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四大贤母赋(四篇)丨张庆军

 黄土地5gxncr0s 2025-05-12
中华四大贤母赋(四篇)丨张庆军

《孟母赋》

天地氤氲,育万物之灵秀;坤德厚载,启人伦之盛美。孟母者,古之贤母,以其卓荦之识,坚毅之行,育亚圣孟子,其德馨芳千古,今为赋以赞之。

孟母之世,周室式微,诸侯争雄,礼崩乐坏,世风日下。然孟母生于邹邑,虽处乱世,而心向礼义,志存高远。其家虽非巨室,然孟母自幼受家庭之熏陶,颇知书达理,性温婉而内蕴刚强,识大体而善察微情。初,孟母育子,其艰其难,非常人所能堪。孟子幼孤,孟母独力持家,抚孟子于襁褓之中,视若珍宝。家贫,孟母以织纴为业,昼夜勤苦,机杼之声,不绝于耳。虽生计维艰,然孟母未尝有一丝懈怠于孟子之教养,盖深知教育为子女立身之本,兴国之基。

孟母之贤,首见于择邻之举。孟子幼时,居近于墓。孟子嬉游其间,效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见之,蹙额而忧,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遂迁居。其新居近于市廛,孟子又为贾人炫卖之事,学为买卖,喧嚣吆喝。孟母观之,复叹曰:“此亦非所以居吾子也。”于是再迁。此回所居,近于学宫之旁。孟子乃嬉游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容色端庄,礼义渐生。孟母见之,欣然曰:“此真可以居吾子矣。”孟母三迁,非为求居处之华奢,实乃为孟子营造良好之学习环境。此中深意,在于使孟子自幼浸染于礼义书香之中,远离不良之影响。其择邻之果断,眼光之长远,令人叹服。及孟子稍长,入学受教。孟母督学甚严,然其严中有爱,爱中寓理。孟子于学,或有怠惰之时。一日,孟子未毕其业,而归家早矣。孟母方织,见孟子归,乃问其故。孟子对曰:“吾思母,故归。”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惊愕。孟母正色曰:“子之学,犹吾之织。累丝成寸,累寸成尺,累尺成匹,今断之,则前功尽弃。子之学,不可中道而废,若如此,则何以成大器?”孟子闻母言,惭惧交加,自是勤奋于学,不敢有丝毫荒疏。孟母断织之举,以生动之比喻,深刻之道理,令孟子领悟为学之要,其教育之法,可谓巧妙而有力。

孟子成长,亦受孟母品德之濡染。孟母为人,仁厚善良,邻里有难,必伸援手。有贫者求于门,孟母虽家无余财,亦分食与之,且好言抚慰。孟子见母之行,亦习仁爱之心。孟母守节持家,端庄自重,虽寡居而不失尊严。其于家庭之事,井井有条,家中内外,皆敬服之。孟子于母之品德,耳濡目染,遂亦养成高尚之人格。孟子既长,心怀壮志,欲以儒道济世。孟母知子之志,全力支持。孟子出行,游历诸侯,宣扬仁义。其间,或遇困厄,或遭冷遇。孟母闻之,虽心中担忧,然未尝有一言劝孟子放弃。她以坚定之信念,鼓励孟子坚守正道,不畏艰难。孟母曰:“儿之所为,乃大义之事。虽千难万险,然若能使仁义行于天下,亦不枉此生。吾儿当勇往直前,勿以母为念。”孟子受母之激励,愈加坚定其信念,虽屡遭挫折,而不改初心。且孟母之贤,在于能以大局观教子。孟子于诸侯间,或见君臣失序,政治昏乱。有诸侯以厚利禄诱孟子,欲使孟子屈从其非义之政。孟子归而问于母,孟母告之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从政,行之有义。若为利禄而弃义理,则名节不保,虽得一时之富贵,然必为后世所耻笑。”孟子从母言,拒诸侯之诱,坚守儒者之操守。孟母之教诲,使孟子于名利诱惑之前,能明辨是非,坚守正道,此乃孟母之深谋远虑也。

