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早年经历刘禅是 刘备的长子,母亲是 昭烈皇后甘氏。刘备担任豫州牧时,驻扎在 小沛(今江苏沛县),娶当地女子甘氏为妾,称甘夫人。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在荆州时,甘夫人生下刘禅。次年, 曹操南征 荆州,当时刘备驻扎在 樊城(今 湖北襄阳市樊城区),遭到 曹军追击。曹军在当阳长坂坡追上刘备的部众,刘备丢下甘夫人和儿子逃走,所幸部将 赵云在身边保护,母子才幸免于难。 [23]刘备曾娶 孙权之妹为妻,即孙夫人;孙夫人骄横,纵容带来的 孙吴士兵屡次违反法度。刘备认为赵云庄严持重,特命赵云掌管家中内事。后来刘备受益 州牧刘璋邀请,率领大军西进入川;孙权听说刘备进兵 益州,派人前来公安迎接孙夫人回吴,孙夫人私自将年幼的刘禅带走,诸葛亮派赵云率兵驾船,前往 长江拦截,才将刘禅夺了回来。 [24][25]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晋位为 汉中王,册立刘禅为太子。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五月,刘备称帝,册立刘禅为皇太子,派遣使持节、 丞相诸葛亮授其皇太子印绶。 [5] 继承帝位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四月, 夷陵战败后, 刘备在永安县的行宫去世。刘备临终托孤,遗命丞相诸葛亮、尚书 李严共同辅政。 [5]同年五月,刘禅在成都继承帝位,时年十七岁。刘禅尊刘备的皇后吴氏为皇太后,立张氏为皇后,改元建兴,大赦天下;晋封诸葛亮为武乡侯,任命李严升为光禄勋,封都乡侯;其他文臣武将如 赵云、 吴懿、 魏延、 王连、 杨洪等,全都加官进爵。 [4][17]刘禅登基后,丞相诸葛亮正式设立丞相府,以治理国家政事。蜀汉的政事不论大小,都由诸葛亮决定。蜀国内忧外患, 南中诸郡叛乱不断,先是 益州郡豪强大族 雍闿造反,把 太守张裔抓起来流放到 孙吴,然后占据本郡反叛;与此同时, 越嶲郡的蛮夷部族首领 高定也起兵反叛;不久,牂[zāng]牁[kē]郡太守 朱褒占据本郡叛变;而且 夷陵之战后,蜀汉与孙吴的同盟关系也濒临破裂。 [4][7][17]时逢国家大丧,不宜用兵,诸葛亮并未立即讨伐南中诸郡叛乱;而是派遣尚书 邓芝出使孙吴,恢复盟约,吴主 孙权也派来使臣,吴蜀关系重修旧好。同时,刘禅下令关闭边关,加强境内农业生产,休养生息,为接下来的南征做准备。建兴三年(公元225年)三月,诸葛亮率大军南征,平定境内 越嶲、 建宁、永昌、 牂牁四郡的叛乱。叛乱平定后,改置 益州郡为建宁郡,分出建宁、永昌二郡的一部分土地设置 云南郡,又分出建宁、牂牁二郡的一部分土地设置 兴古郡。同年十二月,诸葛亮率军返回到 成都。 [4][7][17]武侯北伐时期建兴五年(公元227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北上驻扎在 汉中,为北伐做准备。临行前,诸葛亮上《出师表》请求北伐 曹魏,刘禅下诏嘉许。此后,从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到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五次兴兵北伐曹魏,与魏军交战互有胜负。在这期间,刘禅一直坚定支持和拥戴诸葛亮的北伐决定。 [4][7][17]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春天,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功败垂成,上表请求自贬三等。