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园“范老坟”

 鹿渌 2025-05-12 发布于江苏
老家西园金圈里,村后大河北通锡澄交界的白荡湖泊。大河口猢狲塘浜北去,有向西叉的坟堂浜。这猢狲塘浜与坟堂浜所围的三面环水地域,至我辈看到的已是成片的桑树田,最西深处的高墩有村民俗称的“范老坟 ”。 
西园“范老坟”

 “范老坟”南面,下部靠河处有个大低滩坑,想来应当是填高堆墓而挖成的。“范老坟”正南面有气势恢宏高大的坟堂屋。坟堂浜即由这坟堂屋而名。这坟堂屋,是我现今看到的其他地方的坟堂屋所无法比拟的,也远超本村农户的老屋。 

这“范老坟”地方,很少有人涉足,小孩子更是不大会到那地方,只是有时割草,会偶尔走到那里。那里虽是古墓,但已无见石碑等任何标记。记忆深的是,“范老坟”古墓长满了长长的茅草(俗称茅柴),特别茂盛。冬季茅柴枯萎,会长出一堆一堆的“地衣”,也叫“天菜”。那时生活贫困,听人说这东西能吃,少年时会偶尔捡点放口里尝尝,腻搭搭的,不敢多吃。当时不懂这地衣是什么东西,其实是属于藻类与真菌共生的复合体。 

▲地衣

  “范老坟”,在我村北,约有一里路。有世代看守坟堂的一家子人,奇怪的是那家人家,老老少少不分男女都姓王。当家老太叫王爱度,老太人高,蛮有一点威势的。儿子是个“呜子”哑巴,从来不知道他的名字。媳妇叫王宝珍(估计是童养媳),别看那妇人没有什么文化,但却是个一等一的故事篓子。

我少年时知道的关于长安桥季家的传说故事,都是茶余饭后从她那儿听来的,什么“季家怎么发财啦,怎么造皇宫长安城啦,京城怎么来查办啦”,讲得是有声有色,那是个滔滔不绝。当时还小,听了也没放在心上,总觉得她像是在说大书。 

长大以后,有一次还听她神秘兮兮地说:她那坟堂屋,是地下党的交通站,常在那坟堂屋开会。坟堂屋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三面环水,少有人出入,后面不远是锡澄交界的白荡,倒确是个隐蔽且方便转移的好地方。听她说:每逢地下党接头开会,后面河边总会拴一条小船。前面放哨的一发现有情况,马上通知开会的人上船,然后一篙就撑离河岸,一眨眼就钻进后面不远的白荡芦苇荡。说的就如电影中的情景那样,其实电影本来就是来源于生活。还说当时地下党的某某和某某对她们说过:你们为我们担风险,等革命胜利后,一定会报答的,不会忘记你们的。她说的那些人我都知道,因为我父亲也是地下党的。当时我还弱弱地问了一句,“后来呢?”该妇人憨厚地笑了笑,没回答。意思是没有。2019年4月21日无锡解放七十周年的时候,我曾召集原长安地下党成员的后代在长安聚会,说起要是那坟堂屋还在,倒是可以作为一个红色历史纪念地。 

那妇人儿子在江阴长寿工作。大约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那气派的坟堂屋拆了,一家人搬到我们村上,在村子前排靠河滩码头的地方建起了二间楼房,倒是占了个好地方。那时还好奇,那家哪来的钱?后来想他家有拿工资的工人,又有那坟堂屋拆下来的现成的建筑材料,建房是不难。

扯远了,言归正传。那“范老坟”,只听说是堰桥人的。坟堂浜河对面市巷上的诗人荣昌大哥告诉我,解放前后还有堰桥的人摇船到范老坟来扫墓的。但这墓主是谁?什么年代的?一概不知。前一阵考证了后村里“青山坟”解元徐泰墓后,就寻思着也发掘一下本村的这“范老坟”吧! 

如何入手呢?调查走访本地是没戏了,不会有比我们自己更清楚的了。唯一的,一是查无锡特别是堰桥范氏的家谱,看有没有这方面的记载,一般家谱名字号、生卒、婚配、墓葬、子女等都会有记载,尤其是像这样气派还有坟堂屋的墓群;二是到堰桥地方去走访走访。 

第一站先到了惠山古镇绣嶂街的范文正公祠,范文正公祠就在我们陆宣公祠的东隔壁。进范文正公祠拜谒,就想着能不能得到些灵感!仔细察看祠内的记录及碑文介绍,“乾隆五十年(1785)无锡署西支、堰桥支建惠山范公祠;早于惠山范公祠95年前,康熙二十九年(1690)正月堰桥支范元贞在堰桥东街建范公祠。”现惠山范公祠还有康熙年堰桥范氏建范公祠的碑文。哈,有戏!看来这堰桥范氏大有来头,就是不知道这西园的“范老坟”是堰桥范家的何人神圣? 
 ▲乾隆年惠山范文正公祠