孟母晚年,孟子已名满天下,然孟母依然谦逊自持。她不以孟子之荣耀而骄矜,仍居旧庐,粗茶淡饭,安贫乐道。孟子欲迎母就养于华屋,孟母不许,曰:“吾居此旧居,心自安然。儿之荣耀,乃儿自身努力所得,吾不欲因之而改变吾之生活。”孟母之淡泊,可见一斑。孟母逝后,孟子悲痛欲绝,如失根本。孟子守孝三年,其间,缅怀母恩,愈觉母之伟大。孟母之德,如日月经天,光照后世;如江河行地,泽被千秋。

古之贤母,各有其德。岳母刺字,以忠勇励子;陶母剪发,以大义助子。今孟母三迁,断织教子,以礼义仁德育孟子成亚圣。其教育之理念,至今仍熠熠生辉。于今之世,孟母之教,意义非凡。家庭教育,乃人生之基石。父母者,当如孟母,注重环境之影响,以品德之培养为要,以严爱相济之法教子。且当有长远之眼光,使子女能于良好之氛围中成长,成为有道德、有学识、有担当之人。嗟夫!孟母者,贤母之冠冕,人伦之典范。其一生之事迹,如璀璨之星,高悬于历史之苍穹,永远为后世所敬仰。愿吾辈皆能效法孟母,传承其精神,使礼义之教,永传于世,使贤德之风,长盛不衰。

中华四大贤母赋(四篇)丨张庆军

《陶母赋》

乾坤浩浩,贤母昭昭。陶母者,东晋之名媛也,其德厚流光,慈范永垂,今作赋以颂之。

陶母湛氏,生于江左之域,家道虽非巨富,然自幼即受礼义之熏陶,性贤良,志高洁。其为人也,温恭而有节,慈爱且知方。当是时,晋室偏安,世风虽有绮靡之态,然陶母独守质朴之德,卓然于世俗之间。陶母育子,用心良苦,其教之严,爱之深,非常人可及。陶侃者,陶母之子也,自幼失怙,陶母以一己之力,担起教养之责。家贫,陶母常勤苦劳作,日夜不辍。其昼则躬耕于陇亩,虽汗流浃背而无怨;夜则纺织于灯前,任月落星沉而不倦。所得之资,以供陶侃读书求学,望其能成大器,以光门楣,更望其能立身行道,有益于世。

陶侃年少之时,性颇贪玩,陶母察其行,忧其荒废学业,遂以智慧引导之。一日,陶侃钓于江边,得一鲜鱼,欣然归而献于母。陶母见鱼,面有忧色,问其鱼之所来。陶侃以钓得对,陶母乃正色曰:“汝为儿者,当以学业为重,今以嬉戏之事得鱼,非正道也。且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汝岂可以此鱼为美而忘正途?”陶侃闻母言,惭而退,自此励志于学,不敢有丝毫懈怠。陶母之教,非独言辞之厉,更在以身作则。她以自身之勤劳、正直,为陶侃树立楷模,使陶侃于潜移默化之中,受其德之滋养。及陶侃年长,欲出仕为官。陶母深知官场复杂,然亦鼓励陶侃积极进取,为国效力。陶侃临行之际,陶母为其整衣束装,目光中满是期许与不舍。她诫之曰:“儿今入仕途,当清正廉洁,奉公守法,不可贪墨,不可骄纵。民者,国之本也,汝当以民之福祉为念,勿负朝廷之恩,勿损祖宗之德。”陶侃拜别母亲,铭记母训,踏上仕途之旅。

