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讲:三喵先生 策划:三喵先生 责编:马戏团长 全文约4500字 阅读需要13分钟 ![]() ![]() ![]() Follow us 自从明末李自成的农民军攻陷北京,吴三桂放清军入关之后,在南方的明朝残余势力接连拥戴朱姓藩王,这大大小小的南明小朝廷还存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所以严格来讲历史上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并不是挂在老歪脖子上的崇祯,而是一路逃亡到缅甸,最终被吴三桂绞死的永历皇帝。 ![]() ![]() 虽说这南明各个小朝廷一直在抵抗满清八旗,但由于不断内斗等等原因,到了永历在位的时候,这满清一统天下,明朝彻底完蛋已经是肉眼可见的大趋势了。公元1661年8月,为了不得罪满清,缅王莽白派兵把逃到缅甸避难的永历小朝廷一网打尽,然后马上派人把永历绑了送给吴三桂,这就是著名的“咒水之难”。事已至此,永历皇帝的生命就进入了倒计时。然而到永历皇帝被押送云南之后,却还是发生了一起不大不小的反叛事件,叛乱分子打算拥立被俘的永历皇帝跟大清分庭抗礼,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伙胆大包天的叛乱分子不是汉人,而是根正苗红的满清八旗军队。那么,这满洲兵为啥要拥立汉人皇帝反抗大清?如此魔幻的一幕又是怎么发生的?今天就来聊聊这段历史。 ![]() ◇ 图为钱海岳《南明史》中华书局版书影 说起来,这满洲八旗拥立永历皇帝反叛清朝的事情,有不少记载或明或暗提到,这里面记述最详细的是钱海岳先生写的《南明史》,据书中记载,永历帝被吴三桂捉来了昆明,这样一个将死之人依旧是:“衣屯绢大袖袍,束黄丝带,举止端庄,甲士参谒,静坐不视,奏语不答”。简单翻译一下就是说这永历皇帝死到临头了,衣冠依旧穿戴整齐,行为举止还是一副不怒自威的皇帝范儿。 ![]() 这时候满洲正蓝旗有位叫兀尔特的章京见而大愤,大骂吴三桂一直食明厚禄,如今却劫持大明天子,实在是忘恩负义,背主求荣的小人,再看到这永历皇帝气度不凡的行为举止,更是赞叹道:“此真天子也,可奉之为百世功。”于是,在兀尔特的煽动怂恿下,为数不少的正蓝旗将士对着永历帝拜呼万岁,纷纷去辫为号,准备举事,结果还没有所行动,这事儿就泄露出去了,下场也可想而知,凡是参与反叛的正蓝旗官兵都被杀死,后面受此事牵连的就达到两千余人。 当然了,在钱海岳先生的著述里关于八旗拥立永历反清复明的事儿,是不是每一个细节都确凿无误,这当然是值得商榷的,就比如说兀尔特仅仅因为永历皇帝仪表堂堂,举止不凡就决定反清复明,咱们凡是看书上记载某某人有真龙天子之相,然后一伙人就拥戴他起兵造反了,这种说法听听就好,可千万别当真,永历这事儿也不例外。 ![]() ◇ 图为《云南府志》 不过,说起来,这八旗作为满清的军事力量的核心,这帮人跑去拥立前明皇帝搞反清复明,无论如何都是一个天大的丑闻,按理说作为官方档案资料应该极力遮掩这桩丑闻,但官方都没有避讳,这事儿被记录在官方资料里,除了钱海岳先生的记载以外,还有《云南府志》和《云南备徵志》等地方志来作为旁证。比如在《云南府志》里就给出了一些首领的名字,并且记载这些人真的准备割了辫子去营救永历皇帝。只不过这事儿发生的没有那么戏剧性,牵连的核心人物也未必那么多,事件主谋和他们的随从加一块就四十来人,根本没翻起多大浪花。总而言之,在当时确实有那么一伙八旗满人准备拥立永历皇帝反清复明,事败被诛,而吴三桂也是生怕夜长梦多,于是赶紧在昆明把永历帝用弓弦给绞死了。 ![]() 既然事情真的发生过,那么问题就来了,按理说这正蓝旗那可是根正苗红的满清自家人,是太祖努尔哈赤起兵以来就一直跟随的百战老兵,怎么会有自己人忽然叛变去拥立一个亡国之君呢?后世对这事儿多有揣测,而被提及最多的一个原因,就是正蓝旗在清朝初年属于被边缘化的一旗,正因为处处被打压被穿小鞋,正蓝旗这帮人才要找机会造反。 要说起这件事就要从八旗初立之时讲起。清太祖努尔哈赤设立八旗的本意是用军事化的手段管理满洲人口,所谓“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就是要最大程度集中军事资源开启战争机器,只有如此才能应对和明朝的战争。不过,这八旗各有首领,正蓝旗建立之初的首领是努尔哈赤第五子,四大贝勒之一的莽古尔泰。 ![]() 说起这莽古尔泰,此人不仅是努尔哈赤的儿子,更是他爹的得力战将,从万历年间的萨尔浒到崇祯年间的大凌河之战,在这一系列的大战中,莽古尔泰可以说是屡立战功,就拿萨尔浒之战来说,在此战中莽古尔泰率领一千精锐增援吉林崖,先是大破杜松大营,经过一番苦战更是全歼杜松大军。最后莽古尔泰跟着他爹努尔哈赤猛攻明军刘綎部,最终老将刘綎力战而死,后金军大获全胜。在这一场决定性战役中立下大功之后,莽古尔泰的势力也逐渐壮大,而此时努尔哈赤年事已高,接班人问题已经提上日程。 ![]() 当时最有希望登上后金汗位的是代善,这位不但是四大贝勒之首,在满洲军功贵族中有着崇高威望,而且拥有正红,镶红两旗实力,皇太极不是他的对手,于是他跟莽古尔泰结成攻守同盟,在权力斗争中击败代善,而后又迫使莽古尔泰放弃汗位。此后皇太极有意培养正白旗镶白旗,以此抗衡莽古尔泰。既然你都登上汗位了,为啥还要跟莽古尔泰过不去呢?原来,皇太极为了登上汗位向其他三大贝勒作出让步,承诺保障各旗主权力,延续了所谓八王议政制度。但这种早期军事民主制度是皇太极不能容忍的,所以为了加强手里的权力,皇太极开始有意识地削弱各旗主的权势,各旗主只要有把柄在皇太极手里就要受到严惩。 ![]() 皇太极先是重罚阿敏,把镶蓝旗指挥权交心腹,而后在大凌河之战中,经过他的精心布置,用更换旗号的方式强行抽调莽古尔泰的正蓝旗当炮灰,他这么放正蓝旗的血,直接导致莽古尔泰闯进皇太极大帐,甚至当场抽刀泄愤。莽古尔泰中了皇太极的计,他冲帐拔刀的行为直接给了皇太极发飙的理由。于是后来莽古尔泰获罪被罚,死后家人子孙更是被追夺宗室资格,此后这正蓝旗由皇太极顺理成章接管过来,并亲自统帅,一度正黄镶黄旗一起成为上三旗之一,当然皇太极在这个过程中也是用了不少政治手腕,把正蓝旗中精干可靠的给抽调到正黄镶黄旗中,对于留下的人则是处处提防。 公元1643年,皇太极突然去世,临终时未有遗言,所以关于继任者是谁的权力之争又掀起了血雨腥风。当时皇太极的嫡长子豪格亲掌正蓝旗,且有皇太极留下的正黄旗和镶黄旗以及众多大臣们的支持,他自己过去又屡立战功,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继位方式,无论是立长,立嫡还是立贤,这皇帝的宝座怎么着都该是豪格的。但是他和自己的叔叔,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睿亲王多尔衮有非常深的矛盾,而多尔衮则是无论如何都要阻止豪格继位。 ![]() 在这样的关键时刻,豪格未能果断行事,还在作态自谦,说什么“福少德薄”,结果被多尔衮顺水推舟立了皇太极九子福临继位,这也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而多尔衮作为摄政王辅政。此后,豪格的帝王之梦不但永远破灭,也成了多尔衮必须除掉的对象。此后数年满清入关的过程当中,豪格所部屡立战功,尤其是在四川西充凤凰山射杀了张献忠。