还是要查无锡范氏家谱。这日来到市图书馆,在图书馆历史文献部老师的热情指点帮助下,逐卷逐页查阅了民国三年(1914)续修、六年(1917)付梓的《锡山范氏宗谱》,弄清了无锡范氏尤其是堰桥范氏的渊源由来,查清了西园“范老坟”的情况。 

查过谱后,去年十一节期间,又专程去了堰桥东街,实地察访了堰桥范氏的地方。老街早已面目全非,大部已经翻新,可喜的是遗迹尚存。首先来到事先堰桥文史工作者潘福良先生告诉我的,东街原康熙年始建的范文正公祠原址即是现在的堰中(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据说学校还存有原祠堂老碑。堰桥范氏可是望族,堰桥半条街(东街)都是范家的。学校西墙与民房的弄堂,“祠堂弄”老标牌仍在,隐约透出古范公祠的气息。

▲堰桥东街范公祠旧址
▲堰桥东街祠堂弄

一旁的当地土著老人指点说,街面北楼后面,范家还有老宅、老井在,据说也曾是祠堂(我估计是家祠)。我转到后面,老宅东倒西歪,已基本是废墟,养了好多鸭鹅,走到门口,扑啰啰窜出一大群。顺便打听原老街茧行,有原住民老妇人一指,说就在街路那南边。因我幼时曾随父母寄居过这茧行主人的老宅,也算是旧地重游。印象中那宅院倒是古朴气派,如今已杳无踪影。问起那主人家的背又驼、脚又拐的儿子叫“称心”的,居然这老妇知道,说是早已搬走,是不是还在人世就不清楚了。 
▲堰桥东街范氏老宅废墟

一,无锡范氏世系溯源

无锡范氏为郎中房,尊范文正公仲淹为一世始祖。郎中房一世祖范琪,与范仲淹为同一高祖,是范文正公未出五服的三从兄。范琪(989—1050),字希世,一字宗蔚,天圣五年(1027)进士,官尚书屯田员外郎,赠金紫光禄大夫。墓天平山,苏州知州蒋堂志墓。
范文正公

三世范世延(1072—?),字荣祖,范文正公的三从侄孙。官尚书吏部右郎中,奉直大夫,赠中奉大夫,为郎中房祖。

七世范晞文(1212—1294),初名士廉,字景文,号约庄,太学生,杭州人,宋理宗时与叶李上书诋贾似道。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御史程文海奉诏求贤,与宋遗士赵孟頫等三十人同薦于朝,授提督两省学政、江浙儒学提举。后子范珙官任无锡教授,遂自临安迁居禄养无锡。
《无锡金匮县志》范晞文

八世范拱(1266—1328),范晞文四子,字起之,号余学,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任无锡县学(州学)教授,置学租千石修葺殿宇,塑圣贤像。在任九年,任满定居无锡茅场里,为无锡范氏迁锡始祖。后升临江府判。著《采芹录》《甘泉录》《谷江集》《都梁集》行世。

九世范致大(1303—?),范拱次子,字德原,号甘泉,又号孤山人,工古文词,以经明行修,任常州路儒学教授,与张伯雨、杨铁崖、倪云林辈友善,交相唱和,时人宝其文词,如获琬琰,著《金帚集》三十卷行世。

十世范昌年(1348—?),范致大子,武学生,勇而好义,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选忠勇才技,戌守南京。

十一世范纬,范昌年子,字子坤,由南京除籍回锡,迁居无锡天授乡堰桥。

十三世范雨,字时润,范纬孙,始居堰桥西高山西麓高平里(堰桥东街),大六房支祖。
范雨

二,西园“范老坟”梳理

1、堰庸公墓群:

大六房分老二房支,十八世范可中,范雨五世孙,字堰庸,娶俞氏,葬西园唱字圩主穴。长子,十九世范弥瑞(1601—1655),字孟祥,葬西园之昭穴;次子范弥珍(1611—1663),字仲明,娶徐氏,葬西园之穆穴。    

堰庸公墓群,金匮界唱字1130号平田7分7厘5毫,又1132号平田1亩8分2厘9毫,又 1133号高田2亩6分2厘3毫,又1135号平田5分4厘9毫,又1138号高田1亩6厘6毫,合计面积6亩8分4厘2毫。

2、景陶公墓群:

范弥瑞(字孟祥)玄孙,二十三世范徵潛(1770—1824),字景陶,太学生,配章氏,合葬西园祖茔之西主穴,丙山壬向兼午子三分。长子范尔昌(1805—1856),原名显淼,字浩如,太学生,配胡氏,附葬昭穴,未山丑向兼坤艮;次子范尔臧(1808—1866),原名显德,字吉甫,配王氏,附葬穆穴,未山丑向兼坤艮。长孙范用烈(1825—1856),字月卿,号达斋,配吴氏,附葬次昭穴,壬山丙向兼午子三分。

景陶公墓群,金匮界西园唱字1134号高田5分1厘5毫,1136号8分3厘7毫,1137号1亩8厘8毫,合计面积2亩4分4厘。范景墓花户,南址低滩,北址河,西址低滩,东址堰庸公老坟玉湾。

