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的毛泽东主席和八路军总指挥朱德 △八路军总指挥朱 德、副总指挥彭德怀 △八路军115师长林 彪与聂荣臻等将领合影 △英勇抗日的八路军指战员 抗战全面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服装、标志基本与国民党军队相同。八路军、新四军都佩戴“青天 白日”帽徽,但臂章上却清楚地标明了自己的身份。八路军佩戴“八路”长方形臂章,新四军佩戴“新四军”或“N4A”的臂章。八路军的军服颜色多为土黄色,新四军多为灰色。干部与战士的衣服样式仅在口袋上稍有区别。抗战初期,八路军戴的直筒加围的圆顶帽上佩有国民革命军的小帽徽,后逐步取消。 ![]() △穿着八路军军服并佩戴国军军衔标志的周恩来 ![]() △八路军129师将领(左起)李 达、邓小平、刘伯承、蔡树藩在山西辽县合影 陕北主力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述 —— 洪哥警影 选辑图片 制作美篇 1937年8月22日,根据国共合作相关规定,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改编陕北红军,以第八路军为番号。 1937年9月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下辖三个师,编入第二战斗序列(指挥官阎 锡山),并规定进入晋北担任游击。改名后,中国共产党习惯上仍称其为八路军。 十八集团军以敌后游击战为主要作战方式打击日军和伪军。据《八路军·表册》统计,自1939年9月至1945年10月,八路军共对日、伪作战99847次,消灭日军407454人,消灭伪 军851249人。 其中,毙伤日军401648人,俘虏日军5096人,获 日 军投诚710人;毙伤伪 军312282人,俘虏伪 军402112人,获伪 军反正136855人。并和国民政府军及其他地方武装在合作的同时也不时发生摩 擦、冲突。 第十八集团军参与的最大规模作战是于1940年发动的百团大战。 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 参谋长:叶剑英、副参谋长:左权、参谋处长:彭雪枫 政训处主任:任弼时、副主任邓小平 驻太原办事处主任薄 一波、西安办事处主任叶剑英、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南京办事处主任周恩来、桂林办事处主任李 克农、新疆办事处主任邓 发、兰州办事处主任谢觉哉、武汉办事处主任王 明、重庆办事处主任王若飞、 正规编制有115师、120师、129师、陕甘宁留守兵团。初期每个师下辖1.5万人,整个八路军约有4.6万人。 1938年1月6日,新四军军部在南昌成立。 新四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全称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为了团结抗战,向国民党提出统一整编南方各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开赴华中敌后抗战的建议。 经过两党谈判达成协议。同年10月1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将湘、赣、闽、粤、浙、鄂、豫、皖八省边界地区(不包括海南岛)的中国工农红军游击队和红军二十八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建制序列简述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叶 挺为军长,项 英为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周子昆为副参谋长,袁国平为政治部主任,邓子恢为政治部副主任。 1937年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1938年1月6日移至江西南昌。全军共一万余人,下辖四个支队: 第一支队,陈 毅任司令员,傅秋涛任副司令员;第二支队,张鼎丞任司令员,粟 裕任副司令员;第三支队,张云逸兼任司令员,谭震林任副司令员;第四支队,高敬亭任司令员。 同时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以项 英为书记,陈 毅为副书记。 新四军遵照中共中央对抗日战争的战略方针,在大江南北河湖港汊地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打击 日 伪 军,创建华中抗日根据地。 ![]() △周恩来(右三)与新四军将领(左起)叶 挺、朱克靖、傅秋涛、粟 裕、陈 毅的合影 ![]() △1945年新四军4师师长张爱萍与妻子李又兰在淮北师部合影 ![]() △1942年新四军4师师长张爱萍与妻子李又兰在苏北华东局党校合影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军服式样探源 文章来源: 洪哥警影 摘编网络 组图选辑: 洪哥警影 制作美篇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下,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联合抗日。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下辖第一一五师、第一二O师、第一二九师,共4.6万人。9月12日,又依照战斗序列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 1938年初,在南方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整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共1万余人。 改编后,八路军、新四军着国民党军服,佩带"青天 白日"帽徽,八路军佩戴"八路"二字的长方形臂章,新四军佩带"新四军"或"N4A"的臂章。 军服主要品种有军帽、军衣、军裤、军大衣、标志符号等。军帽为直筒圆顶加围式,分单帽和棉帽。直筒式帽墙,平面圆帽顶,带弧形帽檐和帽围,帽围两端靠两粒小钮扣结合在一起,冬季帽围可以放下,起到护脖、护耳的作用。军上衣为立翻领、对襟单排五粒扣、四个明贴袋,分夏服和冬服。不分大小号码,长度一律"二尺五"。 军裤,干部为西式裤,士兵为改良中式裤。军大衣为翻领、双排扣、两个暗袋(军官大衣有袋盖,士兵大衣无袋盖)、后开衩(军官大衣长开叉,士兵大衣短开叉)。 军服颜色,八路军多为土黄色,新四军多为灰色。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曾给八路军、新四军发放过一些武器弹药和军需物资,包括国民革命军的制式服装。但数量有限逐年减少。 1940年后,国民党顽固派连续掀起三次反共高潮,进攻和封锁我抗日根据地,并停止了军需供给。 在中共 中央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自力更生方针指引下,我根据地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用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了敌人经济封锁所造成的种种困难。干部、战士自己纺线、织布、染布、做军鞋。 根据地广大妇女们也大张旗鼓地做衣、做鞋支援部队。前方后方团结一致,经过两年的努力,布匹自给率达到70%以上,基本上保证了部队的供给,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八路军总指挥朱 德在延安 ![]() △新四军4师师长张爱萍和战士们在淮北驻地下棋 ![]() △平 型关战役中的八路军115师指挥所在前沿阵地 ![]() △八路军129师将领(左起):刘伯承、邓小平、蔡树藩、李达、王树声 您知晓八路军新四军军服式样的由来吗?! 组图选辑:洪哥警影 制作美篇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毛泽东和朱 德等红军将领致电蒋 介石,要求“实行全国总动员,保卫平津,保卫华北,收复失地”。经过谈判,中共 中央 革命军事 委员会命令红军以军为单位改组为国民革命军编制。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委任了正副总指挥,下辖三个师。 红军改编后,国民政府下发了与国民党军队式样相同的服装,有单衣、棉衣、大衣。服装为草黄色,战士为四个贴袋,干部为两个贴袋、两个吊袋,佩带臂章。中高级指挥员也都被授予了军衔。 9月6日,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在誓师大会上缓缓摘下红军帽,对广大指战员说道:“不管戴什么帽子,穿什么衣服,我们的心永远是鲜红的。我们现在穿的是当年大革命时期北伐军穿的衣服。我们要保持红军的本质,也要发扬北伐军的革命精神,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和红军帽告别吧!”并发布换装命令。 同年10月,国共两党再次达成协议,将湘、赣、闽、粤、浙、鄂、豫、皖八省边界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改编后,八路军、新四军着国民党军服,佩带"青天 白日"帽徽,八路军佩戴"八路"二字的长方形臂章,新四军佩带"新四军"臂章。军服主要品种有军帽、军衣、军裤、军大衣、标志符号等。军帽为直筒圆顶加围式,分单帽和棉帽。