但是等他班师回京之后,却被告发起用罪人,以及隐瞒部将冒功等罪。豪格在顺治五年被下狱,不久后自杀身亡。这位本可以成为满清皇帝的人物,就这样消失在了历史中。而多尔衮在大获全胜之后,更是要全力抹除豪格的痕迹,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换旗,具体来说就是把他统领的正白旗升入上三旗,把昔日豪格统领的正蓝旗降入下五旗。 上三旗和下五旗的旗人名义上讲待遇没有差别,但实际上却非常不同。比如皇帝身边的侍卫均由上三旗担任,下五旗只能驻扎在紫禁城外,而且下五旗诸王的行动人事也有诸多限制。正蓝旗从上三旗降下来,实际上是从天上掉到地下。再加上多尔衮对豪格的深仇大恨,先前的正蓝旗人员没少被打击报复。 ![]() 顺治八年,多尔衮去世之后,顺治皇帝亲政,顺理成章地接过了多尔衮的正白旗,清算多尔衮并为豪格平反,但这正蓝旗已经是过去满清上层残酷政治斗争下的失败者,也不可能再恢复往日荣光,所以对于正蓝旗的待遇和地位,也只能是冷处理。在这种情况下顺治皇帝继续调换旗籍,把多尔衮和多铎的一些后代亲属调入正蓝旗中。可以说到了永历被俘的时候,正蓝旗已经成了满清八旗内部过去政治斗争失败者的大杂烩。 在正蓝旗中如果地位高一点,还能有人在皇亲国戚面前说说话,日子还能过得去,但是对于基层军官和兵丁来说,遭遇打压和克扣饷银,则是家常便饭。所以一种合理的推测是这些正蓝旗的官兵走投无路,在满清的制度下看不到希望,这才决定赌一把去拥立前明皇帝。如果事成,那么永历大概率是一名傀儡皇帝,而那些正蓝旗的满洲八旗兵丁,则会因为拥立之功飞黄腾达。当然这事儿最终失败了,吴三桂最终选择处死永历皇帝,有避免夜长梦多的解释,也有急于表忠心用力过猛的嫌疑。讽刺的是,即使这样,吴三桂最终也只能走上造反的道路,赔上了全家人的性命,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 ◇ 图为韩国电影《南汉山城》中的满洲兵形象 当然,关于满洲官兵拥立永历皇帝,还有别的动机解释,但这个正蓝旗遭到冷遇之后一些基层官兵铤而走险是说服力最强的。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满清从一开始就不是铁板一块,在满清的高层同样充满了残酷的内斗,而这种内斗是跟专制制度稳稳绑定的,赢家通吃,输家失去全部。再进一步讲,八旗制度不管战斗力再强,它也是一种专制制度下的军民合一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士兵的忠诚,战斗力和军费开支平衡往往会构成一个所谓的“不可能三角“。战斗力强了,忠诚度就不能保证,反之亦然。如果既要战斗力又要忠诚度,那么军费开支朝廷也无法承受。 满清的八旗就是一个典型,在满清入关前后,这八旗军大概有十多万人,已经是非常庞大的兵力了,其战斗力不可谓不强,忠诚度也基本有保障,但正所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在战争时期,这十多万军队人吃马喂每天都要大笔金钱作保障,没钱发饷,没钱购置装备,谁会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跟你玩命啊?但是即便如此,上层内斗的结果还是波及八旗,让一部分官兵忠诚度出了问题。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配图源于网络,若有侵权,后台联系删除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