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4.28西班牙/葡萄牙大停电事件的思考(续集)

 快乐者生存 2025-05-12 发布于北京
一、前言
根据网友们的留言反馈,笔者觉得有必要就电池储能的商业化应用,再进行一次通俗的必要性分析。
笔者注:之所以没有采用“电化学储能”这个词,是因为电化学储能族谱中还包括全钒液流电池、铅炭电池这样的既属于“长时储能”分类又属于电化学储能技术范畴的“门派”,而目前电化学储能进入商业化应用的主流是锂电池、以及钠电池,它们属于“短时储能”的分类。为避免概念上的混淆,所以笔者把锂电/钠电这样的短时电化学储能统称为“电池储能”。
二、传统电力系统的“源随荷动”
大家知道,我国电网的额定频率是50Hz,如果再乘上每分钟的60秒,就有了一个重要概念:3000转/分钟,这就是我国所有的火电、水电等“转动类”发电机组的额定转速。当然也有不同转速的,例如小型的余热发电机组,汽轮机的转速是5600转/分钟(为提升汽轮机的热效率),但通过变速箱与发电机相连后,转速依然变成了3000转/分钟。
笔者刚参加工作进行实习那会儿,有一次问我师傅:“我给汽轮机增加负荷(开大调速汽门增加进汽量),汽轮机的转速为什么不上升呢?”我至今还记得师傅那时一脸懵逼的表情,后来他回过神来对我说:因为汽轮机的转速是被电网给“拖住”的,所以你增加汽轮机的负荷,只会增加发电机的发电出力,不可能增加汽轮机的转速的。
听后我仍然很懵逼,直到自己成了工程师之后。在“汽轮发电机组”中:汽轮机是“原动机”(提供动力),发电机是“从动机”(是负载)。当发电机与电网连接后(并网),汽轮机增加出力时(机械力矩增加),发电机会同时增加一个“反向力矩”去平衡(即:电磁力矩相应增加),这在外部表现上就是发电机的发电出力增加了(即:发电机的磁场强度增加了,而汽轮机带动发电机的转子仍在切割发电机的“定子磁场”,所以“感应电流”增加了,再乘上“定子电压”,不就是发电机“功率”增加了么)。
再回到电网频率50Hz这件事上。当电网中的总用电负荷大于总发电负荷时,表现为电网频率低于50Hz,这反映到汽轮发电机组上就是转速低于3000转/分钟了,于是汽轮机在调速系统的作用下,“自动”开大调速汽门以增加发电负荷,最终电网中的大部分发电机组都是如此的操作,于是电网频率又回到了50Hz附近。当电网中的总用电负荷小于总发电负荷时,表现为电网频率高于50Hz,这反映到汽轮发电机组上就是转速高于3000转/分钟了,于是汽轮机在调速系统的作用下,“自动”关小调速汽门以降低发电负荷,最终电网中的大部分发电机组都是如此的操作,于是电网频率又回到了50Hz附近。
这就叫“源随荷动”。
三、新型电力系统的“源荷互动”
传统电力系统的“源随荷动”一直是这么“丝滑”,这跟传统发电机组是机械转动设备具有天然的关系。但到了新型电力系统,电源点将以新能源发电作为主体,而新能源发出的电是直流,要和交流电网(或者用电设备)进行连接,必然需要通过逆变器(PCS)进行交直流的转换。
打个比方:高保真音响采用的是“电子管”,因为电子管属于模拟电子,所以它将电子信号进行放大是“连续”的(即:不失真)。而数字音响采用的是“晶体管”,因为晶体管属于数字电子,所以它是通过“拟合”去模拟信号放大的连续性(即:音质是带有毛刺的)。
回到电力系统,即使是“构网型”逆变器,仍然是“数字音响”,虽然采用了控制策略去“模拟”机械转动设备的特性,但依然无法“模仿”传统发电机组的固有特性(具体的技术细节就不展开了)。因此,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维持传统机组的“最小开机组合”,依然是目前新型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最有效的保障措施。这也是造成本次西班牙/葡萄牙大停电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
图片
见上图:当电网频率突降时,首先起作用的是转动发电设备的“转动惯量”(这就好比汽车刹车时,由于惯性作用车还是要往前“冲”一段距离那样),虽然此时电网频率是在快速下降,但转动发电设备的“转动惯量”对频率的下降还是具有“阻止”作用的,所以被称为“阻尼”效应。然后是各种并网发电机组的“一次调频”作用,笔者在上一章节其实是介绍了传统机组“一次调频”的工作原理,随着《并网电源一次调频技术规定及试验导则》(GB/T 40595-2021)的颁布实施,新能源发电项目同样也具备“一次调频”的能力。再后来就是“二次调频”作用了,近日发布的《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基本规则》中明确指出:调频服务主要为二次调频服务(第29条的内容)。
这里重点讨论“二次调频”的适用场景。
首先,为什么笔者老拿电网的频率“突降”说事,而不提频率“突升”呢?因为频率“突升”的应对措施比较简单。对于传统机组来讲,只要将汽轮机的调速汽门关小,马上就能把发电负荷降下来,这跟升负荷需要锅炉加强燃烧不同,几乎是“立竿见影”的(即:传统机组的功率“下爬坡”能力还是靠谱的),而锅炉即使是短时间内蒸汽压力会升高(毕竟部分蒸汽是被“憋”住了),但还是有其它应急调整措施的(例如开向空排汽阀),人不会被尿给憋死。而新能源发电“降负荷”其实更简单,电力电子设备的响应速度往往比机械设备高几个数量级。
其次,电网频率“突降”的主要原因是新能源发电出力的“突降”(例如:“阵风”对风电出力的影响,“乌云”对光伏出力的影响,等等),所以这对新能源的“二次调频”能力就不要指望了。而传统机组升负荷的功率“爬坡”能力先天不足(原因分析详见笔者的上篇文章),所以需要像电池储能这样的功率型储能先去“顶”一把,但这还不够。
