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2 《画铁仙师》拍摄现场 《南宫谣》开机仪式 《南宫谣》拍摄现场 青弋江畔,铁画匠人的锤声已回响三百余年。 手机屏前,当代观众正为《画铁仙师》的剧情屏息凝神。 当铁画的锻制技艺成为镜头语言,老街巷变身天然影棚,渣肉蒸饭的香气透过手机屏幕撩动着观众的味蕾……芜湖正用微短剧这种“轻快”的表达方式,讲述着“厚重”的城市故事。据芜湖市文旅局最新统计数据,2024年,在芜湖拍摄发行微短剧7部,已播放6部,抖音平台播放量累计突破3.2亿。 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近日发布的《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人,使用率为59.7%,微短剧独立应用的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达101分钟,已经追平即时通讯。 在微短剧发展如火如荼的当下,如何打造爆款?怎样讲好芜湖故事?记者带你一探究竟。 文旅出圈: 铁画、红皮鸭子成剧情“新主角” 今年初,广电总局宣布实施“微短剧+”行动计划,在去年已启动的“跟着微短剧去旅行”“跟着微短剧来学法”“微短剧里看品牌”的基础上,增加“跟着微短剧学经典”“跟着微短剧来科普”“微短剧里看非遗”等创作计划,将微短剧与其他领域或行业相结合,带动微短剧内容提质升级并赋能千行百业。 《画铁仙师》是芜湖首部非遗题材的微短剧,由镜湖区文旅体局出品,芜湖逆光文化传媒承制。2024年10月8日,先后在抖音饭余剧场、番茄小说等平台正式上线播出以来,累计播放量超700万。以“微体量”承载“大文化”,实现了文旅与微短剧的深度融合,让非遗技艺焕发出新生机。 “铁画是芜湖著名的文化名片,当我们聊起家乡的特色文旅产品时,最常说的就是芜湖铁画。如何让更多的年轻人去了解、喜欢,甚至学习芜湖铁画,就成了《画铁仙师》创作的核心。”《画铁仙师》的制片人、芜湖逆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人王佳坦言,在创作过程中,以年轻人的兴趣为切口,选取了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奇幻”的方式去解锁剧本。 《画铁仙师》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芜湖铁画锻制技艺为核心主线,在芜湖古城展开穿越古今的铁画奇旅,全剧共24集。故事围绕铁画世家父女汤墨芜与汤鸠鸠展开,因理念不合开启“百画大比”。女儿意外唤醒千年“锤灵”花育堂,在他穿越时空的指导下,铁画技艺突飞猛进,却卷入守护非遗的终极挑战……剧中既有父女温情的泪点,也有锤铁成画的燃点,更有非遗传统与现代表达的思辨。 “30多人的主创团队中,绝大多数为芜湖本地人。我们搜罗了很多关于芜湖的经典记忆,并从中筛选出衣、食、住、行等最能代表芜湖的特色,融入到剧本里。”令土生土长的芜湖人王佳倍感骄傲的是,剧情与芜湖古城、工艺美术厂、红皮鸭子、渣肉蒸饭等芜湖元素的有机组合,不仅让观众大饱眼福、食指大动,还能云游古城街巷,沉浸式体验“一锤一铁皆匠心”的芜湖本土文化魅力。 在芜湖微短剧领域,深度扎根地域文化的案例并不止《画铁仙师》。 2024年在芜拍摄发行的7部微短剧中,有4部由芜湖桓悦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出品,播放量从1015.5万到2.6亿不等,不乏爆款。“在微短剧的江湖中,爆款作品的诞生需要选题的精准、剧本的精妙、制作的精良以及对市场趋势的敏锐洞察。”参与发行的负责人杨绍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微短剧与文旅的结合,也为爆款的打造开辟了新的路径。以爱情微短剧《雪落识潇尘》为例,在拍摄时,制作团队巧妙地将鸠兹古镇、滨江公园、绿心谷酒店等芜湖特色景点融入剧中。这种“以剧带景,以景衬剧”的模式,不仅为观众带来了沉浸式的视听体验,还提升了旅游目的地与观众之间的互动。 值得期待的还有由安徽亿品众合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打造的《浪子厨师之徽帮宴》,已入选全省“跟着微短剧游江淮”优秀剧本名单,其以徽菜文化为核心,通过美食叙事展现安徽本土文化精髓,将在安徽电视台、爱奇艺、腾讯等平台播出。 跨界创作: 高校教师参与打造全网古风爆款 当芜湖微短剧深耕本土文化沃土时,其孕育的创作人才已悄然绽放全国。 2025年4月3日起,24集古装网络微短剧《南宫谣》在爱奇艺视频平台一经播出,便迅速登上猫眼平台短剧热度榜首位,并连续在榜5天。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现象级作品的背后,来自芜湖的创作力量功不可没——安徽工程大学设计学院黄卫国老师以联合出品人及设计师身份把控视觉美学,丛姗姗老师则作为联合编剧与服化导演,通过考究的服饰造型与跌宕起伏的剧情强化叙事张力。 “微短剧在经过野蛮生长期后,正在向精品化、高质量方向调整。”丛姗姗坦言。 “精品”这两个字,说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需要突破无数细节关卡——该剧自2024年3月启动以来,历时一年有余,从前期筹备到剧本打磨,从拍摄制作到宣传发行,每个环节都精益求精。 “《南宫谣》的目标受众是年轻观众,他们的喜好是我们研究的方向。”为此,在制作前期,黄卫国、丛姗姗和其他师生花费了大量时间调研微短剧的受众市场,并发现三大特征:“碎片化追剧”与“沉浸式代入”、审美水平不断提升、对国潮文化的强烈认同。 “受众的这些特征要求微短剧必须以快节奏、强冲突抓住注意力,3分钟设置一个钩子(即悬念)、5分钟安排一个爆点(即爽点)成为创作刚需。”