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学群里从来不说话,也不退群、不参加聚会的,往往是这4种人!

 阿丁说感情 2025-05-12 发布于云南
同学群就像一个透明的玻璃罐,罐子里有人大声喧哗,有人默默窥望,还有人只是偶尔路过瞥一眼。
那些从来不发言、不聚会却始终留在群里的人,常被贴上“不合群”的标签。
但撕开标签才会发现,他们的沉默背后,藏着四种截然不同的处世哲学,这才是真聪明!
1、善良到“怕拒绝”的老好人:进群是情分,沉默是无奈
记得我一朋友小刘,当年被班长连着好几条消息“轰炸”,说啥“少了你这同学群不完整”,他抹不开面子就进群了。
结果进去才发现,这哪是同学群啊,分明是“炫耀大会”:有人晒新买的别墅,有人聊孩子上的国际学校,还有人变着法儿推销产品。
小刘想插句话都难,干脆默默把群消息屏蔽了。
这种人不是不想聊,是太善良了。
怕拒绝进群伤了同学情分,怕说了错话冷场,更怕自己过得普普通通,让别人觉得“混得不行”。
就像《请回答1988》里的善宇,总是不忍心拒绝别人的请求,却在独处时感叹:“原来成年人的'合群’,需要这么多演技。
2、看得透却不说破的局外人:不是高冷,是懒得装了
我同事阿楠的同学群里,有个“潜水大王”。
每天凌晨两三点还在群里逛荡,别人发的动态他都点赞,可一有人求助,他准消失。
有次班级要给老师众筹买礼物,大家正发愁呢,他突然发了个红包,金额正好是当年老师帮他垫付的书本费。
后来阿楠说,这人早就看透了:同学群里的热闹都是虚的,混得好的人秀优越感,混得一般的人硬撑面子。
与其跟着瞎掺和,不如当个安静的“吃瓜群众”。
就像刘震云说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处得太近了,反而看清了一地鸡毛。”
3、把同学当备用资源的“心机狗”:平时不联系,用时见真心
前阵子刷到个暖心故事:有位大哥父亲生病急需用钱,犹豫半天在同学群里发了求助消息。
本以为没人理,没想到平时从不说话的老班长,第一个捐了钱,还帮忙联系了医院。
后来才知道,这老班长私下里把每个同学的职业都记在了小本本上:“谁在医院工作,谁能帮忙打官司,谁做建材生意……”
他不是冷漠,只是觉得“平时瞎聊没啥用,关键时刻能搭把手才是真交情”。
就像《琅琊榜》里的梅长苏,平时不显山不露水,关键时刻总能精准“调用”人脉。说白了,成年人的社交讲究“务实”。
真朋友,从来不是靠每天聊天维持的。
4、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的沉默者:不是不想聊,是实在聊不起
去年同学会,当年的“班花”小韦没来。
后来听说,她每天凌晨五点就得起床摆摊卖早餐,晚上十点才能收工,回家还得伺候老人、辅导孩子作业。
有次她中午吃饭时抽空看了眼同学群,发现大家在讨论“暑假带孩子去欧洲游学”,再想想自己孩子连补习班都报不起,默默关上了手机。
这种人不是高冷,是真的没时间、没精力。
每天光是应付生活的一地鸡毛就够累了,哪还有闲心在群里“岁月静好”?
怕开口就是家长里短的抱怨,怕别人一句“你怎么没变”,变成“你怎么混得这么惨”的暗戳戳嫌弃。
毕竟,“活着就够难了,哪有那么多心思去维系关系?”
成年人的沉默,各有各的苦衷。
有人说同学群是“照妖镜”,但我觉得更像“万花筒”——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面对这份“老同学情”:
善良的人怕伤感情,所以选择沉默守护;
清醒的人看透虚情,所以选择远离内耗;
务实的人懂得储备人情,所以选择“静默埋伏笔”;
负重的人被生活推着走,所以选择“沉默即体面”。
下次再看到群里不说话的人,别忙着说“不合群”。
你不知道他是不是刚跟老板吵完架,是不是正为孩子的学费发愁,又或者只是想留个“老同学的念想”。
同学一场,是缘分也是情分。
合得来的,就多聊两句;合不来的,各自安好就行。
毕竟人生这条路,有人走得热闹,有人走得安静,但只要过得踏实,就够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