再次,新能源发电“间歇性、波动性、随机性”的特点,几乎将电网“N-1”的事故备用策略中的“1”无限放大了,因此,光有发电侧的“旋转备用容量”还不够(其实也“备”不起,容量费用太高了),还需要“需求侧响应”(即:用电侧同时降“用电负荷”)。
四、“源荷互动”的商业化场景
1、“调频、爬坡”辅助服务的需求侧响应场景
我们可以“脑补”一下以下场景:当电网频率突降时,电网调度按个与用户们打电话:你能降点用电负荷吗?显然“黄花菜早就凉了”。因此,需要虚拟电厂去“聚合”用户资源进行需求侧响应。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4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达到9.76万亿千瓦时,其中居民生活用电达到1.21万亿千瓦时,占比约12.4%。目前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空调负荷”,空调负荷确实是推高迎峰度夏期间用电高峰的原因之一。但国外的实践表明:对空调负荷“有序用电”确实能立竿见影,但有序用电恢复后马上会形成一个“人为”的用电尖峰——由于依然是高温,家家户户在供电恢复后“集体”开空调制冷,此时无论是设置26℃还是18℃,其实空调基本都在满负荷运行,这样的集体“报复性消费”只会形成另一个“用电尖峰”。
其次是充电负荷。笔者在以前的文章中就描述过:迎峰度夏期间,白天的工商业线路、晚上的居民区线路都是重载,下辖的充电桩基本是“无电可供”,既然无法充电,为什么人们还要把车“连”在相应的充电桩上(进行V2G)呢?因此,正确的解法是:在合适的时段,挑轻载线路(合适的地段)上的充电桩充电(普通人白天上班、晚上休息,显然即使有钱赚也是没时间的,但移动储能就是“专业”干这事的)——如此操作的目的是为了给送端电网腾出“最小开机组合”的系统容量。移动储能响应V1G(有序充电)——当电网发出“二次调频”指令时,虚拟电厂优先切断移动储能的充电功率。如果充电桩具备V2G功能,移动储能同时响应V2G(反向给电网供电)——当电网发出“二次调频”指令时,虚拟电厂不仅切断移动储能的充电功率,还要求移动储能反向放电,以响应“爬坡”指令。
综上所述,虚拟电厂“聚合”充电桩(或者V2G桩)与移动储能这个“组合”,才是靠谱的“调频、爬坡”辅助服务的需求侧响应。
2、微电网之间“互通有无”的场景
目前新型电力系统的挑战之一就是“双高”(高比例新能源发电、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如果再加上即将面临的“高比例新型用电负荷”(例如电动汽车补能)——凑齐“三高”,电网离送ICU也差不多了。
因此,需要大力发展各种“微电网”。关于微电网的理解,笔者以前的文章有如下的描述。
图片
既然微电网有“直流化”的趋势,作为微电网之间“互通有无”的媒介,移动储能当然提供直流接口就行了。
正所谓“计划没有变化快”,微电网本身也有各种“无奈”——一方面,作为电源属性的微电网:节假日工商业光伏的消纳问题、屋顶下用电负荷“消失”了的工商业光伏、农村的户用光伏(即使是采取了“集中汇流”措施)……另一方面,作为负荷属性的微电网:节假日高速服务区的充电站、缺少供电容量的工商业(居民区)充电站、农村充电基础设施以及“智慧农业”供电基础设施……以上电源和负荷属性的微电网,具有时空对应的关系,通过移动储能不仅可以实现“互通有无”,而且能实现电能量的“市场化交易”。
这就是电力市场“场外交易”,也叫虚拟电厂(作为信息平台)的“撮合交易”。它的意义在于:让分布式新能源发电少上网“添乱”;让需频繁临时增容的负荷少下网“添堵”。
因此,降低电网“送ICU”风险的同时,为分布式新能源、电动汽车等的进一步发展拓展了增量空间。
3、配网“无线路增容”场景
再“坚强”的配电网,也会有检修甚至“掉链子”的时候。特别是面对日益频发的极端灾害性气候,抢险救灾已日益成为社会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对比国内和国外的抢险救灾场景,我国始终是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因此,电力保供一直是我国电力系统的重要职责之一。
但电力保供也是要讲成本投入的(否则何来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构建“兼具韧性和经济性”的配电网是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建设内容之一。
2025年我国统调最高用电负荷预计在15.5亿千瓦左右,如果夏季出现极端高温天气,最高用电负荷可能增至15.7亿千瓦。同时,笔者曾做过测算:假设全国3亿辆机动车全部更换为纯电车型,将需要15亿千瓦(30亿千瓦时)的移动储能。
这将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呢?——“聚、则蚂蚁雄兵”,即使是在最高用电负荷、且短时间内全部依靠新能源供电,照样可以维持电网的安全运行,这将为电网进行运行方式调整提供缓冲时间。“散、则精准救援”,即使是在极端灾害性气候影响下,移动储能可以实现抢险救灾、一级负荷、民生保障等的离网型供电任务,这将为配电线路的抢修、恢复供电等提供缓冲时间。
五、结语
电池储能的商业化应用——电源侧:136号文明确“不得将配置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核准、并网、上网等的前置条件”;电网侧:交流电网一直“偏好”能提供转动惯量的储能技术;配售侧:无论是用户侧的微电网、还是“兼具韧性和经济性”的新型配电网构建,更需要“移动储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