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里深受贾府信赖的医生,不仅医术高明,更精于人情

 少读红楼 2025-05-12 发布于上海

王夫人有一回问黛玉,大姑娘,你吃那鲍太医的药可好些?”林黛玉道:“也不过这么着。老太太还叫我吃王大夫的药呢。”

有人认为,王夫人背着贾母,私自替换了常给黛玉配药的王大夫,甚至在药里做了手脚,所以黛玉的病情才越来越重。

这显然是没有任何根据的,也完全经不起推敲。给黛玉配药的都是宫里的太医不说,王夫人也是荣国府二太太,她再恨黛玉,也不至于明着敢对黛玉如何。

这个情节,其实曹公想要说的是,常在贾府走动的这个王大夫,也就是王太医,是个医术非常高明的医生,所以不只是黛玉,整个贾府的人生病了,首选都是找王太医。

宝玉的一番话也能说明一些事,他说:太太不知道,林妹妹是内症,先天生的弱,所以禁不住一点儿风寒,不过吃两剂煎药疏散了风寒,还是吃丸药的好。

也就是说,这王太医是很擅长做丸药的,因为丸药相对于煎药来说,更容易服用,不那么费事,更没有那么苦。

红楼梦里提到了不少医生,除了王太医,鲍太医,还有张太医,张友士,胡庸医(胡君荣),王君效等人,但要说深受贾府之人信赖的,还就只有王太医。

晴雯生病一回,因为不想惊动上面,所以宝玉就让人从外面请了一个陌生的大夫,结果没想到,因为大夫不了解贾府内情,开出的药方让宝玉大为光火。

因为这个药方里有紫苏、桔梗、防风、荆芥等药,后面又有枳实、麻黄等药,这些药在宝玉眼里,完全就是虎狼药,别说晴雯一个女孩,他一个男子都未必都禁受的住。
后来到底还是请了王太医来,王太医诊脉得出的结论,与之前的胡庸医差不多,也就是说,他们们对晴雯之病的判断,基本是一致的。
但是,不同的是,王太医开的方子上没有枳实、麻黄等药,倒有当归、陈皮、白芍等药,分量也比之前开的减少了一些。
同一个病人,不同的医生,诊断结果是一样的,为什么用药不一样呢?因为每个人的身体承受能力不一样,这就好比大人生病和小孩生病,即便都是感冒发烧,你总不能把大人吃的药和剂量直接拿给孩子用吧?
宝玉看了王太医的药方,才转怒为喜地说,这才是女孩儿们的药。虽然疏散,也不可太过。旧年我病了,却是伤寒,内里饮食停滞。他瞧了,还说我禁不起麻黄、石膏、枳实等狼虎药。
从这件事里我们可以得出几个信息,一个是王太医医术高明,而且他常在贾府走动,对贾府上上下下的主子奴才的身体状况相对来说都比较了解,所以用药时会根据不同的人有所增减。
更重要的是,贾府是什么人家?那是国公府!给这里的主子奴才看病,能等同寻常病患看待吗?当然不能!用药自然也不能那么大剂量,因为安全第一!
而且,对于贾府这样的门第,很多时候都是通过食补来调理身体的病症的,是能不吃药就不吃药的,非要吃,也是能吃丸药就不吃煎药。
而那个陌生的医生,因为是初到贾府,什么都不了解不说,还是个只是徒有业务能力却不懂得变通更不懂人情世故的庸医!因为医生行医用药,不只是看你的医术,你还要学会对人对症下药。
譬如老太太、年轻媳妇和小女孩这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得了同一种病,如果是庸医开药方,可能会像胡庸医一样,既然他们是同一种病,自然是同一个药方了。
这乍听起来没毛病啊,但细想想,毛病大了去了。他忽略了一件事,年龄不同,身体健康状况不同,对于药物的反应和承受能力不同,即便是同一种病,用药也会大不相同。
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开什么方子下什么药,你还得看看病患的身份,如果是诰命夫人,千金小姐,王孙公子,那药能随便乱用吗?不好好斟酌就贸然下药,结果可能要了自己的小命。
这里面其实反映的不只是医术高明与平庸的区别,还有一个人情世故在里面。因为你如果想在贾府这样的国公府长期行医,甚至享受每年四节大趸送礼的礼遇,你就得小心谨慎。
无论是诊脉,还是开方子,都大意不得。没有大碍的小毛病,能减轻剂量就减轻剂量,能不吃药就不吃药,能调理好就说一个调理的法子,这才是医者仁心,这方是会看病的太医。
因为看病不是玩过家家,闹不好是要出人命的。而王太医在贾府看病多年,不仅没有出过岔子,整个贾府对他的评价都极好,这可不只是医术高明就能做到的,这里面还有他阅人无数的经验总结。