黄卫国告诉记者,“慕强、慕美、慕智”的年轻观众更加希望看到有大智慧、有人格魅力、具有鲜明个性的角色,以及能引发情感共鸣的具有文化辨识度的内容。 这些也一一呈现在了制作过程中。 《南宫谣》以年轻观众喜爱的爱情故事为基础,通过三位主人公在面对重大变故时候的抉择,传递了东方哲学中“舍小义取大义”的价值观。“剧本进行了多次调整,从九万多字改到六万多字。情感只是表象,内核是精神突围——从个体觉醒到家国大义。”联合编剧丛姗姗还身兼服化导演,她告诉记者,该剧在服装造型及色彩上,突破传统宫廷剧的浓艳风格,以宋代青瓷的天青色与素坯白为基调,形成“清雅中见深意”的视觉语言;场景设计上,运用“新国风美学”理念,将《千里江山图》的青绿山水意境转化为三维空间,通过悬吊不同色阶的丝绸布幔,配合灯光技术,打造出流动的山水画卷效果。 据悉,这是安徽工程大学教师首次参与商业古装剧集的创作与拍摄,成功展现了该校设计学院教师跨领域的实践能力,更吸引了芜湖本地一些影视公司的关注,并抛来深度合作的橄榄枝,这将为该校后续开展产学研合作奠定良好基础。 政策加码: 真金白银扶持微短剧“芜湖造” 微短剧作为新兴文化产业形态,其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层面的政策引导与资源倾斜。近年来,芜湖通过顶层设计、资金扶持、产业生态构建等多维度举措,推动了本土微短剧行业的规范化、精品化发展。 采访中,相关影视剧制作公司负责人不止一次提到了“芜湖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扶持本土微短剧的迅速发展”。 2024年6月发布的《芜湖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芜湖市2024年市级财政支持产业科技若干政策的通知》,首次以政府名义出台微短剧扶持发展政策,激发本土企业的创作活力。其中,第四十八条“支持原创微短剧发展”中明确:影视制作企业在安徽省立项(备案),包含宣传芜湖地方文化元素内容的原创微短剧作品,在芜湖市结算,并在国内主要视频网站播出分成收入在200万元以上的,每部作品给予50万元一次性奖补。 2025年3月21日,芜湖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芜湖市商务局联合印发《芜湖市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第七条明确提出“支持原创微短剧发展”:在我市从事制作包含宣传芜湖地方文化元素内容的原创微短剧作品,并在国内主要视频网站播出营业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每部作品给予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单个企业2025年度内该项奖励累计不超过100万元。对列入国家或省级重点选题的微短剧剧本,申请获得省级扶持资金后给予等额奖补;根据传播热度、美誉度和触达率等指标综合评定,对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作品,每部给予3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在省级电视台或头部视听平台播出作品,每部给予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在行业快速发展背景下,微短剧行业既面临市场扩容等机遇,也遭遇着多重挑战。采访中,“内容同质化”“商业化和创作质量如何平衡”等频被提及,如何破解?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网络微短剧行业健康繁荣发展的通知》(广电办发〔2024〕35号),要求深入贯彻落实“找准选题、讲好故事、拍出精品”的重要要求,围绕重大主题、重要节点加强选题策划和组织推动,进一步打造更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微短剧精品佳作。 “芜湖积极推进'微短剧+’工作,特别是'跟着微短剧去旅行’,激发微短剧在联动文旅资源、推广地域文化、扩大文旅消费等方面的潜力。”芜湖市文化和旅游局广播电视管理科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下一步,芜湖将持续以全市各类文旅资源为蓝本,邀请芜湖籍文艺界知名人士参与出演,推荐芜湖山水文化,将芜湖优秀内容IP进行高效产业转化,持续推进全市微短剧与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杨绍光认为,随着监管的完善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微短剧行业需通过内容创新、模式多元、技术赋能等多管齐下,平衡商业化与艺术性,方能在高速发展中实现可持续增长。 凭借着“高浓度叙事”和“强视觉符号”的特点,微短剧不仅为国内观众带来惊喜,也迅速走出国门,拥抱了大量的海外用户。《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2024年,在海外视听类应用收入规模Top100中,中国(含港澳台)应用有20个,新入围者11个,微短剧包揽8席。黄卫国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非常看好“微短剧出海”,未来,安徽工程大学设计学院的师生会在这方面进行尝试,“微短剧能够突破语言、民族、地域的壁垒,让全世界感受到中国故事、中国非遗、中国文化底蕴的魅力所在”。 |
|
来自: 洁洁赢 > 《芜湖 --美丽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