直筒式帽墙,平面圆帽顶,带弧形帽檐和帽围,帽围两端靠两粒小钮扣结合在一起,冬季帽围可以放下,起到护脖、护耳的作用。 军上衣为立翻领、对襟单排五粒扣、四个明贴袋,分夏服和冬服。不分大小号码,长度一律"二尺五"。军裤,干部为西式裤,士兵为改良中式裤。军大衣为翻领、双排扣、两个暗袋(军官大衣有袋盖,士兵大衣无袋盖)、后开衩(军官大衣长开叉,士兵大衣短开叉)。军服颜色,八路军多为土黄色,新四军多为灰色。当时八路军、新四军干部的军衔只是在抗战初期有过记载,以后就逐渐不提了。 ![]() 八路军新四军军服式样、颜色与用料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军服式样、颜色和用料,由于客观条件限制,不够统一,一般由各大战略区领率机关决定。多数部队沿用国民党军队的军服式样。颜色以黄、灰居多。用料以粗布为主。 (一)军服式样 军帽。分冬、夏两种。其制式均为直筒圆顶围式。即直筒式帽墙,平面圆帽顶,带弧形帽檐和帽围。帽围前墙端成坡状,后端齐帽顶。帽围两端靠两粒下纽扣结合在一起。冬帽帽围可以放下,后半部可达脖颈,起到护颈、护耳的作用。放下时仍靠两粒纽扣固定于颌下。改编为八路军初期在帽围结合的正上方的帽墙前面正中位置钉有一枚青天白日帽徽。 军衣裤。分冬夏两种,制式相同,各级军官同一制式,士兵服基本同军官服,唯一不同之处是士兵服上衣腰后左右衣缝上各加有一个布袢。上衣为对襟翻领式,衣襟正中缀5颗纽扣,前襟上有4个明袋,均有袋盖;上面两个口袋袋底为圆形,下面两个口袋袋底为方形;袋口中央各有一颗纽扣,上面两个口袋的袋口与第2颗纽扣平齐,下面两个口袋的袋口与第5颗纽扣平齐。左臂佩布质“八路”或“新四军”臂章。 军裤为西式裤,裤腰两边各有一个侧袋,右侧侧袋旁有一表袋。陕甘宁边区部队抗战初期着国民党政府供应的军服,以后穿用与边区党、政、学同一的制式服装。自1943年开始,分为学生服与军服两种。军服式样分中式、西式,有的下身为马裤。1944年冬服开始分1、2、3号和特号,按身高配发服装,穿1号和2号的各占40%,穿3号的占5%,穿特号的占15%。1945年又分男军服、女军服。 ![]() △八路军军服样图(洪哥警影 翻拍本人 阅藏《中国百年军服 增补版》第157页图片 ![]() △新四军军服样图(洪哥警影 翻拍本人 阅藏《中国百年军服 增补版》第158页图片 八路军总部、3个主力师和新四军等部队的军服颜色有灰、绿、黄、蓝等多种。八路军总部和晋冀鲁豫军区部队的军服为灰色。陕甘宁边区部队的军服分灰、蓝两种。晋察冀军区部队1938年的夏服为草绿色,冬服为灰色,以后统一为土黄色。抗战前期,120师的军服为灰色,1940年后,由于在敌占区买不到硫化青染料,但能从槐树籽等植物中提取出黄色染料,从那时起军服改为黄色。山东军区1943年夏服为绿色,冬服为土黄色。新四军为灰色。 军服用料以粗布(土布)为主,其次为细布(洋布),此外尚有呢、毛、皮等做军服材料。1943年后,陕甘宁边区部队军服用料较前统一,单衣为“半洋布”,衬衣为“纯洋布”,冬衣为“纯土布”。晋察冀军区和新四军2师等部队的军服多用细布材料,样式、颜色也较好。冀中根据地由于开展“打 狗”运动,部队曾以狗皮材料制作冬服。八路军总部与120师的冬服,除用粗、细布作面料外,1944年还曾以皮革为材料制发皮短衣。 ![]() ![]() △八路军军服模特:洪哥警影 2009年6月卡片机拍于首都军事博物馆 ![]() ![]() △新四军军服模特:洪哥警影 2009年6月卡片机拍于首都军事博物馆 八路军新四军军服式样访谈录 组图选辑:洪哥警影 制作美篇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同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9月12日,又依照战斗序列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1938年初,在南方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集中到皖南与皖东,整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红军纳入国民革命军序列后,部队编制、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服装、标志基本都与国民党军队相同。 改换军服后,八路军、新四军都佩带"青天 白日"帽徽,当时在部队中引起很大震动。许多干部、战士思想上想不通,对红军改名和穿国民党军服、戴国民党帽徽意见很大。在建国后出版的许多将帅回忆录中,都提到了那次"换帽子",足见此事对红军将士的影响之大。 采访老红军:红军改编为,叫做十八集团军,当时的服装,是按照国民党的那个标准,灰色的,当时我们的服装,头上戴着(国民党)青天 白日的“章子”,八路军基本上不用那个东西。 八路军和新四军都佩戴白底蓝字长方形臂章,八路军有"八路"、"十八集团军"、"18GA"几种,新四军则为"新四军"或"N4A"。军服主要品种有军帽、军衣、军裤、军大衣、标志符号等。 军帽分单帽和棉帽。