再看看在此之前他给贾母瞧病的那次对答就知道了。
贾母因为带刘姥姥游览大观园,不小心感了风寒,于是就请了王太医。王太医是被贾珍、贾琏、贾蓉三个人领进来的,因为自知国公府不是寻常门第,这王太医不敢走甬路,只走傍阶,跟着贾珍到了阶矶上。
你看看,王太医可是来贾府看病最勤的医生,但是他依然谨小慎微,这是一个人能够在自己的领域备受重视乃至立于不败之地的最基本的修养。即便医术高超,也绝不能乱了分寸,失了礼节,甚至目中无人。
后面见了贾母和贾府之人,王太医便不敢抬头,忙上来请了安。王太医为什么不敢抬头?因为贾母可是堂堂的国公夫人,而王太医不过是个六品的太医。
很多人该说了,看病就看病,怎么还这么多繁文缛节?这可不是繁文缛节,这是礼节,是规矩,想要在贾府这样的国公府行医,在你拿出真本事之前,你首先要懂礼数和人情。
再看看那个胡庸医去晴雯看病,他是先看了晴雯染了凤仙花的长有两三寸的指甲后,才慌忙回过头来给晴雯看病,这哪是医生,分明就是个心术不正之人。
我一直都认为,这个胡庸医,就是后文给尤二姐看病的胡君荣,因为他给尤二姐看病时,也有过类似失礼的行为,他看了尤二姐的容貌,当时魂魄如飞上九天,通身麻木,一无所知。
这个庸医,不仅医术不精,还是个无礼之人,开出的药险些害了晴雯,又害了尤二姐腹中的孩子,真是害人不浅。
再看王太医给贾母瞧病,贾母笑道:“当日太医院正堂有个王君效,好脉息。”王太医忙躬身低头含笑回说:“那是晚生的家叔祖。”贾母听了,笑道:“原来这样,也是世交了。”
难怪王太医医术高明,为人谦恭有礼,原来有家风传承,这是太医世家了。你看王太医在贾母跟前对答的姿态,是“躬身低头含笑”,多么谦卑,多么有礼,这样的太医,当然会为同样重礼的贾府所推崇和信赖。
继续来看,王太医便屈一膝坐下,歪着头诊了半日,又诊了那只手,忙欠身低头退出。……王太医说:“太夫人并无别症,不过偶感一点风凉,究竟不用吃药,不过略清淡些,暖着一点儿就好了。如今写个方子在这里,若老人家爱吃呢,便按方煎一剂吃;若懒待吃,也就罢了。”
什么是良医?就是他看病极细,用药极活,说话有礼,为人变通。贾母是老年人了,一般老年人都不喜欢吃药,所以你看他说的话多好。没有危言耸听,没有说一定要吃药,吃不吃都不妨。
王太医这话,可不仅仅都针对贾母病情,这里面藏着很深的人情世故。他虽然是太医,但不仅深谙医理,更深谙人情世故。想必,他是知道贾母喜好的,所以话说的就很圆融。
他的言下之意是,如果老太太能吃药,当然很好,吃一剂也许就好了。当然,他知道贾母未必爱吃,那也没关系,只要饮食上多注意,清淡一些,别再冻着,慢慢调理也就好了。
这才是好医生,他并不是一味地给你开方吃药,而是给你更多选择,让你通过生活中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来调理自己的身体。正是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气补不如神补。
一个人,只要平时多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不贪嘴不熬夜,该穿衣穿衣,该吃饭吃饭,该休息休息,多养精气神,自然也就不容易生病。
尤其对贾府这样贵族来说,主子阶层个个都养尊处优,如果让他们吃煎药,他们哪喝得下去啊?平时的头疼脑热,本来也都不是什么大病,所以能不吃药就不吃药,只要平时稍微注意一下,就没有不好的。
后面王太医又给王熙凤的女儿巧姐看病,也笑着说,只是要清清净净的饿两顿就好了。不必吃煎药,我送丸药来,临睡时用姜汤研开,吃下去就是了。
你看如何?也是尽量能不吃药就不吃药,实在要吃,也不让吃煎药,毕竟巧姐是尚在怀中抱着的幼儿,煎药十分苦,捏着鼻子怕是也灌不下去,但如果是做好的丸药,自然就容易吞咽的多。
所以你看,这王太医,可不只是医术精湛,一打眼就能看出你什么病症不说,开方下药也都是分人的,是视情况而定的,这里面藏着的,自然是如何为人处世的智慧。其实,单从他在贾母跟前的应答,两次给晴雯用药我们就知道,此人既精于医术,更精于世故啊。
作者:夕四少,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