陶侃为官,初任小吏,然其勤勉努力,政绩渐显。陶母于家中,仍守贫度日,未尝因陶侃之官职而有丝毫骄奢。有同僚访陶侃,陶侃以家贫为忧,恐失待客之礼。陶母知之,乃剪发卖钱,换得酒食以招待来客。陶母之发,乃女子之重饰,然她为助子之社交,不惜割舍,其深明大义之举,令人感佩。此事传于外,众人皆赞陶母之贤。陶母以其行为,教导陶侃待人以礼,重视友情,且于困境之中亦当不失风度。

陶侃在官,以廉洁奉公著称。其治理之地,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陶母常以家书与陶侃,询问其为官之事,叮嘱其不可忘本。她于信中言:“官之贵者,不在权势,而在能为百姓谋福;财之富者,不在积聚,而在能济贫扶弱。汝当常思己之出身,不忘民间之苦。”陶侃得母书,每读必涕零,更加谨守母训,不敢有违。

陶侃之仕途,并非一帆风顺。曾有奸佞之人,嫉妒陶侃之功,构陷于他。陶侃一时陷入困境,心忧且愤。陶母闻之,虽身处远方,然以其坚强之意志,鼓励陶侃坚守正道。她在信中写道:“儿遇困境,当如松柏之经霜雪而愈坚。汝之清白,天日可鉴,莫为小人之谗言所屈。若有不公之事,当以理争之,以直道对之。”陶侃受母之鼓舞,振作精神,终得洗清冤屈,继续为朝廷效力。

陶母之贤,不仅在于教子有方,更在于其心怀天下。她虽为女流,然关心国事,每闻国家有难,必忧形于色。她常教导陶侃,身为臣子,当有报国之忠心,当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东晋之时,外有强敌环伺,内有政治纷争,陶母之教诲,使陶侃时刻牢记自己之责任,于国家之安定繁荣,贡献良多。陶母一生,历经风雨,然其德始终如一。她以自己之言行,影响陶侃,亦影响了周围之人。其邻里皆敬重陶母,以其为贤德之典范,教育自家子弟。陶母之故事,如涓涓细流,在民间流传不息,成为人们口中之佳话。

陶母晚年,陶侃已官居高位,然她依然保持朴素之生活。她不喜奢华,仍居旧宅,粗茶淡饭,怡然自得。她见陶侃能秉持清正廉洁之德,心中欣慰。临终之际,陶母召陶侃至榻前,气息奄奄而犹不忘教诲:“吾儿,吾将去矣,汝当终身守正,不可因吾之不在而有丝毫放纵。”陶侃泣拜于地,发誓必遵母命。陶母逝后,陶侃悲痛万分,然他化悲痛为力量,更加勤勉于政务,以不负母亲之期望。陶母之德,如明灯照亮陶侃之仕途;如春雨,滋润陶侃之心田。

后世之人,闻陶母之事,无不敬仰。史家以笔墨记载其贤德,文人以诗词歌赋赞其风范。其教子之法,成为母教之经典范例。古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今陶母之贤,与之并耀于史册。陶母之精神,于今亦有深刻之意义。在当今之世,家庭教育至关重要。陶母之严教与深爱相结合,以身作则,教导子女品德与才能并重之法,值得现代父母借鉴。且其清正廉洁、深明大义、心怀天下之品质,亦为社会之道德建设提供宝贵之财富。嗟夫!陶母者,贤母之楷模,德义之化身。其一生平凡而伟大,其德泽被后世,其行永为典范。愿吾辈皆能从陶母之故事中汲取智慧,传承其精神,使贤德之风吹遍世间,永不息止。