至此理清,西园堰桥范家“范老坟”,实有两大墓群。分别为:

1、东为明末崇祯年范可中(堰庸公)夫妇与两子夫妇附葬二代墓群;
西园“范老坟”堰庸公墓群

2、西为清道光初范徵潛(景陶公)夫妇与两子夫妇以及长孙夫妇附葬三代墓群。
西园“范老坟”景陶公墓群

紧挨的东西两大墓群,共计面积:9亩2分8厘2毫。

三,西园“范老坟”墓主撷芳

范可中(堰庸公)墓群:附葬有其长子范弥瑞(孟祥公)。范弥瑞(1601—1655),字孟祥,明神宗万历二十九年二月十五日生,清顺治十二年四月二日卒,葬西园父茔昭穴。其豁达大度,遇事敢作敢为。明亡清降,顺治二年(1645)阎应元率江阴军民反抗清军,江阴遭屠城,一时盗寇四起,骚乱殃及邻邦。堰桥紧邻江阴,孟祥公武装组织乡民保护地方平安,受乡里父老敬重。孟祥公捐资疏浚开通里中河道,解决灌溉和行舟。尊师重道,慕学开塾,家教有方,五子十三孙等辈皆敦诗重礼。

孟祥公仲子,范安义(1623—1706),字元贞,贡生入太学,授州同知,康熙五十五年(1716)邑士绅呈请督学林公批准,配享文正公祠。元贞公,为人敦厚慈孝,秀才诸生,继入太学,绝意进仕。康熙十年(1671),元贞与弟元顒倾家财捐粟赈灾,救活众多饥民,受到县令吴兴祚嘉奖。无锡原来没有范文正公祠,子孙报享无所。元贞庀材鸠工,经营创建,捐出田亩资财,康熙二十九年(1690)在堰桥东街始建范文正公祠,纂修堰桥范氏宗谱。文正书院山长陶山浚作元贞公传。
元贞公
康熙年堰桥范文正公祠

范徵潛(景陶公)墓群:

范徵潛(1770—1824),字景陶,太学生,乾隆三十五年五月二十三日生,道光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卒,葬西园祖茔之西。嘉庆十九年(1814)锡金大旱,乡里无所措施,饿殍遍地,范徵潛第一个慨然发粟调糜救济饥民,其他富户二个月后才有响应赈灾的。灾后县令韩履宠对捐献者或奖或匾,乡里都推荐范徵潛,他淡然不屑。兄早亡,嫂眼瞎,其全部承担抚养盲嫂和三个侄子、四个侄女的生活。家居旁西高山见有残冢暴棺,其必填筑掩埋。道光三年(1823)夏涝灾,范徵潛又是首倡赈济饥民,与十年前济旱一样不肯留名。其遵范文正公义田遗范,救济赡养族人,本支本宗按季均济。乡里都称其为大善人。
景陶公

范徵潛长子,范尔昌(1805—1856),原名显淼,字浩如,太学生,嘉庆十年四月二十五日生,咸丰六年四月二日卒,葬父茔昭穴。聪慧过人,读书一目数行,师从吴琢舟、陈用和两孝廉先生。父亲景陶公去世,弟吉甫尚年幼,其一人挑起家庭重担,从黄乐亭先生岐黄术学医,潛心三年业成。有病家请医,不论风雨还是黑夜必到,疑难棘手病症均妙手回春。其胆识过人,遇到乡里有不平事,不避艰险调处。道光中,堰桥范公祠主事者监守盗卖祠产祠田,其会集各房呈告公堂,知县谢元淮审决,追回祠田十二亩。范尔昌又捐西园祖茔祭田三十五亩,解决了祭祀资金紧张。倡建公益同善局,汇集本地十一图公议捐田捐资,捐得胡氏在镇一所房屋设局其中,又增设一所育婴堂。本乡界泾圩,毗邻江阴,有田数千余亩,道光十一年(1831)、二十年(1840)、二十一年(1841)三次大水遭淹,其主倡主捐增高筑阔圩堤。按田定工,对阻挠者送官府惩办。二十九年(1849)水害比前三次更烈,全圩安然无恙。乡人无不感激他的善举胆识。
浩如公

最后,说一个花絮:正如道光年范尔昌控告处理当时范公祠主事者盗卖祠产祠田那样如出一辙,王瑞芳《没收族田与封建宗族制度的解体》文中记:“无锡张村区堰桥镇范公祠,曾由范阿根管了十多年,贪污中饱,预收租米,把搜括贪污的钱都用来吸毒,对佃户则尽情榨取与剥削。解放初土改时,堰桥范公祠族内人提出,昔日捐助给该祠堂之田,今其家庭已衰败者,希在土改中将其捐出之田亩仍收回自耕。”

不论那个家族,固然不乏名人先贤,但再辉煌,也难免会有不肖之徒。古往今来,概莫能外,不足为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