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迩来节义颇荒唐,尽把宣淫罪戏场——《比目鱼》序

 大白二白和三白 2025-05-13 发布于浙江

填词本意待如何?只为风流剧太多——李渔《奈何天》序文

欲扮宋儒谈理学,先妆晋客演风流——李渔《凰求凤》序文

读李渔|李子年来穷不怕,惯操弱翰与天攻——《意中缘》序文

读李渔|蜃楼非是凭空造,仅作移梁换柱人——《蜃中楼》序

读李渔|《风筝误》序:美者自美,丑者自丑

读李渔|天下惜李渔之才者能有几何?李渔首部传奇《美人香》序

顺治十八年(1661),传奇《比目鱼》问世。《比目鱼》是从李渔的小说《谭楚玉戏里传情,刘藐姑曲终死节》改编而成。说的是嘉靖末年,浙江衢州府西安县有个女旦刘绛仙,她的女儿叫刘藐姑,自幼聪明伶俐,和母亲学戏,少年成名。少年公子谭楚玉看了刘藐姑的戏为之倾倒,为了接近刘藐姑,他竟然不顾自己书生的身份,进了戏班学戏,与刘藐姑同台演出,二人日久生情,私定终身。当地有一个富翁要强娶刘藐姑为第十二房小妾,刘藐姑以死拒绝,跳入水中,谭楚玉看到也跃入水中,二人大难不死,双双回到谭楚玉的家乡。谭楚玉刻苦攻读三年后中举当官。后来谭楚玉辞官归隐,与刘藐姑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比目鱼》序

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此有天地来第一义也。君臣朋友,从夫妇中以续以似。笠翁以忠臣信友之志,寄之男女夫妇之间,而更以贞夫烈妇之思,寄之优伶杂伎之流,称名也。小事肆而隐。《老子》曰:“圣人为腹不为目。”旨哉。宋督见孔父之妻,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王使史巫监谤者,而道路以目。谭楚玉、刘藐姑初以目成,继以目语,而终以目比。目之足以生死人如此其甚也。《庄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安知鱼之足以寄人死生如此其神也!考诸物化,自无情而之有情,老枫为羽人,朽麦为蝴蝶也。自有情而之无情,贤女为贞石,山蚯为百合也。两人情至此,忽然忘窈窕之仪,而得圉圉之质,彼倏然失儒雅之规,而适悠然之逝。“中孚。豚鱼吉”,《易》辞岂欺我哉!笠翁以神道设教归之慕容介,其实皆自道也。说者谓文章至元曲而亡,笠翁独以声音之道与性情通,情之至即性之至。藐姑生长于伶人,楚玉不羞为鄙事,不过男女私情。然情至而性见,造夫妇之端,定朋友之交,至以国事灭恩,漪兰招隐,事君信友,直当作典谟训诰观,吾乡徐文长先哲为《四声猿》,千古绝唱,《比目鱼》其后先于喁也哉!

辛丑(1661)闰秋山阴映然女史王端淑题

【译】自有万物而后有男女,此乃开天辟地以来第一等要义。君臣、朋友等人伦关系,皆由夫妇之道衍生延续。笠翁以忠臣信友之志向,寄寓于男女婚姻之间;更将贞夫烈妇的情怀,托付于优伶倡伎之流,虽以微末之事为载体,却暗含深意。正如《老子》所言:"圣人为腹不为目",此言深得个中三昧。

宋华督见孔父嘉之妻,目迎目送间叹曰:"美而艳!"周厉王使巫师监察谤言,百姓只得以目示意。谭楚玉与刘藐姑初以目传情,继以目语心声,终以目定终身。眼目竟能主宰人之生死,其力量如此惊人!《庄子》有言:"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又怎知鱼竟能承载人之生死奥秘如此神妙!

探究万物转化之道:从无生命到有生命,老枫可化羽人,朽麦能变蝴蝶;从有生命到无生命,贤女可成贞石,山蚯可作百合。二人情至深处,竟忘却窈窕仪态,得鱼之圉圉真质;倏然间失却儒雅风范,随鱼悠然逝去。《周易》"中孚"卦辞言"豚鱼吉",岂会欺我!笠翁借神道设教归于慕容介,实则皆是其自我写照。

评家谓"文章至元曲而亡",然笠翁独悟声音之道与人性情相通,情至极处即是性至真处。藐姑虽生于伶人世家,楚玉不耻为鄙事,看似不过男女私情。然情至性现,既定夫妇之伦,又结金兰之义,乃至以国事为重而灭私恩,如漪兰招隐般高洁,事君信友之道,实可当典谟训诰观。吾乡先哲徐文长作《四声猿》,堪称千古绝唱,而《比目鱼》恰与其前后呼应,共谱知音之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