常见的单帽直筒式帽墙,平面圆帽顶,带弧形帽檐和帽围,帽围两端靠两粒小钮扣结合在一起,冬季帽围可以放下,起到护脖、护耳的作用。军上衣为立翻领、对襟单排五粒扣、四个明贴袋,分夏服和冬服。不分大小号码,长度一律"二尺五"。军裤,干部为西式裤,士兵为改良中式裤。军大衣为翻领、双排扣、两个暗袋(军官大衣有袋盖,士兵大衣无袋盖)、后开衩。军服颜色,八路军多为土黄色,新四军多为灰色。 采访军事专家徐 平:抗战初期,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当时这个国民党政府曾给八路军、新四军发过一些武器弹药和军需物资,包括国民革命军的制式服装。到了1939年~1940年,国民党政府逐渐减少了供应,只发棉衣和供缝补服装的布料。这样八路军、新四军的被装除国民党政府供给部分外,主要由各部队自行筹措解决。 八路军、新四军的被服生产采取工厂、群众、部队"三结合"的办法。抗战时期,各军区都建有被服厂、纺织厂和鞋厂等,承担被服装具生产任务。但是当时八路军各被服厂生产条件有限,满足不了部队的需要。因此还必须依靠群众,特别是根据地的广大妇女。另一方面,全军指战员广泛开展纺织、缝纫等活动,也是当时八路军新四军被服生产的一支重要力量。 此外,八路军、新四军的一部分被装利用战场缴获,取之于敌,补充自己。如一一五师平型关大捷,缴获了日军大批被装,仅军用大衣就足够全师每人1件。 1940年后,国民党顽固派连续掀起三次反 共 高 潮。1940年11月国民党政府不但停止了对八路军、新四军的被装供应,而且对边区实行经济封锁,造成棉花、布匹来源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中共 中央 号召全党全军"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战士们自己纺线、织布、染布、做军鞋。 八路军军服的样式是大体固定的,但用料和颜色的区别则比较大。抗日战争时期,环境十分艰苦,共产党领导下的各个抗日根据地,只能根据自己的条件,就地取材制作军装,而每个根据地所接触到的布料和染色剂都有区别。八路军总部和晋冀鲁豫军区部队的军服为灰色;陕甘宁边区部队分灰、蓝两种;晋察冀军区部队为土黄色;山东军区夏服为草绿色,冬服为土黄色;等等。用料以粗布(土布)为主,也有部分细布(洋布)。 由于根据地经济落后,加上敌人破坏和自然灾害等因素,抗战八年中八路军、新四军被装标准是低水平的,一般每人每年发单衣2套,棉衣1套,鞋若干双,每年换发部分大衣、棉被等。即便是这样低的标准,也不是都能保证,有时各部队不得不延长服装使用期。如一二九师1943年规定:"凡去年冬新领的棉衣、皮衣,无论如何破烂必须照前此规定,用裤面缝补,再穿一年。不得有任何借口……" 不错,他们是"穷八路",他们更是"神八路",他们是真正的中国脊梁! ![]() △八路军佩戴过的部分臂章样式(洪哥警影 合并图片) 八路军臂章佩带在军衣左袖上臂部位,是表示八路军官兵身份或勤务的标志,臂章有多种版式。最早的八路军臂章为长方形,规格为8.5×6.5厘米,白色麻布底,蓝色印制,中间有“八路” 两个大字。稍后佩带的臂章为1938年度开始佩用,长方形,规格为8.6×5.8厘米,双层白布底,印蓝色字,正面中间印“八路”两个大字,下面印有佩用年度,背面印“尽忠职务、严守纪律、实行主义、完成革命”。1937年9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此后便制作“十八集团军”臂章,其规格大小、图案设计与1938年度八路军佩带的臂章基本相同,仅将中间的“八路”二字改为“十八集团军”。背面有师别、职别、姓名、编号等栏,但仅局限于八路军少数部队佩带。后来又制作“18GA”臂章,将“十八”改为“18”,用“GA”代表“集团军”。 ![]() △新四军佩戴过的部分臂章(洪哥警影 合并图片) 新四军从1937年10月12日建军到1947年1月撤 销 番 号,近10年间曾使用过多种臂章标志。最早的臂章是“抗敌”布质臂章,描绘了一名持枪战士冲锋陷阵、英勇杀敌的画面,极富动感和感染力,左下方印有“抗敌”二字,由马达设计。此后又使用“新四军”字样布质臂章及其他两种印有人物图案的臂章,但是使用的时间均不长,皖南 事变后,蒋 介石取消了新四军番号。中共 中央 军委 于1941年1月20日发布命令重建新四军,新四军的臂章也进行了重新设计,设计者庄五洲是一位华侨,设计了两种臂章,以原有的臂章为蓝本,设计了一种外方内圆、蓝白相间的椭圆形图案,当中是“N 4 A”,“N”即英文“NEW”(新)的第一个字母,“A”即英文“ARMY”(军队)的第一个字母,“N4A”即新四军。另一种“N4A”臂章在上方加两颗五星和“1941”年代。背面印所属部队番号、佩带者姓名及编号等。简洁的“N4A”字样臂章很快便在新四军中发放佩带、广泛使用,成为新四军统一的新标志。 ![]() ![]() △英勇抗日的八路军战士 继承八路军新四军光荣传统, 弘扬人民军队英勇革命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