中华四大贤母赋(四篇)丨张庆军

《欧母赋》

浩浩乾坤,贤母熠熠。欧母者,宋之贤媛也,其德厚而流光,其行卓而垂范,今作赋以颂之。

欧母郑氏,生于宋初之世。时天下初定,文风渐兴,然民生尚在恢复之中。欧母之家,虽非显宦巨贾,然亦不失礼义之传。欧母自幼,性聪慧而贤良,心向仁德,志存高远,虽为女子,而有不凡之见地。欧母育子,其路维艰。欧阳修者,幼而失怙,欧母独力以抚之。家贫如洗,四壁萧然,欧母处之泰然,未尝有丝毫怨艾。欧母以荻画地,教欧阳修读书识字,此一景也,真乃千古之佳话。寒夜孤灯之下,欧母持荻茎,于沙地上徐徐书写,目光专注而慈爱,口中喃喃,为欧阳修讲授文字之学、经史之义。欧阳修幼眸之中,满是对母亲之崇敬,亦充满对知识之渴望。欧母虽无华屋美器,然以其智慧与毅力,为欧阳修开启知识之大门,其功岂浅鲜哉?

欧母之贤,在于其坚韧不拔。家无长物,生计困窘,欧母常需操持各种家务以维持家计。或采薪于山林,虽棘刺划伤肌肤而不惧;或汲水于井畔,任重荷而不辞。欧母之劳作,非独为口腹之需,更为欧阳修树立勤劳之榜样。欧阳修于母之身影中,悟得生活之不易,亦习得了坚韧之品质。及欧阳修稍长,求学之心愈切。欧母见子有志,心中欣慰,然亦深知求学之资不易筹措。欧母乃节衣缩食,将家中仅有的微薄收入,尽用于欧阳修之学业。邻里有劝欧母为己身着想者,欧母曰:“吾儿聪慧好学,日后必成大器。今吾虽苦,然若能助儿成才,亦无所憾。”欧母之牺牲自我,成全儿子学业之举,真可谓深明大义。

欧阳修于学,偶有倦怠之时。欧母察之,未尝疾言厉色,而以温和之语劝诫。欧母曰:“儿之读书,非为博取功名,实乃修身立德,以济世安民。古之贤士,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皆因志存高远。儿今懈怠,岂忘昔日之抱负?”欧阳修闻母言,如醍醐灌顶,遂振奋精神,愈加勤勉于学。欧母之教,不在苛责,而在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此乃其教子之妙处。

欧阳修渐长,欲外出游学,以广见闻,增学识。欧母虽心中不舍,然深明此乃儿子成长必经之路。欧母为欧阳修整行囊,眼中含泪而嘱之曰:“儿行千里,母心相随。在外之时,当谨言慎行,尊师敬友。学问之道,在于博采众长,儿当虚心向学,不可自满。且世路崎岖,儿当守正不阿,莫为奸佞所染。”欧阳修拜别母亲,铭记母训,踏上游学之旅。

欧母于家中,守贫乐道,其德操亦影响邻里。邻里有纷争者,欧母以善言调解,以礼义开导,众人皆服其公正。欧母亦常以自身之经历,教导邻里子女,劝其勤奋读书,孝敬父母。欧母之贤名,遂传遍乡里。

欧阳修在外,或遇挫折,或逢困厄。欧母虽不能亲至其侧,然以家书相慰。欧母之书,言辞恳切,满含舐犊深情。书中或述家中平安之事,令欧阳修无后顾之忧;或激励欧阳修坚守信念,不畏艰难险阻。欧母曰:“儿之才华,如宝剑之锋,然宝剑需经磨砺,方显其利。今儿所遇之难,乃磨砺之石,儿当坦然面对。”欧阳修得母书,如获至宝,于困境之中,重拾信心与勇气。

欧阳修入仕之后,秉持清正廉洁之德,此亦受欧母之影响。欧母常诫之曰:“为官者,当以民为本,清正自守。若贪墨钱财,鱼肉百姓,则为天地所不容。”欧阳修谨遵母训,于官场之中,不畏权贵,直言敢谏。欧母于家中,闻欧阳修之政绩,心中喜悦,然亦不忘提醒欧阳修戒骄戒躁。

