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二生肖也叫十二缺:试论十二生肖各自的所谓“缺点”(下)

 简心素文 2025-05-12 发布于江苏

十二生肖也叫十二缺:

试论十二生肖

各自的所谓“缺点”(下)

图片

图片

7.马无蹄子。

马实际上是有蹄子的,但在民间传说的这种特殊语境下被认为“无蹄子”。马的蹄子是其重要的运动器官,它使得马能够在奔跑中保持速度和平衡。然而,马的蹄子也有其脆弱性,如容易受伤、磨损等。在长途奔袭或恶劣路况下,马的蹄子可能会出现问题,影响其行动能力。民间传说中的“马无蹄子”可能是对马的运动能力在某种极端情况下的一种想象性夸张,暗示如果马失去了蹄子这一关键支撑和运动部位,将失去其在奔跑、运输等方面的优势,反映出民间对马的身体结构与运动能力之间关系的一种独特思考与想象性解读。

8.羊无神。

羊被描述为“无神”,从羊的外貌特征来看,羊的眼睛通常较大且眼神较为温和、呆滞。与一些被认为眼神犀利、灵动的动物相比,羊的眼神缺乏一种攻击性和警觉性。在行为上,羊通常较为温顺、胆小,多群居且容易受到惊吓。它们在面对危险时往往是惊慌失措地逃窜,而不是主动地应对或反抗。这种整体的形象和行为表现使得民间产生了羊“无神”的说法,仿佛羊缺乏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和自主意识,更多地是依赖群体和本能来生存,在文化寓意上也常与柔弱、顺从等特质相联系。

9.猴无腮。

猴子被认为无腮,猴子的脸部相对较为瘦削,与一些具有明显腮部的动物如某些啮齿类动物相比,猴子的腮部不突出。从其进食方式来看,猴子主要依靠灵活的双手抓取食物并放入口中咀嚼,其口腔的咀嚼和储存空间相对有限。在食物资源丰富时,猴子不能像有发达腮部可以大量储存食物的动物那样迅速囤积食物。例如在果实成熟季节,猴子需要频繁地在树林间穿梭寻找新鲜果实,而不能像仓鼠等动物那样一次性将大量食物储存于腮部以便后续食用。这种身体结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猴子在食物获取和储存方面的策略与能力,也成为了民间传说中对其独特身体特征的一种认知表述。

10.鸡无肾。

鸡被认为无肾,鸡的泌尿系统结构与哺乳动物有很大差异。鸡通过泄殖腔来排泄废物,其体内的代谢废物处理方式相对简单。与哺乳动物的肾脏在维持体内水盐平衡、过滤血液等复杂功能相比,鸡的排泄系统在功能上显得较为单一。在民间的认知中,这种独特的生理结构被归结为“鸡无肾”。从鸡的生活习性来看,鸡多在地面活动,饮食较为简单,其身体对废物处理的需求和方式也与其他动物不同,这也使得其泌尿系统的特殊性成为了民间传说和文化认知中的一个独特关注点。

11.狗无味觉和触觉。

狗被认为无味觉和触觉,实际上狗是有味觉和触觉的,但相对人类而言较为不敏感。狗的味觉感受器数量较少,对于味道的分辨能力有限。例如在食物选择上,狗可能无法像人类那样细腻地品味出食物的各种风味,更多地是依靠嗅觉来判断食物是否可食。在触觉方面,狗虽然能够感知身体接触,但对于一些细微的触觉刺激如人类能够感受到的轻柔抚摸的不同力度和纹理变化等感知较弱。民间传说中夸大了这种不敏感的程度,将其描述为“无味觉”和“无触觉”,这可能与狗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表现有关,如狗吃屎的行为被误解为其无法分辨食物味道,而其对一些轻微身体接触反应不强烈被认为是缺乏触觉,实际上这些都是对狗的生理特点的片面认知和误解。

12.猪无寿。

猪被认为无寿,猪在养殖过程中,通常在较短时间内就被屠宰用于食用。与一些能够在自然环境中生存较长时间的动物相比,猪的生命周期相对较短。从其生长特性来看,猪生长速度较快,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几个月到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以达到出栏体重。这种较短的生命周期使得猪在民间文化认知中被认为是“无寿”的。同时,猪的生活习性较为慵懒,多吃多睡,缺乏一些如迁徙、自我防御等能够延长生命的行为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人们对猪生命短暂的印象,并且这种印象也融入到了民间对十二生肖的文化解读之中。

(三)结论

十二生肖各自被赋予的这些所谓“缺点”,虽然大多是民间传说和主观想象的产物,缺乏科学依据,但它们却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这些说法反映了民间对十二生肖形象的多角度观察、理解与诠释,从侧面丰富了十二生肖文化的内涵与表现形式。我们在研究和传承十二生肖文化时,既要认识到这些传说背后的趣味性和文化价值,也要以科学、客观的态度去区分传说与事实,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一古老而丰富的传统文化瑰宝。(完)

2015年9月17日于辽宁抚顺。

作者:孟苦禅

◆孟苦禅:十二生肖也叫十二缺:试论十二生肖各自的所谓“缺点”(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