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机床产业在全球可谓风光无限,产值和消费额都是第一名,可在这美丽的外表下,隐藏着让人心急如焚的问题:核心技术被他人掌控,高端市场我们的份额几乎微乎其微。 如今,曾经如同巨人般的存在轰然倒塌,沈阳机床和大连机床的破产重整,让中国机床产业 “外强中干”“大而不强” 的惨痛现实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 这其实是技术能否自我满足与市场竞争之间的一场较量,难道这也不是产业发展战略的偏离吗? 中国机床行业的涨跌起伏新中国刚成立时,国家基础条件非常薄弱,一切都得重新起步。那个时候,工业基础相当软弱,全国的机床数量连十万台都不到。在这样一片空白的情况下,发展机床产业、打造 “工业母机” 成了当务之急。 多亏了苏联老大哥的支持,一机部二局进行了精心的统筹规划,迅速成立了十八家重点国企和八家科研院所,这为中国机床工业体系奠定了基础。在这一阶段,中国机床产业从零开始,实现了从模仿到自主研发的初步转变。 沈阳第一机床厂实力雄厚,新中国第一台车床就是在这里诞生的,这可真是个了不得的事情!更牛的是,他们还能大批量生产这种车床,毫无疑问为工业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给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北京第一机床厂可真是个传奇,在58年的时候就造出了亚洲首台数控机床,想想看,那时和国际先进水平只相差六年,还身处技术封锁的困境,能做到这一点真是太厉害了。 改革开放为我国机床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面对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巨大差距,中国机床企业积极引进德国、日本、美国等国的先进技术,希望通过“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实现弯道超车。 随着时间进入21世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经济飞速发展,机床的需求量迅速攀升。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机床行业迎来了辉煌的黄金时代,发展势头如虹。 沈阳、大连这些机床公司抓住机会,勇往直前,迅速在行业中崭露头角,甚至成功跻身全球该行业产值前十名,实在是令人艳羡。 济南第二机床厂依靠数控冲压设备,跻身全球三大制造商之一,其产品已经进入福特、日产等国际汽车巨头的生产线。 在2011年,沈阳机床风头正劲,年销售额高达180亿元,凭借这一成绩,它在全球机床行业中一举成名,气场强大得不得了。而且,央视纪录片《大国重器》还将其誉为 “国之重器”。 好景不常,一到2012年,全球经济增速就开始减缓,欧美国家纷纷抢夺高端制造业,中低端制造业则悄然搬到了东南亚,这对中国的机床行业打击可不小。 长期以来的结构性问题终于集中爆发了,像过分依赖进口、缺乏核心技术、低端产能严重过剩、创新能力不足这些问题,让中国机床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屡屡失利,形势越来越严峻。 在2018年,沈阳机床的负债累积到202亿元,最终不得不进行破产重组,大连机床也因欠债问题选择了破产重组。曾经的行业巨头,如今竟然沦落到这种地步,真让人唏嘘不已。 到2020年时,中国机床企业大约有四分之一(24.1%)在亏损, 全球十大机床企业榜单上,已经看不到中国企业的身影了。 技术障碍与市场败北中国机床技术的发展遇到了一些瓶颈,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市场换技术”策略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希望通过开放市场,吸引外资企业来华投资建厂,从而获取并掌握先进技术。 外资企业通常只会转移一部分非核心技术,真正的核心技术可是一点都不外泄,沈阳机床花重金购入美国桥堡的数控技术,结果得到的却是一个根本用不上的源代码包。 有些外资公司在合作时会提出各种限制条款,正如大连光洋与日本企业合作时,遇到了一个相当霸道的规定,就是机床如果随便移动就会被锁死。 “十八罗汉”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苦苦挣扎,有些不得不进行转制重组,还有的就这样悄然退场了,“七院一所” 这些单位也逐渐向企业靠拢,纷纷探索各自的生存之道。 沈阳机床曾尝试收购德国希斯,结果却没能拿到核心技术。这是因为德国法律规定,国内的知识产权不容易流出,尤其是高端机床技术,对中国还存在禁运的问题。 当中国机床企业终于意识到自主研发有多重要时,不幸的是,他们发现自己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核心技术的差距与国外先进水平越来越明显。 我国高端数控机床的自给率还不到10%,这显示了现实中的一些挑战。在市场竞争中,低价产品的争夺战可谓是刀光剑影,而高品质产品则显得稀缺得让人心疼。 技术滞后让中国的机床行业在市场竞争中显得有点吃亏。在低端市场,许多中小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品牌影响力,只能靠价格打拼,结果就是恶性竞争,利润空间狭窄,根本无力投入技术研发,陷入了一个死循环。 山东滕州和浙江玉环等地聚集了许多民营机床企业,这些企业的产品几乎都是一个模样,因此只能靠降价来争夺市场。长此以往,整个行业的利润水平下降,创新的动力也随之减弱。 在高端市场,外资品牌凭借其技术实力和影响力稳居头把交椅,中国企业可谓难以招架。高端数控机床、五轴联动等尖端设备,国内市场几乎被外国品牌垄断。 中国企业即使花费了不少资金研发出顶尖产品,依然常常遭遇市场推广的挑战,因为国内的用户对国产高端机床的接受度不高,更喜欢选择外国品牌。 除了技术和市场这两方面,一些中国机床企业在管理上也出现了问题,这也是它们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少公司在追求快速发展的路上,把技术研发和精细管理给撇到了一边,结果资金出了状况,最终只能关门大吉。 发掘未来中国机床行业想要脱颖而出,得自己搞研发,而不是一味依赖外来技术,这需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全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比如高速精密加工、高精度控制和智能化控制等技术。 得增强校企合作,让高校和研究机构发挥更大作用,携手推动技术创新。咱们还得努力吸引和培养顶尖人才,为技术革新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为了不再走“市场换技术”的老路,企业得改变思维,明白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靠自己去攻克。 咱们得把知识产权这块管得严严的,别让技术悄然溜走。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得积极寻找替代技术路线,发展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 如今,低端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的机床企业必须努力进军高端市场,寻找独特的竞争方式。 这要求企业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树立高端品牌形象,比如华中数控专注于高档数控系统的研发,大连光洋则在数控系统、关键零件和机床整机全产业链上深耕,成功实现了95%的核心技术自主化。 这些公司的成功故事告诉我们,专注于小众领域、深耕核心技术,是实现差异化竞争的好办法。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提供个性化服务、开发智能产品等手段,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要拓展高端市场,就得大力参与国际竞争,增强品牌的吸引力,这样才能慢慢撬动国外品牌的垄断。 政府要既当指挥官,也得依赖市场,一起推动产业的进步。政府在这个过程中要发挥引导的作用,通过定制产业政策、提供资金援助、搭建创新平台等手段,助力机床产业的蜕变与升级。 国家推出的 “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 重大项目以及 “制造业大基金”,主要目的是帮助机床行业突破核心技术难关。 我们得让行业自我管理起来,保证市场正常运作,狠狠整治那些不公平竞争的行为,确保行业向更健康的方向迈进。 |
|
来自: 心容乾坤 > 《政治,新闻,人物,军事,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