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给我做个CT吧!” “先去做个CT查一查!” …… 这样的话,每天都在门诊上演。CT检查因其成像清晰、诊断准确、时间短、价格相对划算而被广泛应用,快速精准的特性更是经常成为救命的关键。但你知道吗,如果使用不当,CT的辐射暴露远比我们想的更恐怖,甚至会成为癌症加速器! ![]() ![]() 此前就有一项发表在权威期刊《Nature Medicine》上的研究指出,每增加一次CT检测,血液恶性肿瘤的患病风险将升高43%。 CT检查时所用的X射线是单一、质硬的高能射线,存在损伤细胞内DNA的风险。一旦DNA链断裂或者错误修复,就有可能失控增殖,最终发展成癌症。 值得注意的是,CT检查的辐射剂量远高于普通X光片。例如,一次胸部CT的辐射剂量约为7毫西弗,而一次普通胸片的辐射剂量仅为0.1毫西弗,前者是后者的70倍。这种高剂量辐射的累积效应,尤其是在短时间内多次接受CT检查的情况下,可能显著增加患癌风险。 ![]() 近期CT致癌的说法又添铁证:一项发表于美国医学期刊《内科学纪要》上的研究表示,美国每年约5%的新发癌症病例可能与CT检查有关。 ![]() 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团队分析了6151万患者的CT检查数据。结果显示,仅2023年,CT检查就可能导致约10.3万例新增癌症病例,占美国全年新发癌症病例的5%。 研究还发现,不同的人群和检查部位,致癌风险也存在明显差异。儿童和青少年由于细胞分裂活跃,对辐射更为敏感,接受CT检查后患癌的风险更高。从检查部位来看,腹部和盆腔CT的致癌风险最高,其次是胸部CT。在癌症类型上,与CT检查关联最密切的包括肺癌、结肠癌、白血病以及女性中的乳腺癌。 ![]() CT还能不能做? 是不是听上去很可怕? 其实危害的前提是:过度使用CT。CT扫描对身体产生的辐射并不是终生的,自身会进行代谢修复,时间大约为2个月。如果一年内偶尔做了1-2次CT检查,并且间隔比较长,通常不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但是如果长期大剂量多次进行CT检查,对身体的损伤就积少成多了。 CT依旧是一个很好用的检查,在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无可替代,只是我们不能过度依赖它: ![]() 对于没有特殊疾病症状或高风险因素的健康人群,CT检查不应作为常规体检项目。例如感冒咳嗽、轻度头痛、普通骨折、牙科疾病等等,可以做CT,但首选是超声、X片、核磁共振等无辐射或低剂量的检查。 ![]() ![]() 儿童和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期,细胞对辐射更为敏感。若非必要,应选择无辐射的替代检查。孕妇在妊娠12周内应尽量避免CT检查,以免影响胎儿发育;妊娠12周后如需检查,也需严格评估风险与收益。 ![]() 部分患者可能要多次接受CT检查,但需要严格评估每次检查的必要性,避免辐射剂量累积超标。国际标准建议,普通人每年接受的有效辐射剂量不应超过50毫西弗,全年总计不超过100毫西弗。 不管是“有点不舒服,先做个CT看看”,还是“CT会致癌,坚决不能做”,这两种想法都是错误的。CT检查是一把双刃剑,科学合理地使用,才是最好的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