而战争时期德国的汽油桶如此成功,以至于英美苏等国竞相仿制,直到现在我们常见的汽油桶设计也还是二战前德国的样式。那么,这德国二战汽油桶到底是怎么回事?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 ![]() 汽油的制造和运输本身就是一门十分复杂的学问,二战期间德军使用的一种体积较大的油桶是两百升的容量,这种体积的油桶至今也还是很常见,它竖起来都可以当酒吧吧台用了,由于体积重量非常巨大,携带也不方便,德军也不可能人人都是大力士,指望着前线部队拿它给坦克装甲车补充燃料是不可能的,必然要有一种更小的油桶。 ![]() 1936年之前,德军使用的是一种三角柱体的油桶,而德军新组建的装甲部队使用这样的小油桶进行演习时也是叫苦不迭,人不好拿不说,最大的问题是运输过程中这玩意儿因为外形设计问题,压力都集中在三角形顶端,加上焊缝处理不好,它极容易破裂,不但造成燃料损失,这些漏掉的汽油遇到明火那可不是闹着玩的,所以为了适应未来战争需要,德国需要一种新的汽油桶,轻便,不易破裂,容易携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36年德国军队发出了招标书,经过几轮激烈的竞争,最后米勒工程公司的工程师文森特·格鲁沃格设计的一种四方形20升汽油桶成功中标,这也就是本文的主角,后世经常提到的“二战德国汽油桶”。 ![]() ![]() 格鲁沃格设计的这种四方形油桶看上去其貌不扬,没什么特别的地方,但其实大有学问,首先新型油桶呈四方形,不仅方便后勤人员码放,而且方便各种交通工具大批量运输,哪怕是一般的卡车一次性也能运很多。油桶顶部设计有三个圆弧形的把手,这非常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握持起来非常舒服,德军一个普通士兵就能一次同时搬运两个灌满的油桶,或者四个空油桶。 ![]() 至于焊缝和漏油问题,新油桶不但对最脆弱的焊缝做了强化处理,还把接缝处特别设计成凹槽,这样中间四方再从四个角放射出的凹槽也就是油桶表面最直观的特点。如此设计不仅增加了油桶的强度,还增加了油桶表面积,在气温骤变的时候能让油桶有更大冗余量,不至于热胀冷缩下油桶发生变形破裂。这还没完,新型油桶的桶盖采用了杠杆铰链设计,不仅能有效防止燃料蒸发,还能确保燃料不会在颠簸的运输途中溢出。 ![]() 此外,这桶盖还被设计在斜侧面较低的地方,无论如何装油桶都装不满,高于桶盖的地方和把手成了油桶里的空腔部分,一方面确保安全,而且万一油桶掉进水里,油桶也有足够的浮力漂起来。另外,设计师还在桶体开口处有一个通气管,让德军在倒燃料的时候又快又通畅。最后,由于这油桶基本上采用的是冲压设计,可以大规模生产制造,对于战争这其实也是一个巨大的优势。总而言之,这款新型油桶完全满足了德军的需求,它就是为战争量身打造的。在战前就能有如此优秀的设计,的确是一个奇迹了。所以到了1937年,德军正式接纳这样的油桶,将其投入一线部队。 ![]() 后来的战争进程中,这款油桶伴随德军的步伐可以说是走南闯北,出镜率非常高。前线部队的汽油补给基本全靠它,德军还专门制造了外观和这油桶完全一样的水桶,在北非战场大量使用。无论是冰天雪地的俄国前线还是酷暑难耐的北非沙漠,自始至终,这款油桶没有出现过燃料泄露的问题,而伴随着装甲部队前进的卡车半履带车,也大量装载着这种油桶给坦克补给。 ![]() ![]() 1944年之后德军战局愈发不利,后勤补给部队会经常遭到盟军的空中猎杀,德国坦克干脆自己带着汽油桶上前线,有问题自己乘员就能拿这汽油桶往坦克油箱里灌了。德军到1945年仍然能保持相当可观的战斗力,油桶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到了1945年4月末柏林陷落希特勒自杀,火化他尸体的汽油,就是先从总理府的汽车队里抽出来,再用这种油桶给送到总理府花园的。可以说从二战开始到最后落幕,这汽油桶是打满了全场。 ![]() ![]() 也由于这种汽油桶在德军大规模装备,在1941年英军跟德军在北非作战时就缴获了德军的这种汽油桶,英国人对比自己那种四四方方宛如火腿罐子的汽油桶,德国货那简直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最起码燃料一点都不会泄露,与之相比,自己的汽油桶在长途运输时必然会泄露燃料,有时候甚至能泄露掉四分之一。所以当英国人看到德国的这种汽油桶之后,先是直接拿来用,后来干脆直接照抄仿制。 ![]() 而当美国人加入二战之后也发现了它的巧妙之处,开始大规模仿制。由于美国人对德国人的多种蔑称外号当中有一个叫杰瑞,而汽油桶在美国叫“肯”,所以美国山寨的汽油桶也被叫做杰瑞肯。只不过美国人的山寨货有些自主的创新,比如说把德国人复杂的冲压凹槽结构改成了X型,并把焊缝给弄到了桶底部。看上去美国的山寨货比德国人节省工时,可是如此一来装满油的美国油桶压力都在底部,反而更容易开裂泄露燃料,这算是一次不大不小的弄巧成拙。 ![]() ![]() 不过毕竟美国人山寨的德国原品品质太优秀,而美国又是财大气粗,这点燃料泄露也就忍了。战后美国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强势输出,这样的杰瑞肯也就跟着汽车文化输送到了世界各地。至今我们都能在不少越野车上见到装油的杰瑞肯,其外形设计跟二战时的美国油桶不说是神似形似,那简直就是一模一样时空穿越,而在它背后,则是德国设计一直延续至今的旺盛生命力。 ![]() 随着二战的结束,这种汽油桶的设计并没有落幕。如今德国二战油桶这样的设计不但在民用领域广泛应用,在各国军队中也都一直延续着。北约标准的油桶外形几乎就是二战德军油桶的翻版,而苏联俄国的油桶外形也在相当程度上“借鉴”了德国油桶。 ![]() 乌克兰战争中,无论是一小时二十二分闪击战闪到腰的俄国军队,还是拼死抵抗的乌克兰这边,都能大量见到沿用德国二战油桶设计的现代产品。在历史上,英美盟军对德国二战油桶的山寨,也被当作是一个逆向工程的经典案例。如今距离这款油桶问世将近百年,它在战争和历史中的旺盛生命力,恐怕是设计者当初始料未及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工业化时代的经典设计,无论是可口可乐,还是这种德国油桶,影响力的确是超越时空,超越意识形态的阵营一般一直存在下去了。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配图源于网络,若有侵权,后台联系删除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