刘禅于是下诏将诸葛亮降职为 右将军,代行 丞相职权;又任命曹魏降将 姜维为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次年, 诸葛亮北伐攻占曹魏武都、阴平两郡。刘禅认为诸葛亮有功,诏命恢复诸葛亮丞相职权。同年四月,吴主 孙权称帝,刘禅派遣使者祝贺,吴蜀两国通好,订立盟约。 [4][7][17]建兴八年(公元230年)秋天, 曹魏派遣 司马懿、 张郃、 曹真兵分三路大举进攻 汉中,因大雨冲断道路退军。不久, 魏延与 吴懿在阳溪击败魏国将领 费耀、雍州刺史 郭淮;刘禅下诏擢[zhuó]升魏延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封南郑侯;又提拔吴懿为 左将军,封高阳乡侯。同年,刘禅下诏改封鲁王 刘永为甘陵王,梁王 刘理为安平王。次年,因都护 李严督运军粮不力,导致 诸葛亮北伐退军,刘禅下诏废黜李严为平民,举家流放 梓潼郡。 [4][7][17]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 丞相诸葛亮在北伐途中病逝 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县境内)。刘禅诏命于 定军山安葬诸葛亮,追谥其为忠武侯。 [4][7][17]蒋琬主政时期建兴十三年(公元235年),杨仪因言获罪,刘禅下诏废黜杨仪为平民,流放汉嘉郡;不久,刘禅提拔蒋琬为大将军。第二年, 武都郡氐族首领 苻健率部族四百多家投降,刘禅诏命安抚,将他们迁居到广都县。第三年,刘禅皇后张氏去世,刘禅下诏追谥其为 敬哀皇后;车骑将军吴懿病逝,刘禅又任命 安汉将军 王平兼任汉中 太守,接替吴懿统率汉中军事。敬哀皇后去世后,后宫无主,刘禅在延熙元年(公元238年)正月立敬哀皇后的妹妹为皇后,宣布大赦天下,册立皇子 刘璿为皇太子,皇子 刘瑶为安定王。 [4][8][17]刘禅擢升 蒋琬为 大司马,准许其开府治事,总揽全国政务。从延熙四年(公元241年)到延熙十一年(公元248年), 蜀汉经过诸葛亮五次北伐的消耗后,国力疲敝;蒋琬主持国政后,对内主张休养生息,安国保民;对外不再坚持北伐用兵,而是采取防守策略,与 姜维先后驻扎在 汉中、 涪县,防备 曹魏入侵。蒋琬驻兵在外期间,朝中政务主要交给 费祎处理。延熙六年(公元243年)十一月,刘禅宣布大赦天下,任命 尚书令费祎[yī]为大将军。次年二月,曹魏大将军 曹爽率大军进攻汉中,镇北大将军 王平坚守御敌,刘禅命费祎自 成都率军前往救援,魏军撤退。延熙九年(公元246)年十一月, 大司马蒋琬去世,刘禅下诏追谥其为恭侯。 [4][8][17]姜维北伐时期蒋琬去世后, 蜀汉朝政格局改变,大将军费祎主理内政,协守汉中; 姜维则接替蒋琬负责对外军事,继承武侯诸葛亮遗志兴兵北伐。姜维北伐前,蜀国内部发生两次蛮夷部族叛乱,被姜维与 邓芝平定。从延熙十二年(公元249年)到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姜维先后三次出兵北伐,都无功而返。在此期间,大将军 费祎遇刺身亡,刘禅下诏追谥其为敬侯。 [4][8][17]蒋琬、费祎相继去世后,朝中大臣无以为继,而姜维又领兵在外,刘禅宠幸宦官 黄皓,自此朝政日渐荒废。此后从延熙十七年(公元254年)到 景耀五年(公元262年), 姜维又先后多次出兵北伐,其中一次曾迁居曹魏狄道、河关、临洮三县的百姓到绵竹县、繁县居住;另一次曾击败雍州 刺史王经,其余皆无所获。刘禅对姜维北伐的态度,前期较为支持;但后期在群臣的影响下,刘禅支持姜维北伐的立场有所动摇。 [4][17][29]蜀国内政上,刘禅在延熙十五年(公元252年),册立皇子 刘琮为西河王;又在延熙十九年(公元256年),擢升姜维为大将军;同年,刘禅册立皇子 刘瓒为新平王。此后,刘禅又两次宣布大赦天下,改年号延熙为 景耀,宦官 黄皓开始专权。景耀二年(公元259年)六月,刘禅册立皇子 刘谌为北地王、 刘恂为新兴王、 刘虔为上党王。