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她当家主事这些年,吉祥但不如意

 焦际空间 2025-05-13 发布于山西

        刘太后执政的11年间,不光是在用心打理朝政,她还分出来一大片的心思,跟士大夫们相互“切着香肠”,试探着对方的底线。
        11年下来,大家担心的那件事最没有发生,这就给后世听政的太后们确立了一个先例:刘太后能力那么强,机会那么好,都没敢做那件事情。就你那点本事,还是在心里想想得了,千万别说出来……



        前天早上写文明之旅的内容,我闹了个大乌龙,把“公元1022年”写成了“公元2022”年,还是被徐总发现并提醒的,这一不小心就过了千年,真够快的啊,呵呵!没等其他人再挑出错来,赶紧就去改了。
       昨天又看了一期,今天继续分享,同时也欢迎大家积极挑错儿。


       公元1023年,大宋朝的当家人换成了宋仁宗,因为他还是个小屁孩,这实际主事的,就是在民间传说里“狸猫换太子”的西宫刘娘娘了,再加上后来的一系列恶行,可以说是恶名远扬了。
       罗胖子持反对意见,他认为:真实历史上的刘太后,名声还是很不错的。
       若干年后,司马光也给了刘太后颇多好评,说她:第一、把仁宗皇帝保护、培养的很好;第二、给大宋朝立了规矩;第三、任用贤臣屏退小人;第四、无论是宫里宫外,都能镇得住场子。
        总而言之,她是有大功劳的,是老赵家最出色的媳妇,没有之一。

       真宗皇帝驾崩那天,大臣们还在那里没泪硬挤地干嚎呢。还没升职的刘太后先说话了:以后有的是时间哭,先把眼前的事情处理好。
       然后就和大臣们商议起几件迫在眉睫的大事来,比如说遗诏该怎么写、丧事该怎么办、太子哪天正式上岗……
       见惯了现代葬礼中孝子贤孙们的表现,能够马上意识到自己新身份的、马上就能以新身份来处理紧急事务的,其实很少。刘太后乃是一介女流,能够瞬间完成角色转换,就已经超过了大多数人。


       这还仅仅是开始,接下来她又是两个大动作:一是处死了在陵墓建设中严重失职的宦官雷允恭;二是撤掉了负责领导责任的丁谓的宰相职位。
       满朝上下都看明白了,这位太后翻脸不认人啊,以后千万要小心点儿。刘太太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在我这儿没有什么亲近远疏,谁出错我就办谁。我替皇帝掌着权的,就应该是无私的。
       罗胖子形容此种状态为:太后无党。


        此后的11年,刘太后管理下的大宋朝,基本上是繁荣稳定的,上上下下也基本满意刘太后的表现。
       百姓们只管安居乐业,但是大臣们却要“防患于未然”,他们不担心别的,就怕这位太后想更进一步,变成第二个武则天。
       于是,刘太后想要给亲戚安排到实权部门啦,他们出来拦着;有人建议为刘氏立宗庙啦,他们出来拦着;出门时太后的车子走在皇帝前面啦,他们出来拦着;刘太后快咽气时想穿天子的衣服下葬,他们也出来拦着……
        总之就是,太后老人家真的有过这种想法,也做过很多次的试探,但都被大臣们拦了下来。


       这只是表面上的原因,还有几条深层次的原因:
       1、宋朝实行的是文官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传统,外戚和宦官势力受到严格限制。刘太后只是仁宗皇帝的临时代理人,缺少成为武则天那样皇帝的必要政治基础。
        2、“台谏”制度对刘太后形成了有力制约,谏官们敢于直言进谏,使她不能像武则天那样随心所欲。
        3、刘太后执政风格更偏向保守,她只是在原有政治制度基础上缝缝补补,缺少武则天那种锐意创新的进取心和爱折腾的劲儿。
        4、当时的大环境与武则天时期大为不同。不光是社会观念趋向保守,对女性的角色和行为也有着更多的限制和规范,刘太后的阻力前所未有。


        我们不得不佩服,论起补漏洞的功夫,宋朝的本事可是数一数二的。
        大宋君臣们一直在殚精竭虑地想修补这些制度漏洞,把亡羊补牢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以前那些朝代的制度缺陷好像都不存在了。
        但是,宋朝也为此付出了相应的代价,比如说权力过于细化造成的效率低下,比如说党派斗争十分激烈,比如说军队战斗力太弱……


        再回到刘太后身上,她当家主事这11年,吉祥度已然足够,但不如意之事也是挺多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