欧母之贤,亦体现在其对欧阳修品德之培养。欧阳修为人,宽厚善良,乐善好施,此皆源于欧母之身教。欧母于家中,善待亲族,虽自家不富,然对贫困亲眷,常予接济。欧阳修见母之行,亦养成仁爱之心。且欧母重视诚信,欧阳修自幼受此熏陶,于人际交往中,以诚信为本,故而深得众人之信任。

欧母晚年,欧阳修已颇有名望。然欧母依然谦逊如初,不以儿子之荣耀而骄矜。欧母仍居旧宅,过着简朴之生活。欧阳修欲迎母就养于华堂,欧母不许,曰:“吾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心自安然。儿之荣耀,乃儿自身努力所得,吾不欲因之而改吾之素朴。”欧母之淡泊宁静,令人肃然起敬。欧母逝后,欧阳修悲痛万分。欧母之德,如明灯照亮欧阳修之人生道路;如春雨,滋润欧阳修之心田。欧阳修守孝三年,其间,缅怀母恩,愈觉母之伟大。

后世之人,闻欧母之事,无不敬仰。欧母以荻画地之法,成为教子之美谈;欧母之坚韧、贤良、深明大义,成为贤母之典范。古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陶母剪发,今欧母之德,与之并耀于史册。于今之世,欧母之精神,亦有深刻之意义。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当如欧母,以自身之品德为子女树立榜样,以智慧与耐心教导子女。且当重视子女品德之培养,使子女成为有道德、有担当之人。嗟夫!欧母者,贤母之楷模,德义之化身。其一生平凡而伟大,其德泽被后世,其行永为典范。愿吾辈皆能从欧母之故事中汲取智慧,传承其精神,使贤德之风吹遍世间,永不息止。

中华四大贤母赋(四篇)丨张庆军

《岳母赋》

岳母者,古之名贤母也。其生于宋之乱世,家世虽非显达,然其德馨,其行卓,因岳飞之忠勇而垂范千秋,今为作赋以颂之。

岳母之世,宋室南渡,金虏肆虐,中原板荡,黎民涂炭。当此之时,国势倾危,奸佞当道,而忠臣义士,奋起于草莽之间,欲挽狂澜于既倒。岳母适生于斯世,自幼即历经战乱之苦,目睹百姓流离失所,金人之残暴恶行,皆入其眼,入其心,遂于心中种下对侵略者之深恶痛绝与对家国安宁之深切渴望。岳母育子,其教也严,其爱也深。岳飞者,幼而岐嶷,岳母见其不凡,遂倾心血以育之。家贫,然岳母不辞辛劳,以纺绩织纫为业,供岳飞读书习武。寒夜孤灯之下,岳母飞针走线,目光中满是对岳飞之期望。岳飞读书之时,岳母常于侧耳提面命,以古之贤圣之事激励之,令其慕忠义,怀壮志,不以家贫而废学,不以时艰而丧志。

岳飞之成长,亦受家庭环境之熏陶。岳母虽为女子,然熟知历史,常为岳飞讲述古之英雄豪杰保家卫国之事迹。如汉之卫青、霍去病,驱匈奴于大漠,保大汉之边疆;唐之李靖,南平萧铣、辅公祏,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威震边疆。岳母以这些故事激励岳飞,使岳飞自幼便立下报国之志,欲于乱世之中,成为一名保国安民之英雄。及岳飞年长,岳母观其体魄强健,武艺精熟,且有报国之心,乃刺字于其背,以坚其志。“精忠报国”四字,针针见血,字字含情。此一举也,非独为肌肤之铭刻,实为灵魂之烙印。岳母刺字之时,心中所想者,乃国家之兴亡,民族之大义。彼时,岳母深知岳飞已长大成人,即将投身于抗金大业,然世间诱惑众多,人心易变,为使岳飞永志不忘报国初心,遂以刺字之举,为岳飞之精神注入最坚定之力量。