次年九月,刘禅先后下诏追谥已故将军 关羽、 张飞、 马超、 庞统、 黄忠及 赵云。 [4][17] 景耀五年(公元262年)十月,姜维最后一次北伐失败,退守沓中(今甘肃舟曲以西))。朝臣认为姜维好战无功,国家疲敝,于是上表刘禅请求召回姜维担任 益州刺史,削夺其兵权。宦官黄皓打算废黜姜维,扶持右大将军阎宇为大将军。姜维得知后,上表请求刘禅诛杀 黄皓,刘禅没有听从。姜维担心被黄皓所害,请求率兵前往沓中屯田驻守,此后不再回到 成都朝见。刘禅与姜维的君臣关系,也因此出现嫌隙。 [4][17][29]亡国苟安邓艾兵临城下,刘禅在 光禄大夫谯周的建议下,举国向邓艾投降,蜀汉灭亡。刘禅第五个儿子 北地王刘谌悲愤不已,先杀死妻室儿女,然后自杀而死。刘禅让人抬着棺材,用绳索将自己捆绑起来,到 邓艾的军营大门投降。邓艾下令解开刘禅的绳索,烧掉棺材,代表魏国皇帝任命刘禅为 骠骑将军。刘禅投降后,发布敕令,命令 蜀国境内还在坚守的军队投降魏国。 [4][17][31]当时姜维、 张翼、 廖化、 董厥等人驻扎在 剑阁(今四川剑阁东北),与魏将 钟会相持不下。姜维等人听说 诸葛瞻兵败,又不知道刘禅的去向,于是率军往东进入 巴郡,钟会的大军抵达 涪县(今 四川绵阳)。此时,姜维等人接到刘禅让他们投降的敕令,于是姜维率全军向钟会投降。 曹魏咸熙元年(公元264年)正月,钟会与监军 卫瓘合谋,将 邓艾逮捕收监。钟会率大军从涪城抵达 成都,图谋反叛,姜维与之密谋,打算趁乱复国。不料事情败露,魏军将士哗变,乱兵杀死姜维、钟会等人。 [4][29][31]刘禅全家向东迁往魏国都城洛阳,被封为安乐县公,获赐食邑一万户,绢一万匹,奴婢一百人。刘禅的子孙当中,被任命为 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以及封侯的共有五十多人。 晋武帝泰始七年(公元271年),刘禅在洛阳去世, 谥号为思。 [4][31]西晋末年,汉赵 刘渊称帝,追谥刘禅为孝怀皇帝。 [9]施政举措政治举措刘禅在位前期,“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即诸葛亮统管 蜀汉一切政事,形成治理蜀汉的基本政策,其核心内涵是“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以士人统领宫中、府中取代宦官、外戚在宫中的地位。刘禅在位后期,即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废除 丞相一职,以 大司马代替,任用 蒋琬、董允、 费祎相继主政,继承诸葛亮的成规。但在蒋琬、董允、费祎相继离世后,刘禅逐渐放弃“宫中府中俱为一体”这一基本政策,信用宦官 黄皓,失了士人与 益州百姓的支持,蜀汉政权走向覆灭。 [32][33][34][35]军事举措外交举措刘禅在位期间,外交上沿用诸葛亮主张的“东和孙吴,北拒曹魏”的外交策略。 夷陵之战后, 蜀汉与孙吴关系一度紧张,刘禅继位后很快派出使者出使孙吴,两国重修旧好,订立盟约。虽然蜀国设置 永安都督及江州都督防备孙吴入侵,但是吴蜀两国长期保持友好同盟关系,没有再发生军事冲突。蜀汉与曹魏则一直处于敌对状态,长期彼此攻伐。 [4][34][35][36]经济举措刘禅在位期间,经济上继承 刘备与诸葛亮时期的“盐铁官营、铸直百钱,平抑物价、稳定民生”等政策,同时向 孙吴和曹魏两国输出蜀锦以增强本国实力。诸葛亮主政时期,又主张以农为本、鼓励农桑,轻徭薄赋、提倡士兵屯田,维持 蜀汉长期稳定的局面。但诸葛亮和 姜维的长期北伐,消耗了大量人力、财力,以致于蜀汉国贫民疲,造成 益州百姓逃亡流失;此外,诸葛亮去世后,由于继任者 蒋琬、 费祎等墨守诸葛亮成规,不思改革,蜀汉亡国前夕经济情况更加糟糕。 [35][37][38]历史评价时人对刘禅多有褒贬,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称刘禅“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10]孙吴官员张温出使蜀国时,也对刘禅不吝溢美之词,称他有“聪明之姿,等契往古”。 [11]但另一位孙吴官员 薛珝却评价:刘禅昏庸却不知道自己的过错,臣下只求安身以免罪,朝堂之上听不到正直的言论,乡野之地的百姓都面有菜色。 [12]后来叛蜀投魏的孟达认为:自从 刘备册立刘禅为太子以来,蜀中有识之士都感到寒心。 [13]曹魏权臣司马昭更是奚落刘禅:人之无情,何至于此。即使诸葛亮再生,也不能辅佐刘禅长久无虞,更何况是 姜维。 [14]蜀汉大臣王崇评价:刘禅是庸碌平常的君主,即使有一个诸葛亮这样的经纬大才辅佐,但是在内没有亲密大臣的谋划,在外没有攻城略地的猛将,岂能占据天下。 [15] 孙吴重臣陆凯评价: 益州地势险要,士兵多数很强壮;如果闭门固守,可以永保万世。然而刘禅赏罚无度,没有章法;君主纵情享受奢侈生活,民众的力量都消耗在了不紧要的事情上。因此被 晋军讨伐,君臣都成为俘虏。 [39] 晋朝大臣李密评价:昔日 齐桓公得到管仲的辅佐而称霸诸侯,宠幸 竖刁以致于死了都没人收尸。安乐公刘禅得到诸葛亮的辅佐,足以与 曹魏抗衡,但因宠幸黄皓而亡国,他们的成败都是同样的道理。 [16] 晋朝史家陈寿评价:刘禅在诸葛亮执掌朝政时,就是明理之君;被宦官黄皓所惑,则变成了昏庸之主。就像白色的丝绢没有固定的颜色, 染料是什么颜色,它就是什么颜色。 [4]晋朝史家如常璩认为刘禅没有中兴之君的气度; [17]如张璠[fán]则认为“刘禅懦弱”,但是本性不坏,没有害人之心; [18]如孙盛也认为“刘禅暗弱”,但本性忠厚,并不猜忌大臣; [19]虽然刘禅率部庸碌之主,但是没有 夏桀、 商纣那样酷虐,对外作者虽然屡次败北,但是没有土崩瓦解的危险,纵然不能君臣固守,背城一战,但是也可以退守到东边以图将来。 [40]晋末史家 裴松之评价:刘禅是凡下之主, 费祎是中才之相,两人的存亡,基本上和一个国家的兴盛或衰败没多大关系。 宋朝诗人俞德邻评价: 刘备驾崩,诸葛亮薨[hōng]逝,刘禅本性暗弱,天资平庸,又被宦官黄皓所迷惑,他怎么能与 曹魏争衡呢。 [41]宋末诗人陈世崇评价:诸葛亮的儿子 诸葛瞻、孙子 诸葛尚战死,张飞的孙子张遵、赵云的次子赵广也战死,北地王刘谌在昭烈庙中痛哭,先杀妻与子然后自杀,魏国以蜀国的宫女赏赐给将士,李昭仪不愿受辱而自杀。刘禅不仅有愧于众将士,也有愧于妇人啊。 [20]元代学者郑玉评价:诸葛亮固然是安定社稷之臣,但是刘禅昏愚暗弱,纵使伊尹、周公再世,蜀汉也将面临覆灭。就算是有一百个诸葛亮,又能如何呢。诸葛亮既死,刘禅就束手投降。他到了魏国,受到百般侮辱,也没有一点羞耻之心。继承大统为何非要选择刘禅呢,以致于让汉高祖、 光武帝都含羞于地下,抱憾无穷。 [21]清初学者 方苞评价:亡国之君如刘禅,他被后世之人贬低诟病也太久了。但刘禅的所作所为,实则合乎圣人之道,即任用贤臣,始终不变。他听从先主 刘备的遗命,所有国事都托付给诸葛亮,而自己不参与,终生以师礼对待诸葛亮,使他能够立威信于国人,从未改变过。诸葛亮死后,刘禅又听从他的遗言重用 蒋琬、董允等人,一如当初听从先主刘备的遗命。等到蒋琬和董允死后,又以军事托付给 姜维,姜维也是诸葛亮推举信任的人。诸葛亮去世时,只有五十四岁。倘若他能够活得更久,等到 曹魏君臣不和,司马氏篡逆的机会,北定中原就能实现。如果不是蒋琬、董允相继去世,长期保有 蜀汉也不是难事。然而蜀国最终灭亡,实在是汉室气数已尽,并非是刘禅导致其灭亡。 [22] 人物争议关于“刘禅是不是昏庸之君”,后世颇多争议。 魏晋时期的史家如 陈寿、张璠、孙盛等多形容刘禅“暗弱”、“庸碌”、“懦弱”,认为刘禅是平庸之主,但并非昏暴之君。 [4][18][19]到了宋元时期,刘禅则因为“亡国之君、乐不思蜀”而被 陈世崇、郑玉的等人指斥为昏君。 [20][21]近现代学者对刘禅的评价,基本因循宋元时期的观点,即认为刘禅是昏君;但也有人在 清初学者 方苞的观点基础上为刘禅翻案,认为刘禅在位初期无条件信任和支持诸葛亮,在诸葛亮去世后任用 蒋琬、 费祎,又提拔重用 姜维、 张翼、 诸葛瞻等人,显示出一定的政治智慧,并非纯粹的昏庸之君。 [36][42][43][44]轶事典故乐不思蜀: 蜀汉灭亡后,刘禅与蜀中旧臣迁至 洛阳。司马昭设宴招待刘禅及大臣,吩咐乐官演奏已亡 蜀国的乐曲,并以歌舞助兴,蜀中旧臣闻之无不感叹悲伤,只有刘禅喜笑自若。司马昭对 贾充说:“人之无情,何至于此。即使诸葛亮再生,也不能辅佐刘禅长久无虞,更何况是姜维。”贾充回答:“如果刘禅不是这样,殿下又怎么能吞并蜀国呢。”过了几天,司马昭询问刘禅:“颇思蜀否。”刘禅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也。”旧臣 郤正听说了,规劝刘禅说:“如果 晋王再问你,你应该闭上眼睛哭着说: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每天向西而悲痛,没有一条不思念。”恰巧司马昭又再次问起,刘禅按照郤正教给他的话回答了一遍。司马昭说:“怎么听起来像是郤正说的话。”刘禅大惊,说道:“确实如尊上说的一样。”在座的左右大臣无不大笑。 [14][31] 柏下避雨:四川广元翠云廊有“阿斗柏”,相传刘禅曾于树下避过雨。[45] 井中落带:四川省成都市 龙泉驿区有 洛带古镇,镇中 燃灯寺的外面有一口古井。传说刘禅来到这个小镇时,想要洗手,看到了这口井。于是,他解开玉带,谁知一不小心将玉带掉入井中,他忙命人打捞。刹那间天色大变,狂风骤雨袭来,他不知何故,于是,急召人来 占卜,风水师说此地为风水宝地,打捞会造成天色大变。玉带是捞不得了,从此,刘禅的玉带就留在了这口井中,于是此地取名“洛带(落带)镇”。 [46] 歇后语:刘禅乐不思蜀——忘本了; [47]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 [48]对着 赵云摔阿斗——收买人心; [49]阿斗的江山——白送; [50]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51] 家族成员墓葬信息晋武帝泰始七年(公元271年),刘禅死于 洛阳,葬于邙山。据考证, 刘禅墓位于今河南洛阳市 孟津县平乐镇翟泉村东。20世纪60年代,刘禅墓还有高7米、直径15米的大冢,当地百姓称之为“阿斗冢”。但由于没有考古发掘,也并未加以保护修葺[qì],刘禅墓已经被夷为平地,仅存一竖井。 [56][57] 研究书目艺术形象文学形象罗贯中所著《 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个昏庸无能、纵情享乐,宠幸宦官 黄皓而误国的刘禅形象,其事迹与史书记载大体不差,但进行了一些艺术化加工。演义中 甘夫人夜梦仰吞北斗而怀孕,因此刘禅小名阿斗。阿斗出生不久, 刘备被 曹操追击,抛妻弃子,所幸 赵云死命救出;刘备为了安抚赵云,将襁褓之中的阿斗摔在地上。后来 孙夫人私自带阿斗回 孙吴,也是赵云截江拦下。刘备 白帝城托孤,曾遗命诸葛亮:“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 成都之主。”刘禅继位后,诸葛亮尽忠辅佐;后来诸葛亮去世,刘禅耽于酒色,信用 黄皓,荒废国政。 邓艾灭蜀后,刘禅受封安乐县公,因其乐不思蜀而沦为千古笑柄;“阿斗”也被后世用作无能者的代名词,有 俗语“扶不起的阿斗”。 [61]影视形象2010年出品电视剧《三国》中,演员 王鹤鸣饰演刘禅。 [63]2017年出品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中,演员 姜寒饰演刘禅。 [64]2022年出品电视剧《 风起陇西》中,演员郭昱德饰演刘禅。 [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