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永远都不是贫富,而是认知。 一谈到认知,很多人都觉得, 都是人,认知不该差不多吗? 差不多,这是幻觉。真实的情况是,人与人之间的认知差距,比人与哈士奇之间的认知差距,还要大。 总有人,活得脑子清醒;也总有人,脑子稀里糊涂,被人卖了还帮着数钱。 可见,认知不同,命运就不太一样。 人若愚昧藏不住。脑子糊涂、迟钝,跟这四点有关。 一、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信息茧房”其实是很严重的。 所谓信息茧房,指的是,我们所接收到的,都是被大数据的算法优化过、同质化过,从而推送给我们相似,而又近乎洗脑的信息。 举个例子。某个专家说,吃屎可以治病。 你信不信,一堆人都会去吃屎。也许,你认为很荒谬,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永远都不缺愚蠢、愚昧、人云亦云的人。 道理很简单。当一个人经常看这些“反智”的信息,那后台的大数据算法,就会持续给他推荐类似“反智”的信息。 如此下去,这人就会变得脑子愚昧、迟钝、糊涂起来。 不要被算法控制,不要被他人的言语所影响。前提是,克服人云亦云的人性缺陷。 二、总是情绪化,缺乏了理性、逻辑。 对于某些问题,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并不是思考它的前因后果,而是情绪化。 举个例子。看到短视频中的儿媳妇和公婆在吵架。人们第一时间的反应,并不是理性分析谁错谁对,而是站在某一方,拼命指责另一方。 你是年轻人,那你就会站在儿媳妇的一方,拼命指责视频中的公婆。 你是中老年人,那你就会站在公婆的一方,拼命指责视频中的儿媳妇。 其他的问题,也都是如此。试想,永远都情绪化,除了加剧矛盾,自己气自己,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再举一个例子,买房结婚生子。要不要买房,要不要结婚生子,这跟个人的能力有关,而跟其他人如何评价无关。 人,还是要活得理性一点。天天都情绪化,这不是聪明人,而是怨妇。 三、眼光肤浅,不懂得透过现象看本质。 有两句话,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第一句话:“莫看江面平如镜,要看水底万丈深。” 第二句话:“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江面上平静如镜,这都是表象。江面下暗流涌动,甚至浪潮翻涌,才是真相。问题是,很多人都只看到江面。 鸭子如何游动,有什么样的反应,这都跟气候、大环境的情况有关。并不是看鸭子,而是看鸭子反应的深层次逻辑。 说得直白一点,永远都不要肤浅、蜻蜓点水看问题,而是要深入看问题。这个世界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 至于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我想,有三个重点。首先,结合“人性”分析;其次,结合“利益”分析;第三,结合“大环境”分析。
四、因循守旧,不懂得变通。 永远都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越是贫穷,越要学会变通。唯有学会变通,人生才能得以长久。 就拿“谋生”来说,这个领域不适合自己,那就转向其他的领域;这个行业已经日薄西山,那就毅然放弃,选择朝阳行业。 就拿“活法”来说,长辈的传统活法,只适合他们,但未必适合年轻人;以往的生活方式,只适合农业社会的农民,未必适合信息化时代的现代人。 话虽如此,可要想做到变通,那是很困难的。 原因很简单,人性思维,是存在惯性的。就跟打工一样,父母打工了一辈子,所以他们也希望孩子打工一辈子,而没有其他有前途的建议。 越是穷人,越是需要养成变通的思维。不去变,就只能等死。唯有变,才能找到一线生机。 文/舒山有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