岳飞从戎,岳母送之。其离别之景,令人动容。岳母执岳飞之手,目光坚定而慈爱,嘱之曰:“儿今赴戎机,当以国家为重,勿以家为念。金虏未灭,不可归也。”岳飞涕零而拜,誓言必不辱母命。岳母之送子,非为求儿之富贵荣华,乃望其能为国家驱驰,为民族效命。此等情怀,岂常人所能及?岳飞在军,屡立战功。初入军旅,岳飞即凭借其高强之武艺与卓越之军事才能崭露头角。岳母于家中,虽思念岳飞,然未尝有一毫之私念令岳飞分心。她守贫乐道,以岳飞之忠义为荣,以国家之利益为念。家中之事,无论大小,皆处理得井井有条。邻里有难,岳母亦慷慨相助,其贤德之名,传遍乡里。

且岳母之贤,亦在其能识大体。岳飞于军中,与将士同甘共苦,赏罚分明。其麾下之人,皆敬岳飞如神明。而岳飞之所以能如此者,亦受岳母之影响。岳母常诫岳飞,为将者,当爱兵如子,不可骄纵,不可贪功。岳飞谨遵母教,故能得军心,战必胜,攻必克。

岳飞之军事生涯,充满传奇色彩。他率领岳家军,与金兵大小数百战。朱仙镇之战,岳家军大破金兵,兵锋直指旧都汴京,中原百姓欢呼雀跃,纷纷响应岳飞,大有一举收复失地之势。然奸佞之徒,忌岳飞之功,构陷之。秦桧者,卖国求荣,与金虏勾结,欲除岳飞而后快。岳飞蒙冤,被召回朝。岳母闻之,心忧如焚。然她知岳飞之忠,亦知奸佞之恶。虽身处困境,岳母未尝有一丝惧意,她鼓励岳飞,宁死不屈,要守忠义之节。在那黑暗之时刻,岳母以其坚强之意志,成为岳飞精神上之支柱。岳飞终被冤杀,此千古奇冤,令天地同悲。岳母痛失爱子,其悲恸之情,可感天地。然她并未因此而倒下,她依然坚强地面对生活。她心中之痛,化作对奸佞之恨,对国家命运之深深忧虑。她以自己之言行,继续向世人昭示着忠义之可贵,爱国之伟大。

岳母之德,如兰之馨,久而弥香;如松之劲,虽霜雪而不屈。她以一己之身,影响岳飞,进而影响了整个岳家军,乃至影响了后世无数之人。她之教育理念,以爱国为核心,以忠义为准则,为后世之母教树立了光辉之典范。古之贤母,有孟母三迁,为孟子择邻而处,使孟子成一代大儒;今岳母刺字,令岳飞成千古忠良。二者虽事不同,然皆以贤德之教,成就非凡之子。岳母之刺字,其意义非独在于激励岳飞一人,更在于唤醒天下之人之爱国心、忠义情。后世之人,闻岳母之事,无不肃然起敬。文人墨客,以诗词歌赋赞之;史家学者,以笔墨记录其德。其故事传于闾巷,成为民间教育子弟之佳话。小儿闻岳母刺字,亦知爱国之重,忠义之美。

岳母之精神,于今亦有重大之意义。当今之世,虽无金虏之患,然国家之发展,民族之振兴,仍需忠义之士,爱国之人。岳母之教,提醒吾辈,当以国家利益为上,当以民族大义为怀。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冲突之时,当如岳飞,舍小我而全大我。且在家庭教育之中,岳母之严教深爱,亦为吾辈之楷模。父母者,当如岳母,注重子女之品德教育,培养其爱国情怀,令其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之人。而非徒以溺爱,养出娇儿弱女,不能为国家社会所用。嗟夫!岳母者,贤母之典范,忠义之化身。其一生虽平凡,然其德其行,如璀璨之星,高悬于历史之天空,永远照耀着后人前行之道路。愿吾辈皆能铭记岳母之德,传承其精神,使精忠报国之大义,永传于世,永不磨灭。

中华四大贤母赋(四篇)丨张庆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